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聖誕節的去基督化傾向

洪丕柱

        多年來,我發現,澳洲的聖誕節越來越明顯地逐漸在出現著淡化基督形象的跡象。

        這不光是因爲聖誕節的商業化氣息越來越重,而且是因爲有些少數族群以“多元文化”為藉口,向政府施加淡化聖誕節的宗教色彩的壓力。一些議員爲了選票,遷就淡化宗教的壓力,還用所謂“政治上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爲他們自己辯解。學校也在這些壓力下淡化了聖誕活動中的宗教氣息。這同有些少數族裔堅持要求在學校裏取消傳統的chapel制度可說也有聯係,雖然chapel主要是幫助學生並建立學生的行爲規範,宗教色彩早就淡化。其實目前人口調查的數據顯示,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澳洲仍然壓倒性地是主流宗教,共佔全人口七成以上,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共計不到人口數的2%,所以基督徒們應該敢於大膽地發聲,維護主流宗教及其節日作爲主流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因爲它也是多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爲何無權繼承、保持、發揚、光大而要被淡化呢,比如聖誕節明明同耶穌的降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爲何不准顯示這個關係呢?難道多元文化等同於少數族裔的文化和宗教,他們可以搞自己的宗教活動如聲勢浩大的佛誕節、過齋月之類,有些還可能會請議員去出席並作講話,而多數族群的文化和主流宗教及其傳統節日就不算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而需要淡化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也許同主流宗教沒有對政府進行強有力的遊說有關,特別是我們有了第一個無神論者的總理。

        二十幾年前我剛來澳洲時,聖誕節前,一些大商店的櫥窗裏普遍佈置著聖經中有關耶穌誕生的故事的場景,比如聖嬰躺在伯利恆小客棧馬槽裏的場景、抱著小聖嬰的童貞女瑪麗亞、星光閃爍的夜空中出現天使報喜訊的平安夜的場景、帶著乳香沒藥黃金等禮物的東方博士朝拜聖嬰的場景、半夜裏看守羊群的牧羊人仰望空中出現的燦爛巨星的場景等等。可是我發現有這樣的佈置的大商店或購物中心已經越來越少,少到絕無僅有的程度,是否商場害怕這樣的佈置會得罪非基督教的顧客從而減少生意的緣故呢?但他們爲什麽不害怕佔人口絕大多數的信基督的顧客呢?這只能說基督徒們本身對此沒有敏感性,已感到習慣和無所謂了。
        最近,十二月初,我乘去悉尼麥覺理大學開三天學術會議的機會,特地在會後抽出一天空餘時間,非為購物的目的,在悉尼市區最繁忙的商業區作了一次遊逛,走進步行街的很多商店和若干大購物中心,還有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商場,對这些商店,特別是大型商店的櫥窗作了一番觀察,甚至去了旅遊區邦戴沙灘,並擺渡去了曼黎沙灘,和幾個suburb,看了那裏的購物中心和大商店,很失望地發現上述聖經故事的櫥窗佈置我一個也沒有看到。雖然一進到十一月,各購物中心、步行街都已竪起了高大的、裝飾美麗的聖誕樹,還有雪花、馴鹿、雪橇、聖誕老人、鉛兵、禮品盒等裝飾,以及購物中心裏可讓孩子們同聖誕老人一起拍照的座位和佈置。這個結果同我在布里斯本的各購物中心、大商店所見略同,在布里斯本的王后街步行街以及周近的各大購物Arcade中,我只看到一個商店的櫥窗,裏面佈置著簡化版的耶穌降生,即瑪麗亞和約瑟在兩旁凝視躺著的小耶穌(照片1)。

        在悉尼市中心的Martin Place,我看到一棵高達十層樓的巨型聖誕樹,上面挂著好多寫著love、peace、joy、hope字樣的牌子(照片2)。但是我想,人們爲何避而不談love、peace、joy、hope從何而來?沒有救主耶穌,這些東西會在人間自動產生麽?沒有祂,人間只會充滿hate、war、misery和disappointment!就在這個挂滿love、peace、joy、hope的巨大聖誕樹的近旁,我看到兩名衣衫襤褸、骯髒不堪、孤苦伶仃的戴著聖誕老人帽的乞丐流浪漢席地而坐,在那裏乞討。其中一名留有灰白大鬍子的,看上去簡直就是一位聖誕老人,不過是位消瘦的、衰弱的、面有土色的、可能正在忍飢挨餓的、極需幫助的“聖誕老人”(照片3),而不是那位傳説中的肥胖的、健壯的、面色紅潤的、開心地派發禮物的聖誕老人。在很多國家,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聖誕老人”,很可能更接近前者而不是後者,我想。

        在悉尼,我終於在最後一天,在某suburb的一個中型購物中心裏面看到一個展示著完整版的耶穌出生故事的櫥窗(照片4),可以從中看到瑪麗亞、躺在馬槽的小耶穌、牧羊人和羊群、巨星、獻上乳香沒藥黃金的東方博士等。這對我是一個安慰,感謝主,它能讓一些購物者記得救主的出生,並向他們展示這些故事。我立刻取出相機,拍下這個鏡頭。

        我也曾走進各種出售聖誕卡的商店、百貨公司如K-mart等、超市、郵局,去看看那裏出售的聖誕卡的圖案設計,因爲幾年以來,我發現畫著聖經故事主題的聖誕卡也已經越來越少,比如去年,我想買些比較大眾化的聖誕卡寄給親友,就發現較難找到聖經中有關耶穌誕生的故事為題材的卡,我又不想買那些以聖誕老人為主題的聖誕卡,結果走了幾家店才買到適當的卡。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市場上至少有五、六大類圖案的聖誕卡:一類是傳統的以聖誕老人、襪子、禮品、聖誕樹、紅色的聖誕花、火爐、馴鹿、雪橇、花環、鈴鐺等等為題材的卡、一類是寵物如可愛的貓狗和花卉為題材的卡(有的還讓貓狗戴上聖誕老人的帽子),一類是以澳洲特有動物如袋鼠、考拉熊等為題材的卡、一類是所謂幽默或滑稽的卡通畫面的卡、最後是畫著聖經故事的,被稱之爲religious Christmas cards的卡。怪哉,耶穌並非僅僅是一個religious人物,他其實還是一個真真實實地存在過的、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關於他的生平和事跡,在歷史上是有著詳細記載的,你可以不信基督教,但你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確實存在過的人物,聖誕節係由他而來,雖然他的確實的出生日子,也許有不同的說法。又從數量上來說,現在恐怕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聖誕卡上畫有耶穌誕生的故事,明明是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耶穌誕生的故事卻被邊緣化了!

        我又走進Post Shop,想買聖誕郵票。我發現也有不同圖案的郵票,店員首先給我的是帶有聖誕老人圖案的郵票,我問有沒有耶穌誕生圖案的郵票,因爲我是基督徒,她才給我聖母抱聖嬰的郵票。

        爲了抵制聖誕節的去基督化的趨勢,我想主内弟兄姐妹們如果要買聖誕卡寄給親友的,不管他們是否信主,大家應該盡量挑選帶有耶穌誕生故事的畫面的卡,同時盡量貼上帶有童貞女瑪麗亞抱著小耶穌的畫面的郵票,把它當作是我們基督徒傳福音本份的一部分來寄出去,而不要隨隨便便地買其它圖案的卡和郵票,因爲耶穌的誕生是神拯救人的計劃的首要部分,是神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我們這樣做,也能給商店、郵局等發出一個信息:仍然有很多人是計較聖誕卡和聖誕郵票的圖案設計的!弟兄姐妹中有生意的、有開店的,你們如能在聖誕節期間,在店裏、櫥窗裏佈置耶穌出生的故事,我想主是必定會讓你們和你們的生意蒙福的,因爲這是你們傳福音、事奉主的一部分。比如,華人的飲食店裏,大多數非常執著地供著菩薩和關老爺之類的偶像,似乎唯有它們才能保佑店主發財。但我從前有一位開飯店的基督徒朋友,他的店裏也執著地高挂十架和聖經語錄,他的店生意照樣火紅興旺。我不反對基督徒家長以聖誕老公公的名義給孩子們送禮物,或在教會的慶聖誕聚會上讓化裝成聖誕老公公的人向兒童們派發禮品,但基督徒們在家里也一定要讓我們的孩子知道聖誕節的真正意義,雖然我相信各教會肯定都會在主日學校對孩子們說清楚聖誕節的真正意義的。

        中文對聖誕老人的譯法恐怕也帶有誤導成分。“聖誕節”本來是個好的翻譯,因爲耶穌是聖子,是慶祝聖子誕生的節日。但把Santa Claus譯成聖誕老人看來雖然是個聰明的翻譯 — Santa的發音接近“聖誕”而他又是在聖誕節期間出現的,但這個翻譯有可能讓人誤以爲聖誕節是紀念聖誕老人的節日,特別是目前這樣,過聖誕節時到處都是他而見不到耶穌,似乎聖誕老人倒是個神了,這是個典型的反客爲主的事例。其實他的名字的正確的音譯應該是散塔•克勞斯。爲了消除誤導,我覺得在華語裏還是將聖誕節叫成耶誕節(確有很多人是這樣叫的)較好,而將聖誕老人叫成散塔老爺爺,同時希望華人的基督徒對自己的孩子講清楚“聖誕老人”不是神(孩子們很可能以爲他給他們帶來禮物而這樣想),與耶穌無關,聖誕/耶誕節是慶祝救主耶穌的誕生,祂纔是真實地、活生生地、明白地記載在歷史中的道成肉身降生人間來拯救我們的神,散塔老爺爺不過是一個傳説中逗孩子快樂的人物(雖然也有善良和樂於幫助窮人的一面)而已,他是根本不值得我們去崇拜的。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心中感嘆今日很多世人,包括很多基督徒,都忘記了love、peace、joy、hope只能來自救主耶穌,而不能來自其他任何偉人、菩薩或佛陀等等。一旦忘了耶穌基督,聖誕樹下,今後只會坐著越來越多的戴著聖誕帽乞討的窮人!

        面對今天聖誕節去基督化的現象,基督徒們應該怎麽辦?我曾經在布里斯本的王后街步行街看到一群年輕的穆斯林,他們鋪開一些長桌擺起攤子,陳列著很多印刷品,還站在自己搭的小臺上大聲熱情地向行人宣傳並分發單張和小冊子,要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伊斯蘭。難道基督徒們不能在聖誕/耶誕節前在鬧市區擺類似的攤子,向行人分發單張和小冊子,宣講聖誕/耶誕節的真正意義和耶穌的救恩?難道我們不能遊說議員們,在提倡多元文化的同時亦應不忘鼓勵各國移民積極融入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