老无所依 ( 晓彤)

 

 

           2013年10月,我到德国奥格斯堡陪女儿做脊椎側弯手术。正值深秋,到处是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衣着讲究的德国人,男女老幼穿着色彩缤纷的风衣、棉衣、长筒靴、围巾溜达在百货公司、娱乐场所。不少老先生老太太柱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在马路上或歇息在路边长椅,周遭气氛宁静安详,这个国家高度严谨的生活纪律、文明庄重的民族素养,使外来游客也必提高自律,约束自己不高声讲话,不随地丢垃圾、吐痰。

           少年时期就发觉女儿脊椎有问题,亦在医生的指导下做过多次物理治疗,可都没改善。大学毕业后,到南韩修完硕士,不久觅得良缘结婚。夫妇俩定居德国,任职于一间大公司当财务经理,每月两三次出差到法国巴黎,有回从飞机下来直接到旅馆休息,背后居然痛到不能起身,趟在床上完全动弹不得,这苦不堪言的经历让女儿决定,即使要冒莫大的风险也不顾一切豁出去了。

           德国医疗先进,特别是骨科更是举世无双。在Asklepios医院,年轻骨科主任Thomas Niemeyer医生信誓旦旦很有把握告诉我们此次开刀成功率达99.98。“剩下那0.02%,只能祈求上帝开恩、怜悯!因为我不是万能的造物主。不过别担心,一切会平安无事的。”医生给我们看照片,详细解释开刀过程,语气风趣轻松,但我们听后还是被吓得半死,早上八点推进手术室,下午三点才完毕,整整七个钟头,女儿生死一线牵,那0.02%的闪失,确实折磨人,直等到医生打电话通知说手术顺利成功,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才“扑通!”一声落地。

          从那天起,我和女婿在医院附近租一公寓,每天清晨八点半必须走一段路到停车站,然后搭巴士到医院,德国的交通准确点以分秒计,挺少出差错,也几乎是每一天,当我走出大门,拐个弯,就会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德国老头倚在篱笆门,冲着我咿咿呀呀讲一大堆我听不懂的德语,后来女婿告诉我,老头是跟我道早安,说冬天开始下雪了,路滑不好走,要小心。

           得悉他的善意后,每次经过时我也笑笑跟他点头打招呼,然后快步走开,人与人之间,若没有共同语言,实在是件很不愉快的事。不久跟房东聊熟了,方知老头是汉堡出名的心脏医生,早已退休,老伴两年前去世,子女不在身边,每天在花园拾掇落叶、修剪花木,自言自语孤苦伶仃过日子。“How pity he is!”房东张开双手,做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逢年过节子女才回来看他,陪他晒阳光叙天伦,将来我老了也还不是一样,这是很现实的事,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工作、难处。我只是奇怪为啥他子女不把老头送进养老院?那儿有医生照顾,有朋友,老头为何要固执守着一间空荡荡的大房子等死?”房东一席话说的我无比唏嘘感叹,中国人的“养儿防老”或“老有所依”在西方国家简直用不上,而现时东方人家庭也仿效。周边的朋友常对我说:“我们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子女遗弃的第一代。”传统中国文化“百善孝为先”渐行渐远,是社会进步生活繁忙所造成?还是教育失策?人心为何越变越自私?亲情越来越淡薄?

            陪女儿在医院养病,隔三差五就会看见一位老教授背着一大包读物进出医院各病房,他身上这个小图书馆,是用来向病人换点阅读租金,其中不乏经典名著及市面上畅销书,而最奇特的是老教授喜欢停留在病床边跟病人滔滔不绝大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女儿跟他聊了几次,了解到老教授不是没钱找外快,出租书本是个名堂,找人谈话打发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

           德国有8300万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23%,是目前欧洲国家拥有最多老人的地方。一些生活上还能自理的老先生、老太太都不肯住进养老院,因为那儿没有家的氛围,亲情的温暖。他们宁愿出来做快乐义工,活动在孤儿院、养老院及医院。

           小时候,父亲常用两句古诗督促鞭策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放眼望去,许多曾对国家、社会、家庭付出极大贡献的老人,年轻时,他们尽心尽责,克勤克俭叱咤风云,让生命饱满结实,没留空白遗憾!可谁又会料到,垂垂老去时竟孑然一身,孤苦寂寞!

             一位朋友告诉我:“我们要不断教导子女“孝顺”两字,因为现时代的孩子不懂。”我听后摇头叹息,难道人还不如动物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想到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禁不住哀哀的悲从中来!

 

 

 


Deprecated: 自3.0.0版本起,已不建议使用没有comments.php的主题。没有替代方案。 请在您的主题中包含一个comments.php模板。 in /home3/qcwrite1/public_html/home/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5525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