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ile_get_contents(): read of 8192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1 Is a directory in /home3/qcwrite1/public_html/home/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855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home3/qcwrite1/public_html/home/wp-includes/functions.php:6855) in /home3/qcwrite1/public_html/home/wp-includes/feed-rss2.php on line 8
昆士蘭華文作家協會 – 作協文庫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 <昆士蘭華文作家協會> Mon, 12 Apr 2021 05:51:5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iles/2022/03/cropped-favicon-32x32.png 昆士蘭華文作家協會 – 作協文庫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 32 32 退而不休的华人社区杰出领袖──蒋中元先生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52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52#respond Thu, 24 Oct 2019 00:29:51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52 作者:练美嘉

提起蒋中元先生的大名,是布里斯本华人社区所熟知的。自1976年移民澳洲,蒋先生便在南布里斯本工艺学院(South Brisbane College of TAFE)教书,讲授电子工程及电脑,直至退休。工余之际,在华人社区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创建或组织社团,不遗余力。1979年,参与兴办布里斯本市首间华文学校,即而连办五所,颇具规模。1981年昆士兰华人宗亲协会成立,他又专责教育事宜。1993年成立澳洲华文作家协会昆士兰州分会,首任会长。1994年主编《澳华月刊》,1998年执编《中国文化专刊》。蒋先生现在虽然已年过七十,却退而不休,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组织益壮之友(老人会),协助策划联合国老人年撰写昆州杰出华人小传项目事宜。正如《南天杂志》所说,他是“退而不休的幕后元帅”,斯言是也。

蒋中元(Jerome Chiang),原籍江苏,1928出生。1946年加入中华民国海军。同年,英国赠送中国两艘军舰(重庆号、灵甫号),蒋中元被选赴英受训和接舰。1948年回国,旋入海军军官学校深造,1949年随所就读的海军官校迁移台湾。1952年毕业,在海上及陆地服务十年余,1962年入交通大学研究所攻读电子工程。两年后毕业,调中山科学研究院工作,随后再进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系统工程。在海军中前后服务近三十年,功成身退。长期的戎马生涯与不断的读书进修,培养了蒋中元的坚毅性格和领导的才能。1976年移民澳洲后,继续在澳洲这块新的国土上潜心工作,服务社会,做出了更多的新贡献。

兴办华文学校

二十年前 (即1979年),有感于本地华人社区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蒋中元清楚地意识到,如何在华人社区中对年轻一代进行传统中国文化教育,已成为保持社区文化的一个迫切需要,遂与雷宇行及罗文成先生等,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为布里斯本华人社区的孩子们创办一所中文学校,以免他们不但忘记母语,连中国的传统和礼节也不知道。当时华人新移民最多的地区要算西端区 (West End),最佳的场所是借用西端小学 (West End State School)。就这样,在1980年初开始,便在布里斯本创办起今天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华文教育中心。

华文学校开始时只有一班,分为三组,即高级、中级和初级,在同一课室授课。选定每周星期六上午九时到十二时,授课三小时。学校聘请了一位义务的授课老师。第一位老师是聪明秀丽的刘妙蓉女士,国语说得非常好,还会民族舞蹈。学校开办后学生人数增加很快,不久扩成三班。学生的学费是象征性的,三小时才收二元,比请人看孩子还便宜。

华文课程的拟定,以保存中华文化为目标。分为语言和文化两大部分:语言方面以说、读和写并重;文化方面则要学生了解中国人孝悌忠信的道理与实践。

课余之际,还组织和训练学生舞蹈队,在社区表演,刘老师有时也亲自登台。随后,学校又集资到台湾定制成套的舞蹈服装。经一番努力,舞蹈队的学生们能跳好几套完整的中国民族舞蹈。1986年间,蒋涵仪老师参加华文学校工作,继续学生舞蹈训练。学校的舞蹈服装和道具也较以前增多,学生的表演技术亦有了长足进步。1987年,曾经赢得一年一度的布里斯本舞蹈比赛格兰琼斯市长奖;1988年,布里斯本市举办世界博览会,在开幕典礼中,华文学校舞蹈队的羽扇舞在御前表演,深得好评,为华文学校,也为华人社区赢得了荣誉。

西端华文学校声望日隆,发展迅速,不久便从三班增到五班。为了学习中文,有许多学生甚至从远道赶来,其精神可嘉,十分感人,但也造成相当的不便。为便利学生上学,也减轻西端学校的压力,华文教育中心陆续成立了四所分校。

1、最先成立的是达拉分校(Darra School),由蚁文先生任联络人。1989年以后,由何启光先生接任。应家长要求,改为粤语教学,一直维持到现在。

2、 新农场(New Farm)分校先由陈水顺、陈达三及林显彪三位先生主持了不少年,后来由陈宗寿先生接替。

3、 青社(Chermside)分校开始是由梁镜勇先生负责,接著由黄嘉兴先生和夫人管理。后几经转替,现由王逸华女士接掌校务。

4、 麦克雷哥(MacGregor)分校,由蒋禄松和林虹夫妇管理。后来该分校迁到格拉维特岭高中(Mt. Gravatt State High),续由郑昭华女士管理,学生人数增到120人以上,分成七班,并增设成人华语班。

上述五所学校皆由蒋中元统筹管理。而西端区华文学校仍由蒋中元兼管,他每周末都到,开门关门,身兼校长及工友,十五年如一日。1995年后,交由李晓蒂先生接管。

成立华人宗亲协会

华文学校的开办,凝聚了许多华人,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昆士兰华人宗亲协会。蒋中元也是发起人之一。协会宗旨为祟宗敬主,敦睦华人社团,传承中华文化,争取华人福利,和谐其他民族。华人宗亲协会成立后,全力支持华文学校,筹办幼儿园,兴建安老院、华人墓园、华人联合宗祠等事宜,对华人社区的发展贡献良多。华人宗亲协会除设正副会长及理监事,还分设总务、财政、教育康乐及福利等部门,蒋中元负责教育。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春节、端午、及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意义,华人宗亲协会和华文学校每年都举办几次联欢晚会,同时表扬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会员及家长们团结与支持的热忱,令人振奋。每当此时,大锅大盘的烧鸡、烤鸭或炒饭等端上来,使联欢会的气氛热烈活跃。所有这些,蒋中元都一马当先,是既出力、又出钱的支持者。

华人宗亲协会按照既订的宗旨和工作目标,一件一件地进行,会员逐渐增多,实力也一天天壮大,为华人社区做了许多事。作为该会的活跃分子以及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蒋中元常说,“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有所贡献就得到满足感。”

创办托儿所

1986年,蒋先生和雷宇行及李淼勤三个称得上知交的人,合伙在西端区 (West End) 买了一块地, 面积为一千余平方米。他们计划在那儿盖一排双拼住宅(town houses),以便大家可以住在一起。为此,大夥儿都忙得挺带劲的,地也规划好了,比如那儿放车,那儿用作花园,似乎一切都在按计划顺利进行。

而在当时,华文学校正是办得很顺手的时候,由一所扩充到五所。他们都是热心公益事宜的人,大家都有一股热劲儿,要为华人社区的发展和服务多做些贡献。于是,他们想到应该办一所幼儿园,认为一所幼儿园要比盖几间住宅有意义得多。如果从幼儿阶段就能接触到中、英双语教育,这对下一代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怀著这样的理想,他们毫不犹豫地便把这块地捐出来盖托儿所。

当时联邦政府的政策,正好也要增设幼儿园。有地以后,申请校舍、 教室的建筑费用就容易多了。经过数月的磋商与公文往返,获联邦政府批准了26万澳元建筑费。

有限的钱,幼儿园不能砌得太堂皇,可是看起来也蛮有气魄。又请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了一块横匾“华人宗亲协会托儿所”,挺秀地树立在静街(Jane Street) 86号。古色古香的校门,给幽静朴质的小街,增添了一点儿文化气息。1989年7月,托儿所顺利开幕了。

托儿所在华人宗亲协会的教育组下成立一管理委员会,在政策上督导托儿所,蒋中元兼任召集人,而一切事务性的事情,则完全交由有专业训练的托儿所所长管理。托儿所规模不大,十分精致。共有44个儿童名额,分为三组:幼儿组8人,招收六个月以上到两岁的儿童;小班12人,收两岁以上到三岁的儿童;大班24人,收三岁以上到五岁的儿童。老师都是经过幼儿教育的专业训练,具大专以上程度。职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一比四。在校的学生,有全天托者,可以从上午七时到下午五时半;也可以托半日或数小时,非常有弹性。在收费方面,因托儿所为一非营利机构,所收的费用均用之于儿童。

幼儿教育,寓游戏于教导之中,重点分为合群训练、体操与唱游以及语言和智力教育。每周都订有不同项目,以启发儿童多方面的兴趣。老师们除华人外,也有印度人、越南人等。学生人口的分布也遍及多种民族。华童可以接触到说华语的老师,其他母语的儿童,也有机会接触到双语教育的机会。

组织华文作协昆州分会

在澳洲华文作家协会总会的敦促与鼓励下,1993年2月,蒋中元与布里斯本一些爱好文艺的朋友,成立澳华作协昆州分会。刚开始时,会员人数还不到十人。其中,洪丕柱是知名的散文作家,王逸华爱写人物专访,阮霞精于游记,孙灵之从事传记文学,杨弘是昆士兰华商周报编辑,吕武吉是一位哲学家、大学教授,赵培钧是律师、诗人,李晓蒂专长英文译著,蒋中元对绝律古诗较有偏好。他们都喜欢写作及发表,有的辑成专书出版,也有散而不集者。众人都自谦不是作家,当然,以中国文字来说,作而成家,自然不易。但英文里的 writer 一词,是指写作的人,爱写、能写就成。这些志同道合的人聚集一起,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蒋中元被选为首任会长,为此,他曾作诗自嘲一番:

真假作家共一堂,
儒林外史又一章。
作协本为同好设,
岂为沽钓作奔忙。

原则上,作协每月聚会一次。常常是周日下午,先到布里斯本中国城帝国海鲜餐馆便餐,然后到华人宗亲协会会所座谈。而每次总有一个专题。首先由会长带头主持讨论过“留学生文学”,对《曼哈顿的女人》与《鸿》以及其他海外作家的作品提出讨论。其后王欣讲演“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及文学创作”专题,并佐以录影播放显示出剧作者反映社会上一般民众那种无可奈何以及讽剌的心态。接著,赵培钓的“中国新诗的评介”,引导着与会会友们欣赏了不少名诗人的杰作。朱立教授也讲述“香港的大众传播文学”。他说,香港的方块专栏乃世界之最。周善定则主讲“中国大陆新时期文艺创作的取向”,勾画出了中国大陆文革后文坛上的几种主流。洪丕柱谈论的“风水与文学及文人”,也非常叫座。孙灵之“传记文学和她写自传的经过”的专题报告,则引起生动热烈的反应。

当时华人社区传媒的兴起,也为这些作家们提供了写作和发表的园地。先有杨弘提出《昆士兰华商周报》欢迎投稿,赵培钓的《展望月刊》则有酬约稿,而曹菡艾的《布市华人社区报》也欢迎会友们的散文、游记等。这些都对华文作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澳华作协昆州分会的活动,很得文友们的肯定,会员增至三十人之多。而在蒋中元的倡议下,作协会长两年一任。洪丕柱以高票当选第二届昆州分会会长,昆州分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主编《澳华月刊》

1994年元月份起,由蒋中元主导,澳华作协昆州分会接办了《发展月刊》,也在昆州政府注册登记,改名为《Chinese Community Monthly》,不但可以出版月刊,也能出版中文书籍及从事中文服务,如翻译、教学之类。后应会友及总会建议,当年三月份更名为《澳华月刊》。月刊从三十二页,增加篇幅到四十四页,而且从单色变成套色,大红刊名,粉红为底,清新淡雅。套色可以每期更换。从刊物内容上,可以看出会友们的努力有成。周善定执行编辑,运筹帷幄;王逸华和孙灵之则奔走广告,不辞劳苦;朱立与曲和怡、黄苗子和郁风、心水和婉冰,都是最佳的稿源;而梁绮云的散文,阮霞的小说和游记,卢院芬的新马通讯及文学报导,袁美兰的台湾要闻等,都充实了澳华的篇幅。蒋中元卸任会长以后,和他的贤内助康娴,全力主编《澳华月刊》。周善定参加《昆士兰华商周报》工作以后,执行编辑及排板工作改由洪丕柱和张迪珊伉俪担任。1997年初,洪夫人不幸逝世,支撑了三年多的《澳华月刊》因人手不足,不能按月发行。之后勉强又出刊一期,到1997年6月,终于停刊。同年四月,吕武吉博士接掌第三任会长,蒋先生应召担任作协分会秘书,于1998-1999年度,协助执行编辑工作,出版《中国文化专刊》三期,使作协会友仍有笔耕的园地。

记得蒋中元在贺作协二周年时,写过一首小诗,可以作为他在传播中华文化和文化推广方面的写照:

假作家成真作家,
弄假成真谢澳华。
儒林史册多圈点,
笔耕妙语总成花。

创立益壮之友会

有鉴于华人社区中上了年纪的人日益增多,特别是那些依亲生活的新移民,初到一地,人生地不熟,又有语言隔阂,如何为这一群体举办活动,增强他们与社区的交往与沟通,适应新环境的生活,便成为华人社区予以关注的一个问题。蒋中元开始考虑如何在这方面进行工作。他具有开创的性格,说干就干,身体力行,于1997年与其他人士一起,组织益壮之友会俱乐部(Young in Heart Club),在昆士兰中国人协会之下开展各项活动。

益壮之友会成立时,最初只有六对夫妇,大部份来自中国大陆,两对来自台湾,年龄都在65岁以上。开始时,这些老人常在中国城一家餐馆聚会,每两周一次。由于参与人如唐逸云医师、冒怀庚先生等热心会务,组织各项娱乐节目,又有童本钦先生的气功教练,尤炳添先生歌唱指导,谭太太的舞蹈训练,及石世鑫的太极拳健身运动等,活动日益多样化,吸引参与的人士逐渐增多,会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会友已扩充到一百多人。两周一次的活动,都是会友们翘首以待的日子。

蒋中元也是澳洲共和运动的推动者。他在华文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宣传共和政体对澳洲成为真正独立国家的重要性。他也亲自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推动社会人士对共和运动的了解,同时,组织华人社区支援共和运动。除了办理华文学校外,蒋先生还在自己家中,替朋友或邻居的孩子们免费补习数学、理化及英文。作家们出版书籍,总是大力推介,并自购若干册,赠送友人或图书室。老同学或亲友,生活如欠理想,也常常汇款致意。对于各项社团活动也都大力支援,积极参加,尽其所能,踊跃捐输。这次由昆士兰中国人协会组织的联合国国际老人年杰出华人传记项目的撰写与策划,他也是热心推动和执行人。

上述种种,再再表明,蒋中元先生是热心公益、老当益壮的楷模,同时也是华人社团杰出的领袖人物。他虽然参与或协助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社团,却适时交给新人,使之发扬光大,真可谓之为“退而不休”、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52 0
感謝函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9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9#respond Tue, 22 Oct 2019 08:23:32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9 蔣吳金珠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堯崇斯、張志明女士,從 2018 年的 3 月份開始到 2018 年的 6
月份為 Jerome 做了 4 個月有餘的流食。

第二個要感謝的是:姜巍先生、吳玲女士以及所有聖器教會的教友,參與 Jerome
的禱告与服務的名單:洪華、大云、寶豐、Michael、Hannah、胡非、張素靜、
一昕、Jason、Jane、Irena. 他們在 Jerome 生命的最後一年裡所做出的禱告,
讓 Jerome 有奇蹟般的活力來維持體力,並且讓他像嬰兒般的安睡來修補身體。
這一切的神蹟是我今生從未見過的,在這最後的一年裡 Jerome 与我們同在的
親朋好友,每天都是以感恩、開心的心態來渡過美好的每一天,Jerome 也從來
沒有把自己當作有病態的人,甚至早晨叫醒他時都還覺得睡得不夠。

第三個要感謝的是:國泰會所有服務的員工:經理曾美儀、物理治療師 Alice、營
養師 Gary Ng、足療師 Lisa、Ling Wu、Kelly Wong、Kitty Ng、Kitty Fong
、毎天都有 3 小時的服務,頭部有洗髮的,身体有専業抹身的,足部有専業的
足療師。毎星期都享用 VIP 的待遇,雖然不能出門,照樣有固定的専業人員進
來家裡服務。彷彿過著似正常人的生活。幸運的是我們擁有一支強而有力的團
隊做後盾,勇往直前並開創生命的奇蹟。

第四個要感謝的是:作家協會的前會長 李曉蒂先生,每週四都會來我家做義工,
從不間斷,他的善行義舉令人感動。

第五個要感謝的是:我家姪女 康家慈,跟隨著姑丈四年有餘,在 Jerome 身體不適
的時候,他排除萬難、竭盡所能的照顧姑丈而且与姑丈早已建立了非常良好的
親戚關係,無怨無悔的為 Jerome 服務,家裡的所有事情都由他一人包辦,讓
姑姑可以全力以赴的照顧姑丈,並且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和喜悦,闔家樂融融。

第六個要感謝的是:Jerome 去世後,中國的親戚,二弟蒋宗式,三弟蒋宗骆,小妹
蒋静南及妹夫吴琴瑟,蒋亮的儿子王继同,静南的女建華和先生杨海清,一共
匯款一千美元。非常感謝大家的照顧。

第七個要感謝的是:在 Jerome 生命老化的過程中,有數不盡的朋友到家裡探訪他,
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向所有的来訪者致於十二萬分的謝意,請原諒没有一一
的將所有名單列出。

回顧這段 Jerome 身体老化的過程中,我們都很認真的看待生命的可貴,珍惜所剩
不多的時間,發揮到最大極限,幸運的是在老化的過程中,他並不需要任何藥物,
每天就是過著無憂無慮孩童般的生活,我們結婚 32 載彷彿就在昨天,他既是我的
丈夫、亦是老師、大哥、好朋友…

如果真有来生,我還是選擇與他再續前緣…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49 0
燕紫代表作協在蔣先生葬禮上的發言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7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7#respond Mon, 21 Oct 2019 23:17:05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7   蒋先生的离世,让我们悲戚难禁,音容宛在,却阴阳两隔;从此我们不得不接受:与蒋先生一起读书、商讨、谈笑宴宴的日子一去永不复返了。
但我们仍然是有福之人,有幸与蒋先生韶华相遇,有幸得到蒋先生无尽的教诲,有幸承继蒋先生开创的昆华事业,在蒋先生开辟的文学领域里继续砥砺前行。

  1992年,蒋先生创办了昆士兰华人作家协会,就如同栽了一棵大树,掘了一口深井。我们这些后人才能在这个大树下乘凉,在这口水井里饮水。没有他,就没有昆华作协的今天。 蒋先生27年来对昆士兰华文作家协会无私卓越的个体贡献,始终执著坚韧、宠辱不惊、激情饱满地,为维持昆华作协与华文传播,倾注着其作为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全部智识与良知。蒋先生是大地的歌者,是悠久文明的中华文化真诚的传播与守望者,在蒋先生的言传身教中,我们把握到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学学术传统的精神与情怀,认识到了博大精深的华文文学,以及广义的民间文学研究对于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蒋先生豁达、幽默、亲切、仁厚、深情,同仁后辈无不感怀其人格的非凡魅力。对于生命中早年的艰难困苦、晚年时自身的病痛折磨,蒋先生都从容面对,始终谦恭虔敬。直到最后让我们看到的仍是正视与承受人生苦难的智慧与单纯。“出走逾半生,归来仍少年”。蒋先生终生对昆华作协怀着永久的兴致与挚爱。作为挂怀中华文化、肩负责任的传播者,蒋先生的出类拔萃和无私奉献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

  弟子们将铭记恩师教诲,将我们共同所投身的昆州文学事业发扬下去。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沉痛悼念蒋中元先生!愿先生一路走好!

—— 昆州华文作家协会敬挽

執筆:燕紫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47 0
《远去的雪爬犁》获知青作家杯三等奖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3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3#respond Thu, 26 Sep 2019 06:22:33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43 作者:天边的那片蓝

这些日子,很少看电视剧的云儿,每天下班后,早早吃过晚饭,就守在电视机旁,痴迷地等待着电视剧“北风哪个吹”!

那时候的雪下得好大
深深的脚印在青春里安了家
笑也春秋,哭也冬夏
北国的风雪中也绽放出鲜花

画面中那漫天的雪花,伴着优美的旋律,时时牵动着云儿的心,仿佛将她带到了40多年前那个大雪分飞的夜晚。

那是云儿来到东北建设兵团第二个冬天,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下了好几天了,蜿蜒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的桦树林,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覆盖了厚厚的积雪,放眼望去琼枝玉叶,北疆大地一片银白。

北国的夜晚,冰天雪地,出奇的寒冷。劳累了一天的知青们,终于地卸掉了沉重的棉帽棉衣棉靴,钻进温暖的被窝,进入酣睡的梦乡。

子夜时分,女生宿舍的门外,突然传来咚咚的敲门声,紧接着又听到一个男人哀求的声音:“指导员:我家属肚子疼的不行了,快帮我救救她!”云儿朦胧中听出是三排长,老卢的声音。

老卢是一名复员专业军人,从朝鲜战场撤下来后,跟随王震将军十万大军转业落户北大荒。他英俊高大,勤奋正直,长的模样极象电影“林海雪原”中英雄杨子荣。

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在“缺少大姑娘”的北大荒,婚姻大事却成了老大难。

前两年,无奈之下回到老家河北省宝坻娶回一个老婆。夫妻二人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播下爱情的种子,这些天就要临产生宝宝了。

恰巧的是,这几天连队卫生员去团部卫生队培训。在荒凉漆黑的雪夜,老婆将临产,他一个大男人肯定慌了手脚。想到这里,云儿立马起床,吩咐老卢先回家照顾老婆,自己一溜小跑到小车排,马上安排人员发动拖拉机。 因为连队离团部卫生队有四十多里的路程,且路上连日积雪,车子是很难开过去的。

从小车排出来,云儿又立即赶到连部,连部仅有一只电话能与外界联落。云儿先把电话拨到营部总机,营部再转到团部总机,再由团部总机转到卫生队队部。几尽周折终于听到了卫生队一女医生的问话:你是哪个连队的?我是一营二十连的,云儿回答。医生又问:孕妇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您讲的什么意思?云儿不解!以前这个妇女是否生过小孩子。没生过,是初产妇。生过,就是经产妇。医生如是解释说。头产妇,云儿赶快回答到。医生又问:孕妇羊水破了吗?阵痛有多长时间了,开了几指了?云儿一头雾水?这!这!生僻的字眼,孕妇的常识,她如闻天书,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漆黑冰冷的夜晚,到那里去寻问呢?空荡荡的办公室里,身旁只有一盏小马灯陪伴着她,忽闪忽闪的发出无奈的光亮。

也许是急中生智,云儿猛然想起,老卢似乎讲起:吃过晚饭后,他老婆肚子就痛了,本想熬过这个夜晚,等天亮了再去卫生队。云儿努力搜索着记忆。

医生了解了孕妇基本情况,立即决定:兵分两路联手抢救孕妇。连队负责往团部送人,卫生队的救护车前来接应。

云儿把卫生队的工作敲定,马上顶着刺骨的寒风,深一脚,浅一脚赶往老卢的家。

20连是新建点,四周都是荒山野岭,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从连部到家属住地还要经过一段长长的冰雪路,寒风卷着雪花吹在脸上,像象刀割一样痛,不知是心里着急还是赶路的匆忙,云儿嘴里呼出热气,附到了近视眼镜上,冷空气立刻起了一层雾,蒙在了眼镜片上。她顾不的这些,一边赶路,一边用手擦,擦着走着,一个不留神,脚踩到一个大冰驼上,呲溜滑了个仰面朝天,手里照亮的小马灯滚出好远,眼镜也从中间碎成两段,她心里又气又急,禁不住哭了起来。但想到老卢家两条生命危在旦夕,顾不了许多,摸了一把眼泪,柔柔摔痛的屁股,又一骨碌爬起来。还好,穿着厚厚的棉衣,没伤到筋骨。把断成两段的眼镜捡起,咬咬牙借着雪地的光亮,继续向老卢家走去。猛然间,云儿背后射来一道道亮光,原来是小车排的战士们,开着拖拉机车赶来了,后面还拖着一个长方型的木爬犁。云儿立刻跳上拖拉机和战友们一起向老卢家驶去。

拖拉机很快就停在了老卢家的门口,云儿与战友们,七手八脚在爬犁上,先垫了厚厚的豆芥(脱落大豆的杆枝),然后又在上面铺了三床厚厚的棉被,最后用细绳子把豆芥棉被固定在爬犁上。似乎搭成一张简易的露天救护床。为抵御风寒,穿戴严实的孕妇身上又加盖上几床棉被。

只见老卢坐在爬犁中间,双手紧紧抱住疼痛难忍的老婆,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闭着眼睛,无声的向天祈祷!

突突!突突!拖拉机拖起木爬犁,开足马力,冒气一股股黑烟,消失在茫茫的雪夜中,眼前立刻划出两道黑黑的冰雪轨迹,雪花飞舞,风雪弥漫,瞬间又让它恢复了自己的样子。

云儿一个人站在雪地里,任凭雪白的精灵上下飞舞,跳跃,融化。她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把折断的两段眼镜,小心的放到绿军衣的口袋里。一个人面朝团部卫生队方向,双手合十,虔诚地为她们母子祈祷。

怎么整个人像掉到大冰窟窿里,冻的全身发抖,牙齿发颤,不停地挣扎着,攀爬着着,精疲力尽了,却无论如何逃不出冰魔。

清脆的电话铃响起,云儿从梦中惊醒,她立马抓起电话,里面传来老卢惊喜的声音:指导员,我家小齐生了,是个大胖闺女,7斤1两!奥!太好了!恭喜你!恭喜你卢排长,你做爸爸了。云儿欣喜的呼喊着!

老卢告诉云儿,昨晚团部卫生队接洽的救护车,由于风雪太大,车开到半路陷进雪坑,为了尽快抢救孕妇,医生们弃车徒步赶路,在团部不远的砖瓦连附近与我连送孕妇的拖拉机会师,大家一同乘拖拉机赶往团卫生队。经医生护士们鼎力抢救,最终母女平安。挂了老卢的电话,云儿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这时她发现,自己两只脚冻的通红麻木,源于半夜里听到老卢呼救,心急火燎起床竟忘了穿棉袜子,赤脚套上了大棉靴,就奔跑出来了。难怪夜间等老卢电话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做梦似掉进了冰窟窿。

缓缓站起身来,跺跺己僵硬的双脚,揉揉朦胧的眼睛,云儿打着哈歇,伸了个懒腰。

只听远处隐隐传来了公鸡报晓的声音,炊事班烟筒里也冒出缕缕坎烟。北国大地一片银白,千里冰霜,万里雪飘,兵团战士英姿飒爽,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续:40年弹指一挥间,云儿和当年的北大荒战友,通过不同的途径都陆续回到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杭州,佳木斯等原来的城市,据说老卢退休后,也告老还乡回到河北省的宝坻县。 年前云儿意外接到老卢的电话,特邀她去做客。

2008年3月16日,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北京,天津的北大荒知青战友们,一行人开着四辆小车驶向老卢的家,河北省宝坻县的农家小院。

云儿她们座的小车,刚刚开到村口,就看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尾随追过来,他长地酷似老卢浓眉大眼,一打听,果然是老卢的儿子。紧接着,也看到了站在不远处的老卢,他还是高高的个子,端庄的面容,好象背有些驼了。还没等车停稳,老卢就急忙赶上来,云儿忙从车窗里伸出手,分别40年的战友重逢,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两眼湿润,悲喜交加,一时语塞,紧接着老卢的老伴,女儿,儿子,外孙,孙子纷纷赶来,团团把他们围住。

知青们陆续开来的小车,停在老卢家的院子门口,引来不少村民的好奇与打探。老卢家里象过年一样,忙前忙后,采摘瓜果,杀鸡买酒。家里两个房间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各种各样的土特产。老卢的老伴笑的合不拢嘴,不停的讲:当年儿子结婚也没这么热闹啊!

他们还特地准备了东北馇子粥,玉米面贴黄饽饽,一大箩黄瓜生菜,几大碗甜面酱,老卢说:这是当年知青们的最爱!

老卢一家人和老战友们,边吃边聊,互相端详着,打趣着,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芳华年少,看那梳着辫子的小芳,跑到菜地里吃黄瓜的淘气包,偷偷在草垛后谈恋爱的。。。阵阵的说笑声,惊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差点把老卢家的房盖掀开!

席间,老卢家大女儿来到云儿她们这桌敬酒,这是一位14岁男孩的妈妈。老卢和他爱人向其女儿介绍,她女儿一脸茫然,老卢正色地说;当初在北大荒,这位阿 姨那时还很年轻,刚刚担任指导员,就赶上你妈妈夜间分娩,在她的帮助下,你才顺利来到人间。她女儿恍然大悟。忙说,那我可要给救命恩人敬酒了,满满的酒杯,高高举起,云儿把她拉到身旁,轻声要来说感谢的,是那些医生护士还有开拖拉机的叔叔们。

觥筹交错,寒暄问候,聚会现场有人站起来,大喊!嘘—安静,安静!随之有人递给云儿一只手机。手机里立马传来了北大荒老连长浓重的东北乡音。相隔万里,分别40余年,老知青各自为生活奔忙,早就疏于联系。今天老连长怎么知道,云儿会光临这农家小院呢?云儿震惊之余,泪眼模糊,感动至极,心中升腾起一股战友情缘的热浪。

电话里传来了老连长对大家的祝福,为了让他分享聚会的快乐,云儿拿起手机,对着话筒,带领大家唱起兵团战士之歌!革命战士胸有朝阳,胸有朝阳,屯垦戍边,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一时群情激荡,热血沸腾,这熟悉又陌生的歌声,在农家小院又一次唱响,也在辽阔的北大荒疆场回荡。

美丽的松花江,川流不息地流淌,富饶的北大荒,夜夜进入我梦乡,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2008年3月16日在河北省宝坻老卢家,部分老知青们的合影(前排右侧抱小外孙的是老卢夫妇,前排右一是笔者本人,最后一排右2是老卢的女儿)。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43 0
《等待你的到来》第二屆開能杯華文大賽優秀獎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6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6#respond Sat, 10 Aug 2019 05:51:49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6 作者:东洋

宝贝,我在遥远的地方呼唤你,盼望着你快乐地来到这个对你充满爱的世界。你的妈妈告诉我,现代医疗手段已经将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越长越大了,身体发育得很好,并且已经在妈妈肚子里移动位置,再过一个月,你就要向妈妈对你的束缚发起进攻,出来与所有爱你的人见面了,我好期待啊!

宝贝,你还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要告诉你,我们分别住在那巨大的地球的南北两边,如今我这里刚褪去羽绒服,暖暖的春风拂面;你那里才从酷暑里走出,有了丝丝凉意,大自然的差异就能够说明我们的遥远距离。可是,血缘和亲情将我们紧紧联结在一起,我们是一家人,因此,我心里对你充满了想像和牵挂,这个,你将来会懂的。

宝贝,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只记得你的妈妈曾经提及过一个英文名字,当时我查了一下,没有找到它的意义所在,心想也许就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文代号。你出生在一个文化多元的却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英文名字是必须的,但不要忘记我们是不会使用英语的人,所以,记住你的名字有些困难,需要反复对记忆神经进行刺激。模模糊糊的记忆中,你叫Isabella(伊莎贝娜),这是当时我看见英文名字进行中文翻译后的强行记忆,没有错吧?

宝贝,你虽然出生在澳大利亚,以后也会生长在澳大利亚,可你还没有出生我们就能断定你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这是亚洲人的特点,更是中国人的特征。无论你走在澳大利亚的什么地方,你的这一幅面孔就决定任何人都会一目了然,你是ABC(A澳大利亚,B出生,C中国),你是在澳洲的中国人。因此,你也应该有一个用中国文字命名的名字,并且用中国的发音将它读出来。按照中国语言文字对取名的习惯,名字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家庭印迹、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为你准备了一个很中国的中文名字,听说你的姥姥也为你准备了一个中文名字,也很中国。可是,它们都不被你的爸爸妈妈所认同,我也只能一声叹息。因为,你首先是他们的孩子,然后才是我们的孙子。如今的他们在外有了一些时间,西方文化让他们的视野和生活方式有些不土不洋,或者半土半洋,所以他们为你准备的中文名字也具有很强的半土半洋特点,我是不欣赏的。

宝贝,无论你是什么名字,我都盼望着你以后会说中国话,认识中国字,能够唱中文歌曲,能够用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我们沟通等,只有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我们的交流才可能有基础。

宝贝,我可以做你的中文启蒙老师。我现在就开始幻想,你坐在我的身边,听我用中国语言为你读中国的故事,而你完全能够明白我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也幻想着,有一天,你的奶奶为你讲述“蓝蓝的大海就像一碗菠菜汤”那个老掉牙的文学笑话,你也能够体会这个文学比喻的笑点所在,要知道这个文学笑话曾伴随你的爸爸成长;我还幻想着,你站在一群金发碧眼和乌黑油亮的小朋友们面前,大方自然地唱中国歌曲,而这首歌是我教你的;我还幻想着,带你去游览就在我家旁边的长江三峡,使你能够比较它与你家旁边的黄金海岸的不一样,引导你去感受黄金海岸“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辽阔,感受长江三峡“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美。中国字充满了诗意,生活也充满了诗意,我希望能够有机会将你带进这样美仑美奂的文化世界。

宝贝,我还有好多美好的想法,可是,如今我们都在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有无数爱你的人,有无数你好奇的事;有看不够的景色,有吃不够的美食;有享不尽的快乐,有吟不完的诗意,来吧,我们已经伸出了热情有力的双臂,在向你微笑……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26 0
《寻找》第二屆開能杯華文大賽優秀獎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4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4#comments Sat, 10 Aug 2019 05:49:15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4 —写在圣乔治华人纪念碑落成之时
作者:力夫

我看见一群人又一群人

漂泊在颠簸的大海

当列强的炮火敲开破旧的国门

当古老的大地遍野饥馑

我看见一群又一群人

漂泊在颠簸的大海

从布里斯班往西,513公里

巴隆郡地区,1847年某月

300名尘灰满面的人

自布里斯班向北,650公里

洛克汉普顿,1868年某日

697个汗流浃背的人

他们是海囚、猪仔、包身工

被贩卖与被掳虐者

在异乡陌生的土地上

他们放牧了无以计数的牛羊

用传统的灌溉技术,在南半球

种植了棉花和小麦

他们来自厦门同安

他们是东邑金美的财福任公

他们是均和、学森、泗益、益坡、设记

广东香山的华人五兄弟

他们是1849年的270 人

他们是1851年的1438人

他们是1852年的2666人

他们是一群又一群辗转风尘的人

来自残破山河的每一片土地

怀揣艰辛梦想的淘金者与拓荒者

在这里留下、死去、繁衍生息

他们木质的墓牌被野火焚烧

漂泊的魂灵化做年复一年的离离青草

从巴尔库河到菲茨罗伊河

从帕尔默河到托伦斯河

在一个宁静安谧的秋日黄昏

我把目光反复投向,一百七十多年前

那些艰难时世的命运放逐者

他们在异乡留下、故去、生生不息。

透过岁月的漫天风尘,我的眼睛

细致地抚摸。龙行的足迹

烈圣宫。沐恩弟子。朴素的书法

那些叫许三友的匠人们

是怎样倾心雕刻了,故国的

飞鸟、走兽、神灵

树叶、花朵与祥云

荷德如山,定福灶君

那些沾满灰尘的黄金

那些简单质朴的梦想

万古精忠昭日月

千秋勇义壮乾坤……

掠过悠悠时光的秋风呵不息地吹动

百年前流徙的人们洗手濯足的河流

依然不懈地流淌

一个叫黛西的中学女生描绘了这块土地上

澄净的水流、淳朴的愿望与蔚蓝星光

67岁的布伦达在寻找

遥远中国的血脉宗亲

一群平凡的后继者虔诚塑造了

圣乔治华人纪念碑

黑色的岩石,平静而厚重

床前的明月,凛洌的秋霜

不知名的女歌手飘渺的歌声

在晚风中缭绕、低徊,抚慰我们

无尽的忧伤……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24 1
《老狗Chokey》第二屆開能杯華文大賽優秀獎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2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2#comments Sat, 10 Aug 2019 05:47:04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2 作者:老城根儿

在小孙女出生的第二年,儿子为给她找个伴儿,从宠物收养所领回一条8岁老狗。

它一身棕色的毛,还有些深浅相间的虎皮纹,宽宽的嘴巴,“就叫巧克力吧”,大孙女说。小孙女只有一岁,舌头不利索,只能勉强说出“Chokey”,于是大家也都跟着叫,“Chokey”便成为它的正式名字。

Chokey是小孙女的玩伴儿,每天两个家伙滚在一起。孙女骑在Chokey身上,揪它的尾巴,拉它的耳朵、抱它、打它,它从来不恼,温顺的接受这一切。

去年春季,小孙女经常咳嗽。家里不能再养宠物。儿子把Chokey送到我家。儿子说,它有三岁孩子的智商,比小孙女还会看人脸色。儿子要走了,它摇着尾巴,绕来绕去,想跟着走。我们牵住它,让儿子上车,关车门时,它不停地叫和跳。车开走了,它望着车走的方向,尾巴下垂,不动也不叫,双眼露出无助与悲伤。

来到新家,我们给它做了一个很好的窝,放在后院的阳台上。在狗窝外边,放置了食盆和水盆。以后Chokey就在这里生活。

我们每周给Chokey洗一次澡。第一次洗澡,Chokey不肯进入浴缸,我们把它抱进去。用毛巾捂住耳、眼,往身上淋水和抹清洗液。洗完后,一松手,它就跳出来,猛抖身上的毛,溅我们一身水。以后再叫它进卫生间,它知道是洗澡,自己跳进浴缸。

每日的吃食都是现做。一次做好,早晚两歺,有荤有素,蔬菜肉汤。还有专门的狗食肉肠。

早饭后和晚饭前去遛狗,这是Chokey最快乐的时光。邻居们都在小河边大草地上把狗狗们撒开,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玩儿。各家的狗一见面,就摇着尾巴互相闻屁股,这是狗狗们问好的礼节,然后开始打闹追逐,抢球狂奔,好不热闹。在小河边,别的狗都跳下去,在水中嬉戏,Chokey不敢下水,经过几次引导,才敢在浅水中趟过。

我们在后院种了一些蔬菜,过去经常被鸟和小动物吃掉。今年有Chokey看守,一有入侵者,Chokey就大叫,甚至跑过去驱赶,。今年小菜地里收了很多西红柿和蔬菜。门口有动静,它会第一个跑过去看,然后再跑回来,告诉你来人了。

Chokey是家庭成员,自然也就有“狗权”。如果不按时喂早餐或遛狗,它就会拱门和喔喔的叫唤,提醒这是它的时间。只要吃了,遛了,它绝不找麻烦。

每次我们外出回来,它总要跑过来,摇着尾巴围着你转,有时还会跳起来欢迎。摸摸头,拍拍背,对它说句话,它会很满足。

近些天,Chokey有些反常,走路有点瘸。搬起脚察看,发现左前掌中央划了一个口子,可能是踩到尖锐的东西割破的,一定很疼。我们先用盐水给它洗伤口,洗完后涂上消炎药膏,让它趴下休息。一连几天,伤口渐渐好起来。我们把给狗治脚的事告诉朋友,他来短信说:“狗的年龄乘以7,相当于人的寿命。12岁的狗,相当于84岁的老人,它比咱们都大。善待老狗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未来。”我回答:“澳洲人都有养老保险,由国家负担养老,孩子不负担。我不知道,当我们84岁时,我们这些老年人是否也会得到善待。”

儿子曾说:“Chokey跟着你们算是享了福了。”我更想听到,天下的儿女们对自己的父母说:“跟着我,你们一定会享福的。”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22 1
《卧牛山》第二屆開能杯華文大賽優秀獎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0#comments Sat, 10 Aug 2019 05:45:15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20 作者:kaicy Chen

那年冬天,从墨爾本飞到热带小鎮凱恩斯。這里气候温暖,天空是湛藍的,碧海青山拥抱着淳朴的城区。這里沒有堵车,沒有摩天大楼,沒有到处灯红酒綠喧囂的夜总会,就连Casino也只是羞澀地躲在綠树丛中。你也不用开車跑老远去渡假,到处都是休闲的好场所。闻名於世的大堡礁,水下世界的精彩足以讓人记忆一生,热帶雨林的磅礡古老也足以讓人敬畏景仰。我爱上了这座小城。

收拾好行李北上,先找个临时居所。看了无数房子,最后选中这间,离市中心只有十分钟车程。阳台和主臥室大窗正对着一片荒芜,茂密高大的热带树木,底下一条清澈小溪,整一个迷你版的热帶雨林。上帝在繁茂的树丛中开了个窗口,口子中嵌著一座山,第一眼,就被它迷住。

那山很秀,一年四季,它总是不換的一身綠裝,一年四季,它总是不变的一种姿势,懶洋洋的靜卧着,由於山形似牛背,我就称它为臥牛山,也許它有个好听的英文名字,但懶得去查,就这么叫着,朝夕相伴着,不知不觉已三年多。刚入住时,树木沒有那么茂密,从阳台望出去,树影扶疏搖曳,山形若隱若現,而楼上主臥室则可见远处的山姿,近处的树冠。鸟鸣声声,溪流潺潺。雨后偶有彩虹鑲嵌窗外。藍藍的天上飄过淡淡的云,從朦朦朧朧到清晰亮丽,新的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常常沏一壶茶抱一本书,阳台上一坐大半天,书看累了,就看臥牛山脊上云展云舒,无论阳光灿烂,还是乌云滿天,甚至大雨傾盆,不一样的风味,一样的美。特別是太阳將要落山時,山脊上站滿了盛情挽留的云朵,呼啦啦一大片激动地涨紅了脸,常常看得我心旌搖动,幻想有一天也爬上那山脊和云儿一起,送太阳归家。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悄悄滑过,山不变水不变,变的是小雨林。雨林中热带的树木夹带着热带的热情,热辣辣地往上长,长着长着,把上帝为我开的窗口堵住了。三年半后,满眼翠绿不见青黛,卧牛山从阳台消失,只有卧室才见身影,是到另择居所的时候了,因了卧牛,这一临时住处,临时了三年又七个月。

新居选在同一小区,只不过百步之遥,上帝仍为我留了个窗口,远方山腰上,错错落落,片片房舍相映成画。位置偏了点,窗外见不到卧牛,似乎缺少了沉默稳静,稍稍有点不习惯。相信我会很快找到N多理由爱上新居的,生活本就五彩缤纷,如果觉得颜色欠缺,那就自己拿起画笔和调色版吧。

凯恩斯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属风水宝地,视野开阔,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卧牛,有天去远方,转山转水,转迷了路,一回首,卧牛山静卧在侧,它成了我的坐标。每日回家,向着卧牛一路奔驰,工作的地方,进门出门皆见卧牛,卧牛无处不在,卧牛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那头牛已静静卧在了我心底。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20 1
《爱 . 回家》第二屆開能杯華文大賽優秀獎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18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18#respond Sat, 10 Aug 2019 05:43:47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18 作者:aolie zhang

人们都向往着希腊神话中的伊甸乐园,在脑海里展开各种想象:天人合一、拥抱自然、人情温馨、世态和谐……,然而阿姗夫妇却不只是想象,而在动手构筑着自己理想中的乐园。

阿姗是我的中学校友,来自广州。她邀请澳洲的校友们到她那里欢聚。那是悉尼西北郊的一个农庄。农庄掩映在葱绿的山林之中,驱车在林中兜兜转转,时而眼前青翠,时而远处金黄,果真有种返朴归真、远离尘嚣的味道。

按我想法,农庄就是羊儿漫山、马儿遍野的牧场。但进入农庄,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座宽大的教堂,墙上高高的十字架、室内厚重的祈祷凳,透出一种庄严肃穆。草坪四周散布着一栋栋小别墅,也有连排的客房。餐厅旁边挨着祈祷室,墙上贴有福音的文宣资料。我好奇问姗,这是教会的农庄?她摇摇头:不是,是我们夫妇开的休闲度假庄园。

我说,这环境有点传教的味道啊!她笑笑:我不会刻意去布道,但我是个牧师志工,当然也希望来度假的人能感受到神的爱心,有种回家的感觉嘛!

这也许跟她的经历有关。姗成长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家境凄凉,受尽屈辱。她曽跟着母亲在彩虹桥下捡垃圾维生,幼小的心灵立下大志,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来澳后,并不是一切如愿,每天打工、拼搏,有点心力交瘁。疲惫之中,她偶然步入教堂,结识了一班兄弟姐妹,在牧师的引导下,心头豁然开朗。她也常常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信众分享,渐渐就成了一个牧师志愿者。

她的美容店收入不菲,也如愿把母亲接来澳洲。但她看到这个世界还有贫困、病扰、无助的人,也需要温暖、关怀、帮助。每个周末,她都四处游转,想寻找一块净土,建一个能让人享受大自然乐趣,也可感受人世间温馨的乐园。有个当律师的教友看在眼里,说,我有一个农场空置了多年,你看看合不合适?她一看,一百多亩的山林,还有现成的房子,太好了,正合她意。可是卖掉美容生意的钱也远远不够呀!那教友很慷概,半价给她,还帮她办贷款,好让她心想事成。

她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正聊着,有位大妈进餐厅来收拾。姗说,你看得出吗?她得了重病,吃了一些西药效果不明显,我把她接来这里,让她吃中药调理身体,和人聊聊舒缓情绪,也做点清洁活儿,动动筋骨。

大妈的确看不出是个重病号,快快乐乐地打扫着。我知道,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痛苦、怨恨、沮丧……负面的意念会占据脑海,消减能量。如果身上注入了善心、爱心、宽容、平和,配合药物治疗,驱除病因的效果就会好多了。

我们常常向往着回归自然,与世无争,可既奢望又逃避,总放不下眼前拥有的东西轻身而去。而姗却能断舍离,在这山野经营了七年,还准备让更多的人免费来这作心疗。这不是常人能有的境界啊!只是我担心:这里不养牛羊,只养人心,怎么赚钱?

她很坦然:这个庄园只是我梦想的一个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平常度假业务,收支平衡就好了。她反问,你知道这个庄园叫什么名吗?

我指着远处蓝天下大门的牌子说;不就是 “爱 . 回家“吗?她呵呵一笑:对呀,这就是我的初心!无论什么信仰,欢迎各方朋友加入这个大家庭,与爱为伴,与神结缘。说到这儿,她那四、五十岁的脸上,竟露出十八岁般的灿烂笑容。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18 0
《惜缘》第二屆開能杯華文大賽優秀獎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16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16#comments Sat, 10 Aug 2019 05:40:48 +0000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p=16 作者:蓝湘

我们曾在布里斯班市南区的一条小街上住了多年。说它小,因为街很短,一共才十来户人家。那是一条无尾巷,我们家就在巷底的圆环上。小街有一个美丽而奇特的名字,叫唱诗班街。街上人家都喜欢园艺,整条街大树苍郁、绿草如茵。星期天清晨出去散步,真有唱诗班一般的愉悦安详。

记得搬进去后的第一个星期六,一早有人敲门。打开门,先看到一大捧娇艳欲滴的红玫瑰,后面是一张长着花白胡子的笑脸。

“欢迎搬来唱诗班街,”花白胡子朗声说。他接着自我介绍,他叫布赖恩,是我们的左邻。玫瑰花就栽在我们相邻的花园里,我要是喜欢,可以随时剪点儿。我道了谢,赶紧找个大花瓶把花插上,顿觉满屋春意盎然。

不久后一天,早上我们出门前把屋子的警报器按上了。晚上回来自己忘了,长驱直入,引得警铃大作。我们手忙脚乱解除了警报,发现圆环上邻居在我们家前院聚齐了。

“对不起打搅大家,一场虚惊。”我们急忙道歉。

“没事就好。我们正好也借此互相认识,” 邻居们说。于是我们记住了每位邻居的名字,不再是三号的大妈, 六号的小伙 …… 以后那些年里,我们再没用过那个警报器:有那么多热心的邻居挡在前头,我们的屋子还不固若金汤?以后那些年里,还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我老妈在外头走着,车子在马路上飞驰而过,又戛然而止,从车里跳出某位邻居或是某位邻居的儿子女儿,“顺路”把妈妈送到她要去的地方。

小街有个惯例:每年新年前,邻居们总在布赖恩家一聚。各人带着自家的茶点小吃,啤酒和汽水则如流水一般从布赖恩家的厨房流进客人们的杯子。人们来来去去,边吃边聊,从下午四五点,到三更半夜还舍不得离去。那些年,邻居们向我传授了各式各样的经验之谈,从怎么调教小狗到如何和青春期子女相处 ……

小街上喜事不断。最记得的是一位叫彼得的退休老会计,决定和同居了十几年的老太太女友结婚了!婚礼就在他家前院。邻居们一改往日的草帽短裤,全体盛装而至。一位老先生邻居代表大家致贺词,说他们在最要好的朋友面前,在最喜欢的地方,得到最心爱的人的承诺,实在是最幸福的一对,把新娘感动得泪眼婆娑。后来,或是东家的儿子毕业,或是西家的女儿订婚,总是常有理由小聚庆祝。我家小儿子是街上最小的孩子,有一年他所在的足球队赢了全市比赛。这下可热闹了,邻居们电话不断纷纷祝贺,说为“我们的孩子”骄傲。

离开那儿后,常常想念那些日子那些人。 有好邻居,实在是难得的缘分,是值得珍惜的福气。

]]>
http://qcwriters.com/home/wenku/?feed=rss2&p=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