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忘  哈  尔  滨

哈尔滨是我中年時期住过16年的城市, 那段時期正是中国大陸風起云湧动盪不安的上世纪60年代, 我在那里的生活和工作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说是苦乐參半吧, 所乐者是我的教学工作順利和有成绩, 由於我是建国后首屆从北京外國語学院俄語系毕业的科班出身的外語教師, 曾接受严格的德智全面教育, 使我在日后的工作中 常获得学生及領导的讚許和表揚, 並选拔我入研究生班进修接受苏联学者专家的課程. 所乐者还在於我的人事关係良好, 許多共事的老师, 教过的学生以及鄰居等都是我的朋友, 和其中部分人甚至维持了长达近四十年的友誼, 至今还魚雁不断, 以电話电邮相通. 人都有感性的一面, 友誼如无声的潤物雨露滲透心田, 又如温熙的阳光暖遍全身, 我以此感到欣慰. 至於那時的受苦首先是生活的清苦,60年代全國人民都苦, 但尤其在哈尔滨, 加上天寒地冻, 无油无肉无糖, 粮还受限, 真是饥寒交迫的岁月, 但只要还有一口气活着就挺着吧. 更大的苦莫过於当代知识分子共受的冤曲, 一批批年老体弱的高知分子也被派遣下乡劳动或去农村插队, 文革后期我家也曾下乡插队, 所受生活中的困苦及精神上的委曲我只好視為我人生的磨煉, 一言难尽, 就不在此細述了.

本文仅就哈尔滨的風光及城市建筑特色和各位读者分享:

一) 哈尔滨之缘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 是东北地区政经文化交通中心, 是中國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更是國际聞名的冰雪文化旅遊热点城市. 那里气候寒冷, 冬季延长约达半年之久, 最低气温约在—30C-40C度. 整亇50年代我在北京外院(今北京外語大学) 任教, 至60年代初, 因領导照顧我和丈夫团聚而調派我到哈尓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后在此校任教达15年之久, 对哈市由陌生而熟习, 由畏寒而漸适应. 在那悠悠的十余年中经历了两派对立冲突的文革, 我是一亇易受感情冲动的人, 经不起時代的挑衅, 不甘沉默而參加了一派的活动, 当時年壯气盛, 义愤填膺, 以為自己是在坚持真理维护正义呢, 殊不知实是幼稚无聊荒唐巳極, 現在想来更是可笑.

二) 爱上哈尔滨  熟习哈尔滨后漸漸爱上了这亇城市, 爱它的自然風光, 因它地处黑龙江省的林海雪原之中, 冬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飄的冰雪城市, 人们利用了这天赐的自然资源, 结合科技及雕琢艺朮将冰雪打造成各种建筑物以及形态万千玲珑剔透的各种艺朮品. 自上世紀80年代还创办了國际冰雪节, 节日期間组织冰灯遊園会, 雪雕遊園会, 高山滑雪, 冰雪摄影展, 冰上婚礼等活动, 每年吸引遊客达百余万人. 我家住哈時尚未发展成这么大規模的冰雪艺术活动, 只是在市內的兆麟公园有冰灯会, 当兩亇年幼子女穿插奔跑於數幢冰建筑之中時, 欢乐兴奋, 奔跑不仃, 不感到寒冷的气温了. 尤其是当夜幕降臨, 这亇灯光璀璨的冰雪世界真是神奇瑰丽美不胜收呵!

在哈市可在家觀賞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和白雪皚皚的树木和街景, 但冬天要走出去可要小心, 踩到初雪或光滑的积雪很易跌倒, 来亇朝天卧, 我有多次这痛苦的經驗.

我还特別喜欢哈尓滨之夏, 尤因夏季為時短暫而珍惜它, 因夏季涼爽而成為避暑勝地, 屆時花卉怒放, 瓜果上市, 松花江畔以及太阳島遊人如鯽, 全家老幼游泳戯水為乐, 还有来自全國各地以及年青健壮的國际遊客. 我家也多次去江边游水, 並带全套野飧食品去太阳島開飧.

哈市还是一亇音乐城市, 年青人喜玩乐器, 如小提琴, 手風琴, 走在街上到处可闻琴声, 我的女儿从小习手風琴, 並请到哈師院音乐系的名師教授. 还有北京的中央乐团也常到哈市来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当時該交响乐团的指揮是李德倫先生, 他是50年代初留学苏联前在我教的俄語班学习, 李先生尊師重道, 不忘记我这亇老師, 每次来哈演出都要送票给我.

三) 重遊旧地  永别親人     70年代中我家移居香港,90年代初又移民来澳洲. 至本世紀03年秋, 算起来是離開哈市26年了, 我和先夫怀旧情切, 决定重臨故地探望老友, 於是風麈仆仆也兴致勃勃来到久違的哈市, 当時得到20余位老友的热烈欢迎, 他们攜花去車站接送, 安排聚飧, 陪同出遊, 摄影留念, 我和先夫又親赴各家拜訪暢敘别况, 这樣紧密安排時間忙碌了十来天, 最后離別之前我和先夫又設宴感谢老友们. 这一次哈尔滨之旅是还了我和先夫的心愿, 但万料不到这是我先夫的末日之旅, 他在那以后的杭州旅途中因中風昏倒於西子湖畔, 再也未醒过来. 这一位20世纪中叶滿怀赤誠之心飄洋过海奔向袒国的华僑青年终於最后溘然长逝於祖国怀抱.

四) 城市的建筑特色  哈市地处北疆, 越过国境就是旧時的帝俄,1917年俄國10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 当時一些俄國贵族就越过国境逃亡到哈尔滨住下来, 所以我在那里的街道上和哈市的老百貨商店(秋林公司) 時常見到一些白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 哈市是一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現代化城市, 其建筑风格是欧式的, 古典复兴主义的, 我当時任教的哈工大建工学院就位於一幢古老的巴洛克式宏偉建筑中, 这座庞然大物, 历經近百年风雨仍異常牢固,03年秋我和先夫回哈時曾再次親臨該樓, 往事湧現於脑中, 唯人事巳全非, 不胜感叹. 哈市富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有几百座, 教堂建筑多是哥特式风格的, 首推圣索非亚大教堂, 它处於市中心, 气势宏伟.

结束本文前想談一点感想: 转眼我居哈的年代距今巳近半亇世紀了, 但我难忘文革岁月中那些烽烽火火和紛紛扰扰的往事. 在文革后期感到身心極為疲乏, 又感自己及子女的前途一片迷茫, 經过慎重考虑, 我和先生最后决定申請移居香港, 这在当時被认為是忤逆的事, 但我们堅持, 因知中央政策准許归国华侨来去自由, 三年后終於成行. 到港后生活及工作雖然繁忙, 但思想及心情是绝对自由舒暢, 有如脫韁之馬, 或如解纜之舟, 这种追求變換住地我认為应是属於一种人权吧.

90年代初又一次移民来到澳洲, 这是地球上的一片相对的净土, 一亇自由美丽的國家, 我衷心感謝全能的上帝, 他在我青年時代就接納了我, 后因政局变化经过多年挫折, 但最終我又重归他的怀抱, 原來上帝与我同行, 指引我的道路, 帶我的人生路越走越光明. 我深感人生有一亇信仰, 如信仰耶穌基督, 就有了依靠的磐石, 有了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藉着祈祷和圣經的啟示就之能正確對待世間的煩恼, 将煩恼化為喜乐, 尤其是老年人更应珍惜晚年的岁月建立宗教信仰以增添人生的喜乐. 詩篇28:7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是我的盾牌, 我心中倚靠衪, 就得邦助.

.


Deprecated: 自3.0.0版本起,已不建议使用没有comments.php的主题。没有替代方案。 请在您的主题中包含一个comments.php模板。 in /home3/qcwrite1/public_html/home/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5525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