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錯了?
— “暴君”理查三世在英國隆重下葬
洪丕柱

        3月24日星期二晨看澳洲網上新聞, 發生在英國的一件新聞馬上抓住了我的眼球: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將在英國中部城市萊斯特的大教堂(Leicester Cathedral )被隆重下葬。 23日晚上一名天主教的主教穿著那個時代的主教的服飾為他主持了祈禱儀式。 葬禮享受一名英國國王的待遇和尊貴,包括有21響的禮炮和棺木由儀仗隊的護送。
        不要搞錯!理查三世是1485年死的,死了已經有整整530年了!
        我的腦子裡馬上出現了莎士比亞的不朽歷史名劇《理查三世》,它是1591-2年左右寫成的, 亦即是理查三世死了115年之後。《理查三世》的故事我是熟悉的,因为年輕時曾讀過莎翁劇本故事集。劇本裡,理查三世被描寫成一個外貌醜陋、身體畸形、駝背跛足(他患有脊柱彎曲畸形,可能還有小兒麻痺症或腦炎的後遺症)、臉容兇殘、性格暴戾、殘忍毒辣、充滿野心的陰險之徒,一個暴君,靠著將哥哥愛德華四世(Edward IV)的兒子愛德華五世(Edward V,因其年幼,由叔叔攝政),即自己的嫡親姪兒廢黜,並把他和他的弟弟投入倫敦塔裡(他宣稱愛德華五世繼承王位為非法 ,後來兄弟倆都被處死)而篡位,被加冕成為理查三世。
        看到這條新聞,現在我想,是否莎翁錯了,將理查三世妖魔化了,現在要為他正名了呢?
    劇本不一定就是歷史。年輕時我也曾讀過英文版的英國簡史,其中亦有關於理查三世的歷史。從他的畫像看,他長得還挺帥氣,有王室的高貴氣質。歷史事實同莎翁的《理查三世》中所述基本相符,只是對他的人格的邪惡性的刻劃,莎翁無疑是作了文學化處理或誇張化了。當然這不是在學校讀的。我們那時的高中英文課本基本上是英文版《北京周報》文章的簡寫,充滿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之類的政治內容。我是從私人英文老師那裡學習英國出版的《基礎英語》(Essential English,系託親友從香港寄來) 第四冊中有關英國簡史和英國文學等內容中讀到英國的薔薇戰爭(Wars of the Roses)的,從而讀到查理三世以及莎翁同名戲劇的故事情節的。後來又看了英國電影《理查三世》(拍於1955年,我們看到時已是六十年代初了)。當然那是在中國文革前劉少奇掌政的寬鬆年代裡。我記得非常清楚,電影的導演和演主角理查三世的是著名的大牌導演/演員勞倫斯 ⦁奧利維亞(Laurence Olivier),因為他的演技極其高超,將這位殘疾者理查三世陰險毒辣的性格和因自己的殘疾而對世人仇視的心態演得入木三分,特別是他夢見被他殺害的人的陰魂都來向他討命,被嚇得混身冷汗醒來的那一場,令人印象深刻難忘。當時還看過奧利維亞主演的電影《漢姆萊特》(Hamlet) ,其中也有鬼戲(父王陰魂出現)的一場。在中國大陸這段我至今仍覺得非常可愛的時期裡,中國還放過蘇聯拍的莎翁電影《第十二夜》、《奥賽羅》(由邦達爾丘克主演)等。我至今不明白為何毛澤東不喜歡中國能出現這樣政治寬鬆、文化豐富多樣(出版世界各國名著、放映各國優秀电影、演唱演奏世界著名音乐作品等)、人民心境愉快(雖然物質生活仍然貧乏) 、社會安定的局面。
        新聞是這麼講的:  3月22日(星期天) 在萊斯特大學舉行簡短的儀式後,理查三世的遺骸被盛在用英國橡木打造的棺木裡被遷往萊斯特大教堂安葬,理查三世的後裔出席了安葬儀式。星期天,有三萬五千人在寒冷的街上排隊觀看理查三世的送葬行列,他的葬禮將於26日星期四正式舉行。23日,星期一,有五千多英國人拿著白玫瑰花(約克王室的象徵)在教堂外排隊長達四個小時,等候向理查三世的棺木致敬。   
        理查三世的遺骨的發現相當偶然。2012年8月在萊斯特市中心的ㄧ個市政停車場的地下發掘到一堆屍骨,屍骨沒有被葬在棺木裡,甚至沒有被包上裹屍布。屍骨的脊椎骨彎曲,雙手被捆綁,身上傷痕累累,計有十處創傷,包括脊椎被箭射中。光頭顱上就有八處傷痕,其中頭蓋骨上有致命的刀砍痕。此外並發現死者的腸道曾被蛔蟲感染。2013年2月宣布,經測定死者年齡為三十幾歲,對骸骨作DNA分析及放射性碳元素測定後,證明確是理查三世的遺骸。這一發現被評為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學發現之一。看來當時理查三世死得挺慘。這符合歷史的記載:理查三世是在戰場上打仗時被殺死的。
        史書並有記載說理查三世陣亡後被捆住雙手放在馬背上駝至萊斯特的一座荒廢的修道院匆匆掩埋。事過境遷,修道院在1530年被毀,場址已找不到了,理查三世的骸骨從此失蹤。這次不想被意外發現。
        我為此馬上又查閱了有關歷史。理查三世是約克王室(House of York)和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 dynasty)的末代君王,他於1883年7月登基,1885年8月,即當了國王才兩年多之後,在博思沃斯(Bosworth)原野的戰爭中,他被蘭卡斯特王室(House of Lancaster,以紅玫瑰為象徵)的里奇蒙伯爵(Earl of Richmond)亨利⦁都鐸(Henry Tudor)的軍隊打敗,戰死沙場,結束了33歲的年輕生命,同時也從此結束了長達32年之久的薔薇戰爭和約克王室。亨利⦁ 都鐸成為國王,成了都鐸王朝(1485-1603)的開朝世祖,即亨利七世(Henry VII)。  
        理查三世協會的主席斯通博士說,莎翁對理查三世的描繪並非事實,現在是澄清人們對理查三世的誤解的時候了,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名開明而英勇的君王(我想,從他在戰場混身是傷地陣亡來看,他的確是很英勇的),他並非一名暴君或惡魔。他曾在短短的在位期間實施過一些社會改革,在法律上他確定無罪推定律和實施保釋的做法。他鼓勵學者們對理查三世進行新的研究。   
        回到本文的標題:莎翁到底錯了沒有?我認為他並沒有錯。莎翁寫《理查三世》的創作動機是受到英國著名政治家、法律學家、社會哲學家、作家和啟蒙時期的人文學者摩爾(Thomas More 1478 – 1535)的著作《理查三世史》(History of King Richard III)的啟發和推動的。作為社會哲學家和法律學家,摩爾寫《理查三世史》(寫於1512-1519,到他死後才出版)不純然是作為歷史著作來寫的,甚至不是僅僅針對理查三世來寫的。他的目的主要是批判篡位的不合法性和與此相聯繫的陰謀和邪惡。所以將理查三世的這一方面的罪惡突出了。當時的英國人亦對理查三世這一惡行相當反感,所以無視他實施的一些社會改革和做過的一些好事。再加莎翁是按照他當時能接觸到的史實來寫的,而這些史實的記寫者在亨利七世時代當然會受到蘭卡斯特王室的觀點的影響而不利於理查三世的。當然,莎翁也按自己的消化理解和個人的思想喜惡對此做了必要的文學加工  —  沒有文學家/戲劇家對事實做必要的文學加工,任何東西都不能成為傳世的偉大文學作品,我想這大家都會同意。至少理查三世用殘忍手段對待自己的嫡親姪兒而篡位的史實至今沒有人提出疑義,儘管理查三世自己是以哥哥愛德華四世的婚姻的合法性的藉口來否定愛德華五世繼承王位的合法性的。雖然今天我們應該對歷史人物理查三世有更全面的評價,但對於著名的文學作品,你是不能按照歷史學家對一個歷史人物的重新評論而重新評論文學作品的。我看莎翁的《理查三世》今後還是會演,還是會按原來的版本演,還是會讓人看到一個邪惡的理查三世,因為這是一部成功地描寫了 人性的陰謀和邪惡一面的傳世之作,而不是僅僅針對理查三世一個人, 他只是不幸被莎翁選中做為邪惡的代表人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