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
洪丕柱

對卡夫卡的這麼一本世界聞名的現代文學的重要著作,中國讀者居然一點不知道,直到1980年代初,隨著英美加專家被請到上海講外國文學,愛好外國文學的我才聽說。
我曾考進加拿大專家、詩人維遜(Richard Vission)的當代文學班,聽他介紹了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並第一次讀了他印發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英文版的選段。小說的全文則是我到澳洲後才讀完的,最近又重讀了一遍。
卡夫卡1883年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商人家庭。當時捷克屬於即將崩潰的奧匈帝國。18歲時他進布拉格大學學習法律和文學,1906年畢業。1904年他就開始寫作。畢業後他找到一份保險公司的工作,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工作之餘寫的。
他一生共寫了四個短篇小說集和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可惜除了《變形記》(1915年出版),他的作品絕大部分在他生前未能出版,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些令他出名的作品在社會上引起的巨大反響。他的手稿在1988年被拍賣,賣出200萬美金高價,因為他的著作已被看成德國文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成了西方國家大學生的必讀材料。人們將他看做現代文學的探險者,大大地影響著德國和歐洲的現代文學和整整一代大師,包括著名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謬。
研究現代文學者將卡夫卡歸於表現主義,哲學上他深受尼采和伯格森影響。卡夫卡雖不關心政治,對政治事件抱旁觀的態度,卻對社會現象有深刻的觀察,反映在他的作品裡。
卡夫卡有兩個弟弟和三個姐姐,兩個弟弟都早夭,三個姐姐後來死在納粹的集中營。
卡夫卡的健康很糟,患有憂鬱、焦慮、失眠、偏頭痛,又被查出患當時的絕症喉頭結核。他預計自己將不久人生,1923年辭職搬去柏林居住,以便集中餘生精力於寫作。後來又去維也納求治,不久便死在那裡,年僅40。他與女友同居,但未留下子女。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有變形、荒誕的形象,用象征直覺的手法來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和環境所包圍,因孤立而陷入困境而扭曲變形的的絕望的人物。他探討人類對安全的理解。他寫作的時代是一次大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使他終生生活在痛苦和孤獨之中,對社會有陌生甚至恐懼感。
《變形記》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講的是一名年輕的旅行推銷員葛萊格,一天清晨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一個巨大的甲蟲(蟑螂),由於背甲他無法翻身,他細小的短腿不聽使喚,看著墻上的鐘他思想很緊張,因為他發現已趕不上火車去上班了。這是很不尋常的,因為他每天早早起來就去上班,從不遲到。母親非常擔憂,敲門叫他起來,以為他病了,妹妹也哭著要他開門,但是他無法像以前那樣行動,說的話人們也聽不懂。他的上司因他沒去上班到他家來看他,說著威脅的話,以為他想偷懶。他勉強打開房門。看到一個醜陋而可怖的巨大的怪物,母親嚇暈,上司連滾帶爬地逃走了。
以後小說就描寫葛萊格如何調整自己的行動和生活,以及這一變化對家庭以及家人對她的態度的變化。為了怕外人看到這個怪物,家人把他關進他的睡房與外界隔絕,將他的家具搬走只剩下一張沙發,他就匍匐在沙發底下生活。他發想自己可以爬上墻壁和天花板了,這成了他唯一的消遣。因為葛萊格無法表達自己,說的話如夢囈無人能懂,他卻仍能隔著門聽到並聽懂家人的話,包括討論因為他不能工作討論家庭得如何省錢:辭退傭人、老爸重回工作、妹妹去做零工、出租家裡一個睡房給三名男房客以增加收入等。聽著家人說話,他因自己不能工作賺錢而他難過、有負罪感。小說對他的心理活動有非常深刻的描寫。
他只能在回想中過日子,想到以前曾一人努力工作,犧牲自己,為家裡的每一個人,連女朋友也沒交,維持著家庭住公寓、僱女傭的中產階級生活,還幫父親還債。父親已退休,日子過得蠻清閒,像個老太爺;妹妹還小,因為愛拉小提琴,他想在聖誕節宣佈一個決定:將她送進音樂學院深造。他想等到幫父親還完債,就要做自己愛做的事,找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卻不料發生了這樣的事。
家人對她的態度也在改變,忘了他曾為家庭做出的貢獻。同他最親近的妹妹,起先還關心他的飲食,每天在他房門口留些他愛吃的食物,並留心他吃不吃來改換食物,後來發現他的口味變得愛吃腐臭變味了的剩菜,就胡亂找些剩菜放在一張舊報紙上給他吃,也不再關心他吃不吃,不吃就倒掉。父親憎恨他,用蘋果扔他,一隻蘋果嵌進了他的背甲,留在那裡腐爛使他發炎,身體大受影響。母親雖關心可憐他,卻因害怕而不敢近身。他痛苦、孤獨、無助且無奈。有一次妹妹在家裡拉提琴,他在欣賞中忘了家裡不准他離開房間的規定,不知不覺地爬出房門傾聽,被房客看到,嚇得大叫,吵著要離開這屋子。最後連他心愛的妹妹都討厭他,希望擺脫這個怪物。她對父親說,這樣下去,全家都得永遠受累。他聽到後非常痛心。他不想成為家庭的負擔,從此不再進食,慢慢就餓死了。
葛萊格死後,全家都感到鬆了口氣。他們坐電車去鄉下放鬆一下,并計劃搬到小些的公寓去住以便省錢,同時父母忽然發現女兒已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開始討論如何為她物色丈夫了。
《變形記》雖然荒誕不經,卻深刻地表達了人生的哲理,暴露了人與人關係的勢利,暴露了人間缺乏真誠愛,哪怕在親人中間:一切以經濟利益和利用價值為標準。一旦為家庭盡力賺過錢的人成了廢物、成了家庭的負擔,就會被家人拋棄。特別是葛萊格所愛的妹妹,她變得很快,從可憐和關心他哥哥,變成討厭他,希望早日擺脫他。這是葛萊格不再有活下去的願望的主要原因。
卡夫卡自己的父親很可能是《變形記》裡葛萊格的父親的藍本。卡夫卡跟他父親的關係也很糟。他描寫他的父親固執、自以為是、獨斷獨行,像個暴君。《變形記》裡,葛萊格的父親居然不念兒子多年為了養家、為了幫他償還債務拼命工作,一旦變成一個雖然醜陋但是無害的怪物,就這樣對待他,令人覺得他的冷漠。
每每我讀《變形記》,就不由得會感到唏噓,特別是對無助的葛萊格的處境,不禁感到陣陣悲戚襲上心頭。
初讀《變形記》時離文革結束不久,我不由自主會將葛萊格變成蟑螂受盡歧視,同文革中受到打擊的知識分子聯繫起來:一夜之間,這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被毛澤東的紅衛兵打成了“牛鬼蛇神”,猶如變成了蟑螂的葛萊格,從此受到人人的吐棄、被隔離,連兒女都要同他們劃清界限,兩者多麼相像,好像卡夫卡能預見將來會在中國發生的事,儘管這部小說是卡夫卡在文革前半個多世紀寫的。
他對人類罪性的認識和揭露之偉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