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周末,在Wynnum海边。一对老夫妻静静地坐在岸边,遥望着蓝天,大海……让海风轻轻吹过他们的脸庞。看着他们和谐宁静的背景,我情不自禁地举起了相机……
浅谈酒文化
全世界都喝酒。各个国家都有悠久的酒历史和不同的酒文化。 西方人喝酒讲究品位。光是酒的调配,就另人眼花缭乱。配酒,就象烹饪,成了一门学问和手艺。 西方人讲究不同的场合喝不同的酒。不同的佳肴配不同的酒。不同的酒用不同的酒杯。要求比较严格。麻烦的很。
基恩与她的家庭旅馆
二十年多前,那时刚来布里斯本,住在一个叫基恩的老太太的家庭旅馆里。当时布里斯本的中国留学生少之又少。我所在的大学,我是有史以来第二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已经离开。
反标
(写于2007年6月6日) 前两天收到新浪客服管理的一封信,语言诚恳,彬彬有礼。读来感人至深。感动之余,我突然想起几十年前的一个名词:“反标”。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没几个真正了解这个词。而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这个词虽说已经不再如雷贯耳,却依然会习惯性地触及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根“井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依然令人生畏。
从“偷听敌台”到安装卫星天线
小时候喜欢无线电,自己装收音机。从矿石机、单管机到三管五管机,由简单到复杂,乐此不疲。平时省吃俭用的钱大多花在那上面了。
因果、命运、报应及科学
上期梁煥松先生谈了命运、因果与报应的话题。很有哲理。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也就是科学的角度,接着讨论讨论。依我看,因果就是科学;“命中注定”也是科学;“报应”则不是。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微型纪实小说 快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在大学里做研究。往往为了一个美妙的理论要做枯燥重复的试验。在试验室里做着试验,虽没多大工作量,却必须整日守在那里。一会记录数据,一会调整参数,难免有些枯燥。于是我就吹口哨。发现这个办法不错,一边做实验一边怀旧。吹完了《康定情歌》,再吹《洪湖水,浪打浪》…… 一首接一首地吹。
林明珍
林明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3-15 14:34:56 / 個人分類:杂感 查看( 92 ) / 評論( 4 ) / 評分( 5 / 0 ) 从中国回来,一进家就看见朋友送来的两张门票:林明珍女高音独唱音乐会。 林明珍是谁? “是芳芳她妈吧?”我和妻子不约而同地说到。芳芳是我们多年的老朋友。都知道芳芳的母亲曾经是中国著名的歌唱家,但她母亲叫什么名字却从来没有问过。一打听,果然是芳芳的母亲。我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昔日的红星、朋友的母亲……要开个人演唱会,我在心里为她祝福,期待着看看她的风采。 也难怪我们对她不了解,今天知道林明珍的人恐怕已经不多。我在网上GOOGLE了一下,只发现蒋海春先生(在林明珍独唱音乐会上担任男报幕)写的一篇《一代天籁美声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林明珍速写》。里面这样写道:“中国总理周恩来第一次率领四位副总理: 陈毅、李先念、罗瑞卿、习忠勋正在等候着从莫斯科飞来的班机。他们等候的不是总统总理,不是主席首相,而是一个平民百姓,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歌唱家……这位歌唱家就是林明珍。” 演唱会在布里斯本市政厅的Ithaca Auditorium内举办。古老的英式建筑似乎非常适合这样的演唱会。演出厅内座无虚席。我估算了一下,观众大约有五百人左右。她还能唱上去吗?她在台上能站那么长时间吗?说实话,我心里替她捏着一把汗。毕竟年过七十,而且多年没有演唱了。 事实证明我的忧虑是多余的。林明珍女士在钢琴伴奏下一口气演唱了包括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等十七首中外经典名曲。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我没有想到的是,她演唱时大部分时间离话筒的距离都在一米开外。也就是说她基本上不用话筒。真功夫啊!今天的歌星个个恨不得把话筒吃下去,而且还要靠强大的乐队、众多的伴舞。 林明珍女士在演唱 (照片取自布里斯本中领馆网站) 果然是宝刀不老。她昔日的辉煌也就可见一斑。林明珍女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61年秋,林明珍和才丹卓玛、胡松华等歌唱家正在深圳為香港的观眾演出,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未等帷幕最后降下,林明珍就立即被接送到北京,随同由当时的人大秘书长张苏带领的中国国家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