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的真实
                                                                                                洪丕柱
        上星期六午后,吃罢简单的午饭,我懒懒地坐在椅子上想看一会电视。其实我并不真的是想看电视,因为平常我除了新闻很少看电视,这次我是觉得累了,就将随便、无目的地看看电视作为休息。
        记得我是随手打开了SBS电视台的节目。因为是随便打开看看的,正好没头没尾的半途插进去看到了英国某电影公司介绍有关他们正在制作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拍摄过程。该片系基于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不朽的同名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这一看就看了很久。

        《傲慢与偏见》这部爱情小说想来好多中国人/华人都看过,而且我猜想几十年来好几代的中国人/华人都会看过,由于它的不朽性 – 可以跨越代沟或时代间的趣味鸿沟。我随即查了一下网上,发现在中国,这部小说居然有好几种中译本,由不同的译者翻译、在不同年份由不同的出版公司出版,可见它的销路之好和受人欢迎的程度。
        我年轻时的中国是一个高度封闭、与西方国家绝缘的社会。即使如此,这部小说仍是好多青年男女特别爱好的外国小说之一。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常会出现在多情的少男少女们的梦想之中,为他们所追寻、所崇拜。当然文革中它也同其他世界和中国的文学名著一样被列为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类的禁书而遭到封杀。尽管如此,文革内斗最厉害的年份,躲避在运动之外的“逍遥派”的青年男女还是暗暗地在“地下”传阅此书,甚至有人冒着危险将它制成手抄本流传。可见倒行逆施的“文革”根本无法阻挡世界名著的力量,而强迫人们阅读的洗脑式的愚民著作“小红书”永远无法打倒、取代脍炙人口、能打动代代人的心弦的优秀文学著作。
        这部出版于1813年的小说,被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两百多年来它能在中外长期流传,是因为它细腻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物的生活、思想、行为、举动,语言,写得真、活,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这些人物一个个都能从纸上站起来,走进读者的想象,因为他们有爱、有恨、有情、有欲,有崇高和优秀的品格、也有缺点和坏脾气、自私和任性、庸俗和势利、阴险和卑劣,更有手段、有阴谋、有奸诈和诡计… 这是永恒、普适的人性,虽然这些人性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人性则是相对稳定,这就使描写这些人性的优秀文学作品能够传世。相反,描写无限人为地拔高的“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为的是树立党要人们学习的榜样)如样板戏之类的作品,就毫无生命力,根本不会流传,如果不是靠政治强迫人们去看、去学习,因为这些“人物”是按专门的政治设计图和公式制作出来的虚假的东西,空洞、苍白而毫无活力。
    看来该电影的制片者如编剧、导演等深知这一点,他们力图给观众复制一个真实的历史,或说还原当时的历史现实,让观众可以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去真切地体会奥斯汀创作时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能理解为何这是一部不朽的名作。
      奥斯汀生于1775年,她于1796年21岁时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创作时停时续,其间也出版了其他几部小说,直到1807年即10年多之后她才认真地专注于《傲慢与偏见》的写作。1813年她出版了这部小说,从此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界不朽的地位(她去世于1817年,才41岁)。
      虽然这部小说曾多次被拍成电影,但现今这部电影的制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可说是无以复加。他们不但去奥斯汀出生并居住过的屋子(如今是纪念馆)和写作的房间切实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而且去了她的小说所描写的一些山庄、当地乡绅的居所(令我惊叹的是这些数百年的老房子的保存之好),设计拍摄的场景,而电影的好些场面就是真实地在那里而非在摄影棚里拍摄的。
        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没有今天的高科、没有汽车、电话、手机、电视、无线电、电影和CD唱片;当时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生活中主要的社交手段是家庭聚会和家庭舞会,对于有身份的乡绅来说,舞会特别要办得有头有脸的,邀请远近的绅士和有头面的人士来参加,而参加者也叶往往要打扮得特别体面,因为舞会也往往是社交和青年男女相互认识、交往及日后逐渐发展爱情的重要机会。
      所以电影的制作者也特别注重对舞会的设计。他们不但请了大师级舞蹈专家来对电影中的演员们专门进行严格的舞蹈培训,而且对他们讲述英国的舞蹈史,18到19世纪英国的宫廷舞蹈,甚至讲到法国大革命(1790年前后)对宫廷舞蹈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影响了英国乡绅们的家庭舞会上所跳的舞(因为小说描写的场景是1796到1813年间)。他们对真实性的考量一直延伸到舞会上主、客和贵宾按照他们的身份和年龄,在跳舞时应该在大厅里占据哪个位置(就像中国人请客吃饭时位子不能乱坐一样)。同时还有舞会的乐队及其组成,乐师们演奏的乐器当时是怎样的。他们还找到了奥斯汀家当时的家庭乐谱,按照这样的乐谱来演奏那些舞曲。电影的音乐制作人对此毫不马虎。
      舞会上人们,尤其是年轻男女会穿怎样的服饰,也是制片者们非常重视的事情。这些服饰的式样、颜色、衣料、裁剪、当时的时尚和风格,一直到衣服上的褶皱、花边和打的襇;还有同绅士们、他们的太太们以及年轻男女们的身份和年龄相称的发式,绝对都反复地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来确定,这些都是电影的服装设计师们绝不含糊的事。
      家庭舞会或聚会上人们吃的菜肴、食品、酒类,也完全真实地按照当时的菜谱和规格制作。为此,电影制作人找出了200年前的菜谱,请来了名厨严格按照那时的菜谱来制作电影中端上饭桌的菜肴、甜品、酒品等,而且所用的器皿也严格按当时的乡绅、地主、殷富人家所用的器皿的样式复制。
      这还不够,因为奥斯汀写这本小说的主要年代是1807至1813年间,所以以上所有的东西都严格按照这些年份真实的时尚和式样来设计,决不凭想象来猜测或凑合。  
       您可以想象,我当时在看到这些介绍时的惊奇、佩服和赞叹!但我又想到,没有英国人对自己历史、文化、建筑和各种历史实物的珍爱和认真保存,他们到那里去寻找当时真实的屋宇、资料、样本等等?
    其实不光是英国人,歐洲人普遍對自己历史、文化和傳承非常愛惜、珍重和保护。我从荷兰、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到德国,一路上都看到了他们精心保存的灿烂的文化和古迹,包括城堡、宫殿、教堂、广场、古建筑、雕塑、博物馆。我坐船游览过阿姆斯特丹、也游览过巴黎的塞纳河,两岸所见的景物令我震撼!我也看到过一个资料,列举有照相之前的一些欧洲画家所画(油画或水彩画)的好多城市和街市的场景,对比近年来在同样地方用照相机所摄的照片,建筑物和街市完全相同,只是行走的人群和他们的装束不同了,现代化并没有令他们摈弃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欧洲所有世界级的大都会或著名城市都没有我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二线中小城市所看到的那无数的成片的摩天楼(它们在欧洲只能被造在新区)。而北京、南京的城墙如今又在哪里?这显示了欧洲人真正的爱国热忱: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而这无疑也会令中國人汗顏,因为如今China已变成一切都毫不留情地成为拆迁目标的“拆哪!”了。
        我衷心拥护中国历届领导人所提出的“建成一个文化大国”的宏伟目标。可是,要建成一个文化大国,不尊重自己真实的历史怎么行?你去看看中国的那些古装片,包括有关清宫的影片、电视剧等,哪一部不是胡编乱造的?哪里有真实的历史可寻?那些急功近利的编导们哪里会有如此严肃的不计工本和时间的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并对历史真实负责的态度?
        这也不怪他们,因为中国的历史真实早就频频为政治所强奸,艺术家们也大多成了向政治卖淫的妓女。不要说是两百年前的历史,我们能真实地、勇敢地面对充满禁区和荊棘成丛的近七八十年的历史吗?
        我非常希望“建成一个文化大国”不要流于一句空话。一切就从对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心着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