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时,我所在大队的书记人高马大,走路喜欢背着手,外八字的步态,隔几条田埂都能一眼辨出来。他不管到那个生产队,身后总是要跟着五六个人。所以人们远远看见田埂上走来一队人,最前面是背手八字步的大块头,就会赶紧传话:何书记来了!何书记来了!以便做好迎接工作。搬凳子的搬凳子,倒水的倒水。人们毕恭毕敬。而何书记从来不正眼看人,讲话也是自顾自地讲一些大概他自己认为是官话的话。人们附和着,点着头,哈着腰。那边做饭的已经生火…… 在这里,何书记就是皇帝。然而,何书记上面还有公社书记,再上面还有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每次都是坐一辆北京吉普来。他一年大概能来两次。就是摘茶做茶的季节来。人们只要远远地看到军绿色的北京吉普开过来,就立刻奔走相告:县委书记来了!县委书记来了!
Month: October 2019
『昆州华文』第23期出刊之际在作协微信群里的谈话
(1) 谢谢大家的鼓励,恕不一一回复。应该感谢大家,感谢所有的作者,是你们辛勤的笔耕浇灌了这块属于我们自己的园地。 的确,编辑部同仁每次看着新一期期刊“发射”出去(编辑部内部专用术语),看着大家热情的鼓励,听着读者的评论,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所有付出的心血和时间变得微不足道。擦擦汗水,继续开始下一个编辑周期。 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昆州华文』编辑部:
憶蔣先生二三事
我第一次見到蔣先生是在1987年,也就是我剛來布里斯班的那年。 他在大陸的一個親戚,就是那種海峽相隔、半世紀未見面的親屬,託我給蔣先生帶來一點物品。所帶物品絕非貴重,而更多的是心意。記得最大的就是一雙手工製作的布鞋,是給蔣母的。當我把東西及信轉交給蔣先生時,他說母親已經去世了。可見那時的通訊之不暢。
《攝影與文學》講座反響熱烈
上周六下午的《摄影与文学》讲座参加的人不算多,但非常成功。去的都是对这个题目非常感兴趣的人,或者说即喜欢文学又喜欢摄影的人。听众包括作家、画家、摄影爱好者、医生、大学教师等。 当晚在作协的微信群里我这样说道:“今天看着大伙自始至终聚精会神,睁大眼睛认真聆听,频频点头,不断提问,热烈讨论。。。。先前的一丝紧张便烟消云散。。。。非常enjoy。从讨论中也学到一些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