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鹭
鹰潭近郊有个白鹭镇,那是因为那里白鹭鸟多而得名。其实,鹰潭郊区和广大农村一年四季白鹭随处可见。
白鹭模样像白鹤,比白鹤小,没有白鹤尊贵,但也不俗,同样优雅,同样气宇非凡。
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我常常在后阳台眺望原野,观察白鹭。我发现白鹭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有不同的风姿。例如,秋季里白鹭常钻入荷塘,露出的部分则像玉立的箭荷;夏季里白鹭在稻田边踱步,俨然绅士,风度翩翩;春季里江南细雨绵绵,池塘雾气蒙蒙,几只白鹭一个猛子钻进水里,泛起一圈圈涟漪,你为它们担心,屏气凝神,倏地它们又从水里飞出,让你目不遐接,惊喜非常;冬季里太阳下你远望电线上和树枝上栖息的白鹭,则会误认为那是盛开的朵朵雪莲,冰清玉洁,熠熠闪光。
我认为,在鸟类中白鹭最贴近大地,最贴近自然。
我认为,鸟类中白鹭最能与人和睦相处,我没有见过有谁伤害过白鹭,白鹭见到人过来也从不躲闪。
我更认为,我们生活的大地有了白鹭就有了生命,水,成了活水,山,成了我更认为,我们生活的大地有了白鹭就有了生命,水,成了活水,山,成了活山,就连枯枝败叶也注入生机,舞蹈着,飘洒着,露出笑颜。
于是,我常想,蓝天白云下,万顷碧野上,一群白鹭从眼前呼啸而过,加上在大地上劳作的人,那才是诗,那才是画,那才是泼墨如云的大写意,那才是力透纸背的书法长卷。
我心中的白鹭,你翩然悠然,你永远高洁,永远平凡。
白鹭
克拉拉学汉语
克拉拉学汉语
克拉拉是一位美国姑娘,她曾经遵从爸爸和妈妈的意见,在麻城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可是天性活泼好动、充满幻想的克拉拉怎么也对那些符号、公式、概念、原理建立不起兴趣,却对大西洋彼岸的中国、对神秘的中国文化充满好奇。那时候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和欧洲到中国留学几乎瞬间形成高潮,很多人经过几年学习回国或者留在中国干了大事业。记得媒体曾经上报道了一个叫莉莎的美国女留学生,她在南京念了几年书,专业成绩平平,却花大量课余时间学习中国京剧,结果是她表演的《贵妃醉酒》,那一招一式,一笑一颦,一步一趋都像梅兰芳,人称她为“洋贵妃”。莉莎回国后,成为奇才,有上百个单位或部门要争着聘用她。这事轰动了中国,也轰动了美国乃至好几个西方国家。在美国许多少女竞相模仿“洋贵妃”,拿腔捏调,挪步甩袖,竟成了时尚。不用说,克拉拉是跟得最紧的一个。她每天都对着镜子学甩袖、挪步、开门、进门、关门等程式,学“贵妃”的醉态,学那不伦不类的“贵妃”的哼唱。她全身心投入,忘其所以。久而久之你别说克拉拉还真有点“贵妃”的味道。
克拉拉从此迷上了中国文化,读了不少英文版的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献,如歌德关于中国文学的论述、马克•波罗的中国游记、赛珍珠的小说《土地》、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的中国》、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关于中国的论著,当然还有不少被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茅盾、老舍、张爱玲、赵树理、孙犁、舒婷、贾平凹等人的作品。这当中歌德关于中国文学的论述对她的影响最大。 就中歌德绘声绘色的描写和论述,给她带来无穷无尽的美妙的遐想,她常常把自己看做是公主或格格,在皇室的苑林石径上徜徉,或者在花丛中看蝴蝶翩翩飞舞,身后总有几个丫鬟陪伴着;当然也有时候,她一人在闺房中神态端庄地演奏古筝,柔嫩的手指下音流涌动,如泣如诉,如怨如怒,讲述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或许是一段古老的传说……
克拉拉最终还是说服了老爸和老妈 ,告别了在她看来毫无生趣的麻城理工学院,到她神往多年的中国,而且是在北京留学,学习中国文化艺术。
当然促使她作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决定的直接原因,还不只是这些英文版的关于中国的书籍,也不全是歌德的影响,而是一位侨居在美国纽约的华人。这是一位可敬的中国老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一次他们在从圣路易斯到华盛顿的列车上邂逅。当这位中国学者得知眼前这位姑娘对于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便兴致勃勃地有给她讲了关于中国的趣闻。他抑扬顿挫地背诵了一首中国古代无名氏的一首小诗,是在外打工的丈夫写给独守闺房的妻子的诗:
“枯眼望遥山水隔,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花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念之情,真挚感人,令人垂泪。然而,这首诗从后面一个字一个字念回来,却变成了妻子忆丈夫的诗,同样感人肺腑。不信试试:
“儿忆夫兮妻忆夫,寂寥长守花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若干年以后,她到中国学习,才知道这是一种高智能的文字游戏,叫“回文”。乾隆大帝和他的贴身秘书纪晓岚就在一起玩过这类高雅的游戏。据说大师未必会“回文”,会“回文”的却少有大师。这大师也不知道是怎么定的。)克拉拉这时虽然全然不懂中文,却依然被中国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解惊呆了。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奇妙的语言文字,它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打开这个古老的民族奥秘的“钥匙”,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魔杖”。这回她真正懂得了不到中国就不了解中国,不学会汉语,不掌握这无所不能的“魔杖”,就无法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真传”。她想起一句阿拉伯谚语:“要寻找真理,径直到中国去”。就是这样一次与中国老人萍水相逢,使克拉拉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到中国去。她把这个决定告诉爸爸和妈妈。
“孩子,你就不能听妈妈一回,放弃你那古怪的念头?妈只有你一个女儿。”妈妈淌着眼泪,声音哽咽了。
“孩子,你干嘛一定要到那遥远的而且是洪荒野蛮的地方?咱们美国多好。”爸爸恳求
道。
当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可怜的老人都趁克拉拉不在的时候淌着眼泪向上帝祈祷。
“万能上帝王啊,求你说服这个傻丫头别去中国吧!”妈妈在心里默默的祈祷。
“上帝万能啊,你一定能打消这孩子心头的妄念。可怜可怜我们这迷路的羊羔吧!”
爸爸在心里默默地祈祷。
“无所不能的至高无上的上帝,你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求求你帮助我实现到中国的
愿望吧!我不能没有美国,也不能没有中国!”克拉拉趁老人不在的时候心里默默的祈祷。
这“万能的上帝”、“上帝的万能”、“无所不能的至高无上的上帝”,终于被克拉拉姑娘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所感动,说服了二老,(怎么说服的,咱们就不知道,咱们是凡人,咋知道上帝的事儿?)让克拉拉到那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既然上帝发了话,那么咱们就让克拉拉去吧。”妈妈说。
“上帝的话是无须论证的。”爸爸同意这意见,补充说,“上帝会护佑我们,上帝会给克拉拉带来好运。”
遵循上帝的旨意,带着美好的愿望和千奇百怪的神秘感,克拉拉终于到了中国。就像是鸟儿瞬间从笼里窜出,飞呀飞呀,飞向湛蓝的天空,阅人间春色,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俄罗斯人戏言道:“天堂是美国的工资,俄罗斯的妻子,英国的房子,中国的饮食”。然而在克拉拉看来,前三项未必能成立,例如,她在美国接触过许多俄罗斯女性,不论婚否,都没有自己漂亮。而中国美食作为世界之最,却是全世界的共识,任何一个被中国称为“老外”的人都不会提出异议。在北京克拉拉从冰糖葫芦、豆汁豆腐脑油条、凉拌面、炸酱面、“驴打滚”、烧烤,到北京烤鸭、满汉全席、八大碗、火锅涮羊肉等等,小吃中吃大吃都吃了个遍,痛快至极,深感自己没有白到这世界上一趟。
但是,如果你以此认为克拉拉是个饕餮之徒,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克拉拉是有志气有抱负有品位的姑娘,他醉心的是中国文化而不是吃吃喝喝,虽然时下把“吃吃喝喝”也冠之以“饮食文化”,克拉拉也爱这种文化,但她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决不是找吃。这点,我可以作证。我亲眼看见克拉拉一次在一家酒馆吃羊蝎子,她一边吃一边看书,结果她看书入了迷,羊蝎子几乎没有动,这种状态持续了足足三个小时,直到服务员小姐来拾掇餐具问她还吃不吃,她才大梦初醒,连忙说“要,要”,并声言打包带走。——必须声明的是,我在这家饭店见克拉拉吃羊蝎子,纯系偶然,而且,发现她静静地读书就没敢惊动她。至于我也在那里呆了三小时,那是我陪客人在另一桌吃饭。
克拉拉有罕见的超常的语言天赋,她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汉语,第一学期结束,她就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会念一大串绕口令,什么“四是四,十是十”,什么“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要吐葡萄皮”,“什么扁担短,扁担长”等等,比咱们普通的中国人绕得更流利。她同北京人对话就像北京人,“儿化”很自然,前鼻音和后鼻音,如“跟”和“更”、“心”和“星”等都区分得很清楚,至于绝大多数中国南方人说话时都分不清的“Z”“C”“S”和“ZH”“CH”“SH”“R”,而这对克拉拉都不是问题。她还会说天津话,东北话等诸多北方方言,当然不如说北京话流利。
克拉拉开始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了,开卷第一首就是《诗经•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妙极了,她立即把自己想象为一位东方的“窈窕淑女”,周围数十位公子王孙争相向她献殷勤,她则矜持不苟,端庄而高雅。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勾引起她无限的感慨。至于后来读到宋代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多情善感的她,更是泪流满面,顾影自怜。然读到范仲淹的《岳阳楼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她又真的成了一位有崇高的使命感的仁人志士,而且大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欤”的气概。克拉拉已经完全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她“全盘中化”了,这既没有必要,没有这种可能。试问咱们普通中国人又能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知道多少呢?不过,话说回来,学问这东西,你越钻研进去,越觉得问题多,而克拉拉是一个在做学问上“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不彻底弄明白绝不甘休的人,从这点说,咱们多数中国人都比不是上她。例如她刚到中国,就发现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总是:“你吃饭了吗?”克拉拉好生奇怪,心想,为什么中国人不说“你好”,如大多数使用英语国家的人那样说“How do you do !”、“Good morning !”、“Good aftenoon !”、“Good enening!”,而专问“吃”呢?经过深入研究,才明白中国是个“重农”的国家,“民食为天”是中国人的信条。《战国策》中《赵威后问齐使》开头就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齐王派他的特使问候赵威后。国书还未拆封,赵威后就急于了解:“贵国的年成好吗?百姓好吗?国君好吗?”齐使听了很不是滋味,说:“我奉命出使到贵地,你不先问候我们齐王,倒先问年成和老百姓,这不变成卑贱的据先,尊贵的靠后吗?”赵威后开导他:“不对。没有好年成,哪会有百姓?没有百姓,哪会有国君?所以我才有这样的问候次序,怎么能丢掉根本倒先叙枝叶呢?”)
此文就表达出中国皇室对你们吃饭问题的关切。中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提出“以粮为纲”,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后来中国人吃饭问题解决了,但“民以食为天”作为集体无意识却保留下来了。即,“你吃饭了吗?”已经转换为“你好”,同国际接了轨,但话却还是那么说——此为“中国特色”。
还有外国人夸奖某一个中国男士的太太“真漂亮”,这位男士总是反问“哪里,哪里”,老外于是只得一一指出“眼睛,眉毛、鼻子,耳朵,下巴……”,在场的中国人却哈哈大笑。克拉拉对此现象却不止于一笑了之,而读了一大堆古籍,方才明白在这里“哪里,哪里”,只是个无需回答不必当真的“谦辞”,是纯粹的客气话。其源于孔子的“礼”,“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等经典论述。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绝非虚言,而是有案可稽的。我面前在坐的或在站的或在躺或在靠的……朋友,你们有克拉拉这么“爱国”吗?我则坦言在克拉拉面前我无地自容。
“老师,我读了一些关于‘简’与‘繁’的文论,总不得要领,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一次克拉拉向她的导师陈教授请教。
“可以,”陈教授拧灭了烟头,款款道来,“克拉拉,你会背诵唐代杜牧的《清明》吗?”
“会的”克拉拉回答,于是背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错,你很熟悉”,陈教授称赞她,接着又反问,“你觉得繁琐吗?”
“不会呀!”克拉拉立马回答,“有谁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呢?”
“纪晓岚就有。”
“纪晓岚?就是《铁嘴铜牙纪晓岚》?乾隆大帝的秘书纪晓岚,纪昀?”
“是的,就是他。”
“纪晓岚是很聪明,”克拉拉慢慢地自语,“可是,他能改动这首诗吗?”
“他改了,他改成:‘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陈教授反问一句,“你觉得改得怎样?”
克拉拉思索一阵说:“简练倒是简练,只是……只是不大具体,还有,总觉得诗味差一点儿。我还是想听听老师的意见!”
“你说得不错,‘不具体’‘诗味不浓’。改了以后,彼时彼地下雨的状貌,行人困窘急切的心情,牧童稚气好客的神态全没了”,陈教授呷了口茶,也让克拉拉呷了口茶,接着总结道,“纪大才子改得‘简’则简矣,却味同嚼蜡。此为败笔。你意如何?”
克拉拉急忙点头:“所言极是,所言极是”。
“这就是说简和繁都得具体分析,不能笼而统之,绝对化。”把克拉拉送出门的时候,陈教授又作了精辟的总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克拉拉服啦!
克拉拉最近正在研究和实验中国口语中的两句话,一句是“你喝错药了”,另一句是“讨厌”,“讨厌”,多为女性所用。
她凭自己的理解认为“你喝错药了”是对对方的褒奖,是温、良、恭、谦、让,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之必须,于是她逢人就笑嘻嘻地说:“今天你喝错药了”,不料听到这话的人无不皱着眉头,有的年轻妈妈拽着自己的孩子夺慌而逃,没有一个对她笑脸相迎,更没有人乐哈哈地回答:“是的,我喝错药了”,更多的是震惊、迷惑、狐疑、不安,甚至于恐惧,仿佛眼前站着的不是可爱的美国姑娘克拉拉,而是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恐龙,或者是一位突发的精神病患者。可以想见面对这种场面,克拉拉是多么尴尬,多么难堪,多么伤心,多么迷茫。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是自己错了,还是周围的人都疯了?
还有一个常用语“讨厌”,本意不难理解,可是出于女性之口则千变万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克拉拉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女性说“讨厌”并不生气,不像真“讨厌”,倒传达出某种爱意,周围的人听得都十分快活。这种微妙的情味,实在不可言状。克拉拉于是也逢人就“讨厌”,然而像“你喝错药了”一样,克拉拉一张口“讨厌”,听者躲之唯恐不及。她伤心极了,心想,我这样热爱中国,这样全身心地学习汉语,却不被人待见。克拉拉几乎绝望了,有个时期她甚至有打道回府离开中国的想法,不过很快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中国的励志的话,我克拉拉记住了这话,还要践行这话,否则我就不是克拉拉了。
克拉拉一次从收发室出来,手里拿着一封信,满面春风回到寝室。寝室里的同学见她那么高兴,都知道是她男朋友约翰来信了,抢着要看。这本没有什么不可以,可这次信里准是有点儿什么隐秘,克拉拉不愿暴露。可是越不让人家看,人家就越好奇,越是逼着克拉拉交出来。终于,克拉拉被迫把信交出来,只见她脸色绯红,迅疾用双手捂住脸,把头晃了晃。大家挤在一块读完一阵大笑。克拉拉也忍不住“扑哧”一笑,身子一扭,脚一跺,脱口而出:“讨厌!”,天哪,此刻的克拉拉妩媚艳丽,风情万种,顾盼流动,仪态万方,大家一下子惊呆了,大约半分钟之后,寝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以至于同一楼层的同学都不知这里发生了什么事,都涌到这里。此刻大家的普遍感觉是:沉鱼落雁,闭花羞月,荷马史诗中勾魂摄魄进而引发出一场大战的海伦,谁也无从看见,玄虚得很,但美丽绝伦的“洋贵妃”却活脱脱地站在你跟前。
从前年起,克拉拉就开始写论著,题目是《汉语口语语境——从‘你喝错药了’和‘讨厌’谈起》,约八百万字,预期五年完成。去年夏天她到江西龙虎山旅游,发现这里不但山好水好,风光秀丽,上清古镇风情独特,尤其是鹰潭方言十分优美动听,堪称“中国江南普通话”她有幸认识贵溪的作家、语言学家耶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深谈,最后决定二人合作写一部论著一千万字的论著《鹰潭方言——中国江南普通话》,预期十年完成。祝她成功!
羊蝎子
羊蝎子
张维舟
去年下半年在北京,女儿带我到一家饭馆吃了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骨头,吃的时候我右手使筷子,辅之以左手,大口啃细细品味,痛快至极。吃完,我问女儿这叫什么来着,她说叫“羊蝎子”。“羊蝎子?”我好生奇怪,怎么叫这名字?不过转而一想,菜肴嘛,总的有个名称,羊骨头叫“羊蝎子”有什么不可?这么一想就没有深究了。
近日读书,偶然读到关于羊蝎子的掌故,才知道羊蝎子这道名菜竟然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事情是这样的:“乌台诗案”使苏东坡蒙受不白之冤,他被下放到偏远的地方,先后到黄州、汝州、登州、颍州、定州、惠州、昌化、廉州等地,长达十多年。一个世界级的诗人被抛到他乡异地,孓然一身,与世隔绝,其凄苦悲凉,可以想见。他在黄州给一位朋友这样叙述自己的境况:“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真是可怜之至。
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能面对实际,随遇而安,有良好的心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话说苏东坡被贬到惠州的时候,几个月都吃不上一块肉。这地方一天只宰一头羊,能吃上羊肉的唯有财主豪绅,哪有苏东坡这下放干部的份儿。但苏东坡并不懊丧,心想,我虽然吃不上羊肉,不还有羊骨头吗?于是他花钱买了点羊骨头熬汤喝,品而尝之,不但汤滋味鲜美,而且骨头上的“剩余价值”|亦有回味之处。堪称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无可替代的一道好菜,他美其名为“羊蝎子”,还高兴地写信把他的发明创造告诉弟弟,让弟弟与他一道分享这种快乐。信中他幽默地说:这羊蝎子谁都爱吃,可这么一来狗就不高兴了,狗没有骨头吃了,牠咋高兴得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羊蝎子”不但是苏东坡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同时还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平民化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安贫乐道、超然物外、乐天知命的生存智慧和广阔胸襟。有人读到这里会不以为然,心想,这算什么“生存智慧和广阔胸襟”,古人教导我们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有,“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气”嘛,怎么能像苏老先生那样窝囊,啃人家丢弃的羊骨头还乐此不倦,太没有骨气了。
这话貌似有理,其实,是是而非。应当懂得在黑暗专制下,个体生命实际上是很脆弱的,不但草民百姓如此,即使知识分子,乃至下层官员,有时候如果不卖身投靠,出卖良知,也往往会沦为孤立无援的地步,所谓草菅人命就反映了这样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固然令人敬仰,但在不出卖灵魂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从长远计,作一些妥协保全生命未必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生命是可贵的,其可贵在于:一,生命有限,只有一次,人不能死而复生;二,人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的机体中发挥积极作用(除了极个别内心阴暗的反人类分子),不论其本人是否意识到,客观上他(她)都是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作用大小则另当别论。如果死于非命,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损失。我们设想孔子厄于蔡,苏武出使匈奴被放逐到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冰天雪地牧羊,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受腐刑,还有陶渊明、韩愈、林则徐等等,都有过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经历,当初如果他们不堪其辱,一头撞死,或者豁出去,壮烈牺牲,固然“留取丹心照汗青”,令人敬仰,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就要部分改写,这无疑是巨大的缺失。我们庆幸,这些民族精英没有作这样的选择,故而现在我们依然能读到《论语》,见到孔子的原貌和他整个人格,能读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能读到代表中华民族最高成就的美轮美奂的华章,也能了解这些民族精英彪炳日月的业绩。我们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力,但道理是一样的,都应该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钟爱生命。
前面我们讲了,在专制制度下,人是很脆弱的,个体生命不堪一击。其实,即使在太平盛世,在和平年代,也可能有不测,天灾人祸都可能发生,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心理承受能力差,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要么轻生,要么活得痛苦无奈,度日如年。反之如果像苏东坡那样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同样可以活得潇洒自在。苏东坡被贬在黄州的时候写过一首词叫《定风波》,表达了这样的心情:
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认为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是宿命论,是阿Q精神,是自我麻醉,那同样是一种误解。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本质是超越物质层面参透生死的积极的人生选择。“纵使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这难道不是一种达观通脱磊落光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吗?对此,回答是肯定的。这是陶渊明,也是苏东坡。
同样如果认为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只是一种气度和目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也不对。事实上,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是对生活的体悟和认知,同时,也是一种定力,要达到这种地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和感悟。苏东坡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他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磨炼过程。话说苏东坡流放到瓜州,为了使自己内心平和,他开始学禅。学了一个时期他自认为已经恬淡虚无进入佛境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表达这种感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我感觉良好。他把这诗抄写给江对岸的师父佛印大师。谁知佛印大师在这首诗上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一看气不打一处出,就急匆匆过江找到佛印大师质问:咱俩是朋友,我这诗你不捧场倒也罢,为何批“放屁”二字,恶语伤人?谁知佛印大师失声大笑,道:真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还“八风吹不动”呢,我写“放屁”二字,你就沉不住气渡过长江来兴师问罪了。闻此,苏东坡羞愧难当,这才悟出自己远远没有得道,还要继续修炼。其实,从认识论来说,要达到苏东坡后来的那种境界绝对是要一个过程的。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他“知天命”“不逾矩”都是学习、磨炼、感悟生活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像苏东坡那样大彻大悟、快乐生活的人还很不少。清代郑板桥就以一副对联自况: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自寿》)这副楹联有两层意思,上联为“但使”衣遮体,食裹腹;后联为“只令”生不俗,死无憾。快乐人生之秘诀,尽在其中矣。在中国,孔子、陶渊明、苏东坡、郑板桥等人学识不同,经历各异,性格也不尽一致,但在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上却极为相似,都能“超其象外,得其环中”处乱不惊,笑对人生。换言之,都能够做到生不俗,死无憾,注重精神追求,注重生活质量。
说到说到苏东坡,在中国大凡读过几句书的人,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老夫聊作少年狂”,还有“明月几时有”以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篇的,这是充塞天宇的阳刚之气,这是诗与哲学的完美结合,这是瑰丽而崇高的生命礼赞。不过我同样喜欢苏东坡晚年的一首小诗《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潇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这首不为多数人在意的小诗,让我们看到苏东坡精神世界的另一面:童心稚气,返璞归真的一面。我甚至认为,没有后者,断不会有前者。“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朋友信然?
最后要交代的是:去年11月中旬我从北京回江西,发现就在我住的城市竟有几家羊蝎子菜馆相继开业。这几家羊蝎子菜馆老板和店里的员工以及来这里享用羊蝎子的顾客,知不知道羊蝎子同大文豪苏东坡的关系,我没有去考察。不过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羊蝎子相关联苏东坡精神气质,作为集体无意识,作为文化积淀已经承传下来了。
羊蝎子承载着一种生命哲学,羊蝎子承载着一种生存智慧,羊蝎子蕴含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追求高品位生活质量的永不衰竭的价值观念。就是这样,我每每路过这些羊蝎子菜馆的时候,都从内心深处呼唤:羊蝎子呀,羊蝎子……
假发和假眼睫毛
早已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却还待字闺中。不为别的,只因长得有点困难。其实,她并没有什么大缺陷,你看,她的眼睛大而明亮,身材苗条,胸部丰满,风姿绰约,各部位都比较匀称得体,只是,只是,眼睫毛不够长,与神采奕奕的眼睛不大相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点毛病不应当成为姑娘成就终身大事的障碍。可是,当今的小伙子不知怎么都吃错药了,谈恋爱的时候,只拿放大镜看女方的细枝末节,而不对镜子瞧瞧自己脸上的疤痕,这就是当下青年男女恋爱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具体到这位姑娘身上也是这样。许多未婚男子只注意到她眼睫毛不够长(这实在微不足道!),却忽略姑娘那对美丽而多情的眼睛,这些人只上下粗粗地打量她一下便走了。“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哪里是因为没有“飘柔”和“大宝”哟,打扮得再漂亮给谁看呢? 意为:知音难觅)可以想见遇到这种场面,姑娘是多么尴尬,多么伤心,她暗自流泪,褂子都湿透了几件。当然,褂子还是干了,那倒不是不伤心,而是欲哭无泪,泪腺早干涸了。
人总归是有办法的,姑娘也不笨。她决定对自身的条件做一个全面的客观公允的评估,进而在未婚姑娘中从才、貌、学、识诸方面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最后作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使之臻于完美。一天,她对着穿衣镜全面过细地把自己审视和研究了一番,再次确认自己除了眼睫毛短了一点之外,其他方面完全可以忽略,这种全新的认识给了她极大的勇气和自信。她想,睫毛短有什么关系,到美容店改进改进不就得了吗?这两根微不足道的眼睫毛就能挡住我把爱情进行到底?那我成什么人啦?说干就干。她立即到美容店加长眼睫毛,美容师按照她的要求为她粘上了长而有光泽的睫毛。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粘上去的眼睫毛随着大而亮而黑的眼睛忽闪忽闪,生动极了。她对着镜子上下打量,十分满意极,她笑了,我第一次看见她笑得这么动人,眼眶里闪着泪花,那是新娘子洞房花烛夜里才会出现的灿烂的笑容。
她走出美容店,步履格外轻盈,空气也格外清新,都市的建筑物似乎都在称赞她的美貌。她又到郊区农村转了一圈,她发现郊区河边的柳树也都俯身向她致意,小河流水淙淙为她歌唱,三五只喜鹊围着她偏偏起舞,遍地的油菜花更是沁人心脾,黄得耀眼。她的心情就像五月的阳光无比灿烂。
她坐在小河边绿茵茵的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开始对未来的生活进行美妙的幻想:她想,即将出现在她面前的白马王子,应是一个高大魁伟的电焊工人,他左手拿着铁面罩,右手钳着焊条,银白耀眼的火花刺刺地在眼前飞迸,流光溢彩;她的白马王子也可能是一位交通警察,站在街道的十字路口,指挥着过往的大小车辆,他代表着城市的规则和秩序,威严而令人尊敬;当然,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还可能是一位技术工程人员,成天汗流浃背在工地奔走,中午吃着盒饭,别看他是个知识分子,和工人一样脸上也是油迹斑斑,整日乐呵呵的,她也爱这模样……不论是哪一个,只要是她的意中人,她都会尽妻子的责任,爱他一辈子,会照料他的生活,会替他分忧解难,比如说他当晚班回家,她会给他煮好夜宵,等她会来,微笑地看他吃下去;如果他是一个干部或者是部门负责人,需要写工作总结讨论稿什么的,她也可以在电脑前帮忙。还有……她甚至想象她和他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在春花怒放的时节,她推着小宝宝的靠背车在公园的小径上漫步,而他则为她和宝宝作后勤,背着挎包,里面装着尿不湿、孩子的小衣褂之类的东西,手里拿这奶瓶、矿泉水,尾随在后面。
姑娘还在浮想联翩。
不知什么时候。小河边的草地上来了一个小伙子,黝黑的长头发,高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嘴角显示了出柔和的神情。他坐着,心无旁骛,专心读书。直到不远处出传来一阵婉转的鸟儿歌唱声,小伙子才抬起头,四周看看,发现离他十五米处有一位穿着花裙子的姑娘。小伙子下意识的起身,靠近这位姑娘。姑娘早就注意到这小伙子,但不便主动接近。这会儿看见小伙子靠近自己,便也趁机坐了过来,但中间距离仍然有四、五米。两人都沉默着,其实两人心里都很乱,都想向对方说点什么,却又难以启齿。时间凝固了,天地间静寂得令人窒息。
终于小伙子站起来,向姑娘走来,停了片刻,向起身的姑娘伸出了手。
“怎么样,交个朋友吧,我叫王翔,飞翔的‘翔’,是省社科院研究所的。”这个叫王翔的小伙子态度十分诚恳。
姑娘也伸出了手,高兴甚至有些激动:“我叫吴芳,芳香的‘芳’,市交通局会计。”
他们互相对视着,彼此的手也没有抽回来。停了片刻,叫吴芳的姑娘,低眉俯瞰脚下,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手仍被握着。小伙子倒还是凝视着她。再接着王翔倒退一步,两手撑开,搭在吴芳姑娘的肩上,上下打量着她。吴芳不知王翔下一步有什么举动,心里又有些忐忑不安。小伙子很文明地把姑娘搂进怀里,又轻轻地抚摸着姑娘的秀发。姑娘感受这无声的爱意,她接受着他的爱,他浑身热血滚沸着。
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姑娘惊讶地发现,小伙子浓密黝黑的头发不见了,代之以几根稀疏头发的脑袋,原来他是谢顶;于此同时,小伙子也惊讶地发现,姑娘美丽修长的眼睫毛不见了,她的眼睛并不传神,至少比方才大为逊色。此刻,他们两人都不自觉地松手倒退一步,不知如何是好。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五、六秒钟,小伙子便俯下身子在地上寻找什么,一会儿找到了姑娘的假眼睫毛,把它交到姑娘手里。姑娘也俯下身子,很快地找到假发,交到小伙子手里。
我们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发展。
这时候,奇迹发生了,小伙子把假发扔到哗哗流淌的河水里,双手紧紧地搂着姑娘狂吻着,姑娘手指间捏着的假眼睫毛早不知吹到哪儿了,她也紧紧地搂住小伙子,生怕失去他。
此时,他们不知道时间,不知道地点,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都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姑娘在小伙子的眼睛里找倒了坚强刚毅、一往无前的精神、责任心和安全感;小伙子呢,他从姑娘的眼睛里找到聪颖智慧、善良爱心、上进心和不同凡响的精神气质。两颗心融在一起了。
再往下,又出现了奇迹,小伙子发现姑娘的眼睫毛突然变长了,那是真眼睫毛,长在眼帘上,一对大而亮而黑的眼睛忽闪忽闪,风态流动,顾盼生辉。于此同时,姑娘惊奇地发现,眼前的小伙子真的有一头浓密乌黑光亮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蕴藏着睿智哲理和男子汉的气概。双方都确认,此刻的发现绝对是真的。
两年以后,他们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一切都如愿以偿。
这个小宝宝,长着长长的眼睫毛,眼睫毛下是一对诗人常说的“会说话的眼睛”,头发浓密黝黑明亮,实在讨人喜欢。不仅如此,这孩子三岁的时候,就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接触过一些世界名著,四岁多一点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处女作叫《蝈蝈的琴声》。
浅议风味小吃
我大半生在赣东北度过,对这一带的民俗风情较为熟悉,对这一带的风味小吃更是情有独钟。
这里的百姓好客,尤其是乡间农民。你若到贵溪、余江老乡家里去作客,首先是请你“吃茶”。所谓“吃茶”,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饮茶(drink tea),也不是广州人的“吃早茶”,而是一边喝糖水,一边吃一些小菜。这些小菜一般是洁白的米糖,炒花生,炒黄豆,贵溪特有的“灯芯糕”,细腻、甜美、芳香,还有又辣又咸又甜的“捺菜”(用芥菜杆切成一寸长腌制而成),以及芋头干、茄子干、豆腐干、红薯片之类的小吃,有时候还有大盘麻糍粿。一边吃,一边聊,在这个过程中,好客的女主人还会端出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荷包鸡蛋,起码有三个以上,还加上几勺白糖,由不得你不吃。吃饭的时候,桌上很丰盛,有红烧肉,芋头炖泥鳅,蒸鸡蛋或者煎鸡蛋,烧猪脚,炒螺丝,炒青蛙等,你若会喝酒,主人会端出地方上生产的“谷酒”,猜拳行令,气势磅礴,让你尽兴。你若不会喝酒,主人会用自制的“糯米酒”招待。糯米酒度数低,兼有低度酒和甜食的性质,那是挡不住的诱惑,你会欣然接受。主人好客,客人就不能“作礼”,即不能斯文谦让;若是,主人会生气的。
贵溪、余江等地还有吃青蓬馃的风习。那是农历二月底三月初青草萌发的时节,妇女们相约到野外采摘嫩绿的艾叶,也有的到池塘边掐一种叫“水曲”(类似水芹菜)的野菜,回来洗净剁碎,揉进米粉(最好也掺一点面粉),擀成饺子皮,包馅子去蒸。至于用什么馅,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常见的有南瓜馅,豆芽馅,更多的是腌菜、豆腐干和小竹笋混合馅,当然能切一点瘦肉掺和在里面会更好吃,但清明期间,缅怀先人,一般不吃荤。这样的饺子蒸熟就可以吃了。热气腾腾的青蓬馃深绿色,有浓郁的清香味,非常可口。青蓬馃,是季节性的农家小吃,在清明节前后半个月间出现,所以,青蓬馃也叫清明馃。
贵溪、余江等地还有一种自制的小菜是腌柚子皮,做法简单:把柚子皮切成薄片,用开水浸泡一夜,用手揉搓,把苦水挤出来,晒干,再用盐、青红辣椒丝、大蒜、生姜,豆豉等搅拌均匀,装在瓶子或罐子里,压实,密封。个把月后就可以吃。柚子皮色香味形俱全,具有强刺激性,能使你食欲大开,痛快之至。这一带还有腌桔子皮,腌制方法与腌柚子皮相似,不过切成的不是小片,而是橘红丝,赏心悦目,入口更为强烈刺激。腌柚子皮和腌桔子丝,都是下粥的小菜。
江南各地都有“年糕”,惟独弋阳县的年糕最细嫩,吃着滑溜爽口。可是不知为什么当地人不叫它年糕,而叫“大米馃”。
江南不少地方都有米粉蒸肉,独有婺源的米粉蒸肉大气,肉块切得大,一块就有一二两,米粉质地粗松,不放酱油。中国有个成语叫“大快朵颐”,那意思是吃肉毫无顾忌,痛快之极。我想在这里把它改成“大块朵颐”似乎更贴切。婺源米粉蒸肉大至一块一二两,吃起来肥而不腻,松爽可口,能不快哉?故“快”则不言而喻,唯其“大”极不寻常,要给以明示。1968年10月我下放婺源农村,农民生活都很贫困,但依然催促我们“大块朵颐”。以后几年,老百姓生活更困难,再说时间久了就不是客人,渐渐就没有这份口服了。
婺源是山区,遍地是柴火,不缺少燃料,不必考虑节省能源。这里农家的大灶,几乎一年四季都是燃烧的。菜肴全是用米粉搅拌蒸出来的,故统称“蒸菜”。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蒸,煮,炒,炖,烤,煎、煨、熏等方法,蒸最能保留食物营养成分。所以,后来我们在婺源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块朵颐”的米粉肉淡出了,而贴近自然原汁原味的“蒸菜”并没有少吃。婺源山青水秀,有“全国最美丽的农村”之称,我还要补充一句,婺源农村家常菜也是全国最贴近自然最富有营养的家常菜。建议没有到过中国江西婺源的,务必去旅游观光一次。去后你会感到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与婺源相似的乐平县,肉、鱼、鸡、鸭等几乎所有的肉类都用糯米酒糟蒸煮,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荤菜同样鲜美可口。
如果说北方的快餐是面条的话,江南许多地方的快餐是“米粉”。在这里米粉一词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它是“米粉条”的简称。江西人叫“米粉”,西南如柳州人叫“米线”,都是同一所指。在赣东北,上饶的米粉最好吃,粗硬适度,好劲道,有嚼头,汤汁也独特鲜美,让人吃后难忘。上饶乡间老百姓都会做豆豉馃和黄酱,风味都独特。但制作麻烦,对阳光气温湿度等要求较高,酿制的时间也长,夏秋两季才能制作,一般要三个多月。技术难度大,外地人很难掌握。
说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来我也没有“挪窝”,却很难吃到原汁原味的赣东北小吃,偶而吃到一回,也觉得不如当年的地道。例如,前年我同当年下放在婺源的一位朋友联系上了,他现在住在婺源县城,我兴冲冲赶到他那里,声称要吃婺源“蒸菜”。三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们说个没有完,也吃了蒸菜。但就蒸菜本身而言,却感到发生了某种变异,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滋味。当然这是不便当朋友的面表露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去年我随几个朋友到一家去玩。我的朋友和这家女主人很熟,都是上饶人,到吃饭的时候,女主人请我们吃稀饭,稀饭没有个性,下饭的小菜却是她不久前从娘家上饶农村带来的,有豆豉馃、黄酱和腌柚子皮,全是自制的农家小菜。大家用上饶话交流(我说得不流利),喝粥,品尝小菜,感到生平少有的欢趣。但这种情况却是少之又少。
事后,我老是琢磨,为什么现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饮食业包括各个地方的风味小吃也红红火火,但吃起来总感到不地道,缺了什么似的。缺了什么呢?一时又说不清道不明。这几天我一边写文章一边琢磨,终于悟出了点道理:这些农家小吃的滋味和魅力,总是同特定的时代、风尚、环境、氛围等相联系的,离开诸因素,小吃乃至大吃,都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在“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的慨叹中,在“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依恋中,在“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中,在“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情中,在“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的乡情中,在“一壶酒,一颗心,世上知侬有几人”的爱情中,在“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的悲壮中,在“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期盼中,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念中,在“辙中之鲋”“相濡以沫”的患难之中,小吃的魅力和激情会发挥到极致。
问题是在今天,经济杠杆从根本上支配整个社会,人心也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甚至有人为利益驱使,以邻为壑,形成公害,在这种情况下,小吃、大吃,和各种形式的礼仪都可能走样变味。这是大环境所致,任何个人和团体都难以改变(当然我们还是要提倡社会公德)。我只就小吃本身谈点意见。
小吃由于简易、价廉、历史悠久,种类丰富,风味独特等优点而为大家所喜爱。但也正因为这样,小吃也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相对封闭保守,难于改进。
我想除了以下几点外,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改进,这几点是,一,涉及到宗教教规、戒律和基本理念的,要慎重,二,由地方风、水、土壤等自然条件造成的特有的原材料不可更替的,三,具有保密性质的。
改进也要注意几点,一,要符合民族口味,如中国人,至少汉族人,多数吃不惯奶酪,我们的小吃中随意加奶酪不一定妥当;同样中国人烧荤菜的时候喜欢放桂皮、花椒、八角、大茴,西方人未必习惯,可能以不加为好。二,能用手工的,尽量不用机械。三,小吃中有些陋习要改,要保护珍奇动物,保护生态,要清洁卫生。四,要注重营养,贴近自然,不要只顾口感,油炸的食物,例如油条、油炸香蕉之类,由于高热量,以不做不吃为好。五,好的传统还是要继承,创新,但不能面目全非太离谱,就像京剧还得姓“京”,越剧还得姓“越”,采茶戏还是“采茶戏”,二人转还是“二人转”一样,天津“狗不理”还是“狗不理”,江西龙虎山“八卦宴”还是“八卦宴”。
如果说“大菜”是郁金香,是玫瑰,是牡丹,是兰花的话,那么“小吃”可视为迎春花,蔷薇,牵牛花,田野小路边的野菊花。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让中国姹紫嫣红、温馨可人的“小吃”在全世界落户;也欢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清新浪漫、地久天长的“小吃”到中国安家。
水中的火焰
水中的火焰
张维舟
小区的人工小溪里养殖着不少观赏的红鲫鱼,鱼儿不大,一寸半左右。溪水清澈见底,鱼在水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亦动亦静,亦聚亦散,静若处女,动若脱兔,聚若花团锦簇,散若星花四溅,可观而不可亵,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我蹲在溪边静观默察,发现在成群的红鲫鱼中,亦有若干“另类”,如有的半白半红,有的全白,有的半白半黑,也有的色彩斑驳,当然还有别的模样。然而占绝对多数的红鲫鱼并不排除它们,而这些看似另类的“少数派”也绝不畏惧占绝对多数的红鲫鱼,红鲫鱼和少数非红鲫鱼都能和睦相处。就是说即便鱼鳞颜色不同——可能还有别的什么不同——但它们都是同类。红鲫鱼A宽宏大度,能包容宽容接纳;被认为是少数派的“另类”,也不卑不亢,能大大方方地融入其中,同时亦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存在什么你死我活谁吃掉谁。
我注意到,许多鱼儿自觉地排成一行,从容自信,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我还注意到,这些鱼儿都是以群体形式出现,即使有个别离开了队伍,亦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同伴,找到自己的归宿。
我蹲在小溪边,望着水中的红鲫鱼,久久不愿离去。
小鲫鱼,水中的小生灵,水中腾腾燃烧的火焰。
见微知著,我似乎看见中国文化的一个细部,这一个细部也那么鲜活灵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这个文化的整体多么宏大壮阔,气势磅礴则可想而知道了。
望着这水中的小生灵,我似乎明白了许多……
我由此懂得“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古训,即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不同认识的人们,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而有许多共同点的人们自然会接触更多,但不应当把持不同意见的人看做“异类”,党同伐异。
我由此懂得“己所不与,勿施与人”,懂得宽容,包容和克制。
我由此懂得什么叫做保持自己的“个性”?个性,是在群体中有自我,有特色,不被同化。但保持个性并不意味排他。
我还懂得什么叫秩序?秩序就是为了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各尽其职,不使坏,不扰乱。
最后,我懂得了和谐。和谐,是我们远古的呼唤,也是当今社会的理性思考,更是我们永远致力的目标和不懈的追求。
|小鲫鱼,我水中的小生灵,我水中的腾腾烈焰,薪火相传,永远永远。
伏尔泰在祈祷声中(二)
我在《伏尔泰祈祷声中》(一)写道:“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对各阶级进行科学分析,倡导阶级斗争,为被压迫阶级指出一条求得自身解放道路的几乎没有,但是,确实有不少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天下为己任’,悲天悯人,呕心沥血,设计出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些蓝图以不同的样式出现,标榜也各异,但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莫尔的乌托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农村公社,等等,无一不是用人类之爱,人道主义,或者说是爱的哲学的金线织就。”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对此,人们耳熟能详,但能不能讲得具体一些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似乎又进了一步。但问题又来来了,什么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最近读著名学者吴江的《学术随笔两则》(《随笔》杂志2004年第6期)有所领悟。吴江引用恩格斯的话给以说明。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即
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着重号是恩格斯所加)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为了使甚至六岁的儿童也能明白这一点,马克思在第56页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的许多的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也就是设想了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并且说,‘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着重号是恩格斯所加)。而另一部分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着重号是恩格斯所加)’”。(按:以上恩格斯所引用的马克思的话均见《资本论》第1卷第4节——吴注)
简言之,这“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土地和生产资料是公有的,消费品即生活资料,在联合体内合理分配,归个人所有。看来共产主义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大公有私”。社会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特别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强调个体生命,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爱的哲学的倡导者都突出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每个人应该将他自己和别人总不只当作工具,始终认为这是目的——这是一切有理性者都应该服从的规律。”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孟轲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墨子也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真正的讲仁爱的人一点要爱人若己,把每个人都看成与自己一样的生命主体,而不是像牛马一样只供人驱使的工具)。撇开语体色彩,这些论述惊人一致,简直像出自一人之口。
马克思主义当然不能与人类之爱、人道主义、爱的哲学简单划等号,但它们之间确实有联系。过去,我们只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强调阶级斗争,并把它绝对化,泛化,应用到一切场合和各个历史阶段;同时,又把任何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体存在意义、人和人的友情爱情的论述视为异端,大加讨伐。这是共产主义吗?这是马列主义吗?我想起了北岛的诗:“我是人 / 我需要爱 /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 在摇篮的晃动中 /在草地和落叶上 /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读这诗我心灵震颤,我又无比心酸。
伏尔泰又祈祷了。
在伏尔泰祈祷声中,我听到历史的回应,我听到时代的呼唤: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付出“做人的全部代价”的时代成为过去,“这普普通通的愿望”一定要实现。
伏尔泰祈祷声中(一)
伏尔泰在祈祷,在他自己建造的教堂里祈祷,在他自己镌刻的“伏尔泰的上帝”的字样下面祈祷。
伏尔泰瘦小体弱,其貌不扬,眼眶里噙着浑浊的泪水,嘴唇干瘪,下颌前倾,口里念念有词。教堂里空旷寂寥甚至有些阴冷。在这里几乎可以感受到他砰砰的心跳。
此刻伏尔泰悲天悯人,大慈大悲,全然不像思想界横扫千军、一往无前的勇士。反对中世纪黑暗、反对教会统治、反对贵族特权的风发卓厉、所向披靡的伏尔泰到哪里了?最近我读到伏尔泰的一段自叙,才算弄懂了其中的究竟。这段话是这样的:
有神论者坚信有一个上帝,他是完美的,是万能的,是万物的创造者:他惩恶杨善、仁慈宽厚。……有神论者就凭着这种精神同宇宙间的一切融为一体。他不参加互相倾轧的派别,他信仰的是最古老久远、最为传播的宗教,因为,对上帝的真诚崇拜先于世界上一切体系。他用的是一切民族都懂得的语言。虽然他们之间语言不通。从北京到卡宴,天下人都是他的兄弟,圣贤哲人都是他的朋友。他相信,宗教并不是玄而又玄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不是徒有其表的形式,而是崇拜与正义。行善积德就是他的信仰,遵从上帝就是他的信条。伊斯兰教徒对他喊:“一定要到加麦朝圣,否则要小心点!”神父则对他说:“一定要到洛雷特的圣母院去祈祷,否则你就会遭殃!”他对加麦和洛雷特投以轻蔑的大笑:但他却要去帮助穷苦人,保护被压迫者。
(《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著 中国档案出版社 第242页)
原来自称是“有神论者”的伏尔泰,他信仰的宗教不是天主教、基督教,不是伊斯兰教,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具体的宗教;他心目中的上帝,不是耶和华,不是穆罕默德,不是释迦牟尼,也不是太上老君。伏尔泰的宗教或者说伏尔泰的最高信仰就是“爱”,就是“积善行德”,而这爱,这积善行德,才是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伏尔泰认为自己能够以此“去帮助穷人,保护被压迫者”。这就是人类之爱,或者叫爱的哲学。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宣扬过这种爱的哲学。即以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例,道家始祖李聃就强调“尊道贵德”,敬天爱民,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主张,他们总是以百姓的意愿为意愿。百姓的意愿是善的,我认为善,百姓的意愿不善,我也当它善,这样就得到了善。百姓的意愿可信,我信任它,百姓的意愿不可信,我也信任它,这样就得到了信任)”。儒家鼻祖孔丘其思想核心就是“仁”“礼”。他说“仁者,爱人”,“泛爱众”。又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一次在同自己的弟子言志的时候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着怀之”(我希望老年人生活安逸,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这可以看作是孔子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儒家的又一代表人物孟轲则极力倡导和推行“仁政”,它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赡养自己的老人,推及到所有的老人,养育自己的孩子,推及到所有的孩子,能有这样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就易如反掌)。孟轲还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克敌制胜和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和”。墨家创始人墨翟提倡“兼爱”,认为“为彼,犹为己也”(为别人,就好像是为自己),“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在西方,这类爱的哲学的鼓吹者同样多得不可胜数。
不仅如此,古往今来还有不少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用他们的艺术作品,用他们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这种人类之爱和人道主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英国托马斯·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和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雨果的《九三年》、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以及谢冰心、沈从文、许地山等人的部分作品,都具有这种性质。但这类作品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非议甚至严厉的批判。轻则认为“有局限性”,重则认为是“美化敌人”,“调和阶级矛盾”,是“反动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只要看看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在前苏联的命运和“文化大革命”中众口一词蛮不讲理的所谓文艺“大批判”,就可以略见一斑。
怎样认识人类之爱,人道主义,或者说爱的哲学呢?这实际上关系着怎样认识人类思想发展史,同样也关系着怎样认识人类文学艺术发展史的问题。由于复杂的历史的原因,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类思想发展史上能对社会各阶级进行科学分析,倡导阶级斗争,为被压迫阶级指出一条求得自身解放道路的几乎没有,但是,确实有不少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天下为己任”,悲天悯人,呕心沥血地设计出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些蓝图以不同的样式出现,标榜各异,但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莫尔的乌托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农村公社,等等,无一不是用人类之爱,人道主义,或者说就是用爱的哲学的金线织就。
这种人类之爱,人道主义,爱的哲学,是否就是“一切东西呀!”、“一切人呀!”、“可喜的事来了,人喜了呀!”一类空话和梦呓?或者,更有甚者,如某些人所说,是“烟幕弹”“麻醉剂”,目的在于“解除人民思想武装”?不是的。这类思想家大都有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深邃的目光,对现实生活有清醒的认识,因而有卓越特出的见解。老子一针见血指出社会不平等才是社会动荡的原因,官逼民反是普遍规律,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之求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百姓之所以闹饥荒,是由于统治阶级吞噬的税太多;老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是由于统治阶级管得太宽太严;老百姓之所以敢于挺而走险,就在于统治阶级巧取豪夺谋取私利。不看重生命的老百姓,比过分钟爱自己的统治者高明)。庄子用“窃珠者诛,窃国者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正。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仅有的能够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都被地主们夺去了”,“而人吃人的行径……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局里开始的”。在《战争与和平》中作家写道:在法俄战争中,面对法国军队大举入侵,俄国宫廷贵族和庄园贵族们的“舞会仍旧在进行,还是同样演出法国戏,宫廷的兴致一如往昔,还是同样争名夺利和勾心斗角”。作家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安娜卧轨自杀前大声疾呼:“这全是欺骗,全是罪恶!”与此同时,作家毫不含糊地指出:“俄国的力量……就在于人民”(《战争与和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欧文、傅里叶为代表的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时候,称这些人的思想属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说他们的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价,也适用于对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爱的哲学的鼓吹者,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同样具有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性质。他们以深厚的学养,悲天悯人的情怀,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精辟的论述,赢得同时代人的敬仰,在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往下,我以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暴风雨中诞生的》中的一个情节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暴风雨中诞生的》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近于尾声,乌克兰西部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反抗波兰贵族和德国占领军,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作品结尾写游击队城市袭击失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被捕,接着游击队又袭击了波兰贵族、白军上校爱德华·莫格利尼茨基的庄园,俘获了上校的父亲、妻子和弟媳妇,并以此为人质,同上校方面交涉提出互相释放俘获人员。上校答应了。然而就在人质交换的前一天,上校背信弃义,派兵偷袭游击队,解救被看押的上校妻子柳德维加。游击队方面只有三个男青年和两个姑娘,寡不敌众,眼看就要面临灭顶之灾。此时,上校妻子柳德维加——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主义者(她在被游击队看押期间受到尊重和优待),决定拯救游击队员。她挺身而出,向外面喊话:
“扎列姆巴先生,这是我,柳德维加·莫格利尼茨卡娅在说话!”
“您还活着,尊敬的夫人?您不要惊慌,我们马上就搭救您出来!”扎列姆巴对她喊。
“我活着,而且很健康,中尉先生,您保证释放现在这里的人,给他们以自由吗?如果保证,他们就不抵抗了……”
“我放他们走,让他们投降吧。”
“这是以贵族和军官的名义许下的诺言吗?我是以自己的荣誉替担保的。您不会让我丢人吧?请您说老实话!”
“让他们投降吧?我放他们走。”
“扎列姆巴,我相信您的荣誉。我就要敦促屋里的人投降.”
可是,当她说服身边的游击队放下武器以后,扎列姆巴和他手下的匪徒不但不给这些人自由,而且继续对他们实行暴力。.面对扎列姆巴等人的背信弃义,目睹手无寸铁的人所受的酷虐,柳德维加怒不可遏::
“扎列姆巴,停止这可耻的行为!我蔑视您!您……是个恶棍!”柳德维加叫道。
柳德维加的呵斥暂时起了作用:
士兵们停止了殴打,慢慢地退到一旁。宪兵们放开了奥列霞。萨拉和莱蒙德脸上留下皮鞭抽打过的一条条血痕,一动不动地卧在雪地上的安德里脸上斑斑血迹,以及刚才发生的一切,使柳德维加觉得仿佛做了一场恶梦一样。满面是血的安德里动了动,他苏醒过来了。柳德维加哭泣着俯下身去。她扶他站了起来。按德里用不共戴天的仇恨目光看了看她。抽搐着咳嗽了一阵,勉强地翻动着被打坏了的嘴唇,把三颗血淋淋的牙齿吐到手掌上。
柳德维加继续抗议白军的暴行:
“扎列姆巴,您是恶棍。请您记住好啦:如果你们打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我就自杀!我敢发誓!”(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暴风雨中诞生的》 黄树南等译 漓江出版社 1997年第240—243页)
作品不但描写了革命的工人农民对旧世界旧制度进行武器的批判,同时还通过柳德维加这样一个剥削阶级营垒中人道主义者的目光,对地主资产阶级代表人为进行冷峻的审视,揭露和鞭挞他们的伪善、欺诈和冷酷。作品的描写是真实的,作品的批判是深刻的。
当然在爱的哲学的指引下,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常常是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革命。但社会改良并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恰恰相反,当旧制度虽然落后,然而革命的时机还不成熟,革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摒弃合法斗争,侈谈革命,盲目举行武装起义,不但是无益的,不负责任的,而且是极为有害的。我认为在旧制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改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因而改良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当然,这不排除在社会革 命和武装斗争势所必至甚至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有的思想家还企图用爱的哲学来束缚人民的手脚,妨害人民革命。但这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爱的哲学是有积极意义的,它的积极意义常在于它用浪漫主义的理想之光暴露黑暗,揭露污浊的现实,从而使人民惊醒起来,感奋起来,团结战斗,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
爱的哲学的终极意义更在于,它与人类文明同步,它是人类的理想极致;同时它又是一种内驱力,推动人类世世代代不屈不挠为这样一个没有极限的伟大目标挺进。
回到我的文章的开头,我说“最近我读到伏尔泰的一段自叙,才算弄懂了其中的究竟”,也就是说我解读出了一个完整的伏尔泰:
原来在伏尔泰身上,人道精神、博爱精神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反教会反专制的战斗精神是一致的,或者说,正因为他有广博的人类之爱,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他才如此钟情于科学和民主,他才对戕害人性、人权、扼杀自由的中世纪黑暗不共戴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历史的长廊里,永远回荡着一个“爱”的旋律,那么轻柔,那么悠长,那么真切……
伏尔泰祈祷声中,我想得很多,想得很远……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读后
读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1881—1942)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扼腕长叹,却又无从说起。
主人公是一个城市平民女子,作品没有道出她的姓名,我们姑且取英语woman(妇女)第一个字母叫她W。W和她的寡妇母亲相依为命,住在维也纳。W十三岁的时候,一天她家对面搬进了一位单身作家。此人英俊潇洒,气质高雅,举止得体,风度翩翩。十三岁的少女W,出于对文化和文明的渴求,同时也为他高雅的气质和迷人的风度所吸引,竟对他一往情深。W千方百计想接近他,但见他一面谈何容易,他太忙了,整日在外面奔波;倘若在家,他家里也是宾客如云,他又要送出迎来,忙于应酬。他根本没有介意对面有一个时刻关注自己的小姑娘。 打開文章繼續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