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澳洲富豪一次善举的思考

复活节放假前夕,学校组织大家参观了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一座澳洲著名的医学研究院。我的心在去之前的路上是散漫的,因为不论从兴趣爱好还是专业角度都激发不出我的兴趣。然而短短2个小时的参观还未结束,我的感受已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以致令喜欢诉说情怀的我也想谈一谈:富豪,慈善,科研,教育,资源,以及责任,未来,这些看似零散实则密切相关的事。

参观

这就是成立于1945年,主要致力于癌症,传染病及脑健康研究的昆州Berghofe医学研究院。Clive Berghofer是这个机构最大的私人捐助者,而其中最大的一笔捐款是2013年捐出的5千万澳币,这笔钱建成了世界最尖端的癌症研究中心。

参观2

这位邻家爷爷般的老者就是Berghofer先生,昆州也是他的家乡。出生于1935年的Berghofer先生13岁便缀学,在锯木厂做了一名每周薪酬3镑的木工。和所有白手起家的精英们一样,凭着聪明和勤奋,当然还有机遇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Berghofer先生在他29岁时买下了第一块土地,从此走上一名地产开发商的成功之路。我不知道Berghofer先生的财富排名如何,但他凭借众多回馈社会的行为成了澳洲最大的慈善家之一,他的名字出现在救援中心,红十字会,大学,甚至直升飞机上。

Berghofe医学研究院的网站里有一条捐助通道,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研究院主楼大厅的主题墙装饰得是不是很特别?其实那时刻满捐助团体和个人的荣誉墙。我发现其中一个叫William的名字下面刻着:’in memory’(纪念)。

231885971165694582562558162053157838

 

 

 

 

我开始在纪念墙上寻找Berghofer先生 的名字,接待员风趣地说他的名字太大了,这面墙装不下,所以放在楼门口了。

792197277707442965

我 从研究院对面的马路上拍了这张照片,原来早在2001年Berghofer先生就向研究院年捐助了超过千万澳币的捐款,他的名字Clive John Berghofer 成了这座建筑的一部分。 我忽然想起曾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刻着人名的铜牌,当时就猜想那一定是捐助长椅的人了。可见慈善不分大小,回馈社会量力而行,但内心得到的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Berghofer先生没上过几年学,可他却被看作是澳洲人的骄傲,更是榜样;大家还有一个共识就是他的贡献使每个人都受益,或直接或间接。正当我在心里思考知识,智慧,修养,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时,我看到让我更为感慨的景象。

11742089769662140

主楼中心有一座有着高大落地门窗的实验室,里面有一群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实验,而那位老师竟是研究院的知名学者。原来这个研究院不仅接受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学习交流,不仅为澳洲大学生提供深造机会,还专门为中小学生建造了一个实验室,培养他们对将来致力医学研究的兴趣。我为研究院将资源与社会共享,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贡献感慨万分,这是不是能给我们国内的科研机构提供些新思路呢?

印象中国内的高级研究机构都是门襟森严,而Berghofe医学研究院则以各种方式对社会的普通阶层开放。比如我们在这次参观中就了解到了研究院目前在进行哪方面的研究项目,取得了哪些进展,以及一些有普遍性的疾病 – 肠癌的科普知识。我想研究院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想让纳税人知道政府对研究院的拨款都用到哪些方面了,同时也通过这个窗口向社会各界寻求经济帮助,告诉捐助者他们支持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是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特别是他们能放下身段投身中小学的教育,能引发多少家长对该机构的关注,同时又开启了多少孩子的潜能呢?这些孩子中的某个也许就会在将来对攻克疾病难关做出载入史册的贡献。

从表面上看,Berghofer先生的斥资助医只是一种富豪的慈善行为;但透过这一事件,我却看到了社会对捐助者的尊重,受捐者对善举资源的分享,科研与教育最大效益的结合,科学家的责任感,和对培养未来接班人的使命感,也许这其中的方方面面都促使慈善业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即使小到一张公园的长椅。

 


Deprecated: 自3.0.0版本起,已不建议使用没有comments.php的主题。没有替代方案。 请在您的主题中包含一个comments.php模板。 in /home3/qcwrite1/public_html/home/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5525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