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鲤:短篇小说解读 – 打开小说赏析的正确方法 (上)
通讯撰稿: 陈谦
二零二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下午三点,由昆华作协在Sunnybank Hills图书馆会议室举办的讲座“短篇小说解读 – 打开小说赏析的正确方法 (第一部分)”如期举行。 主讲人为《潘多拉手环》作者,小说家经年鲤老师。
经年鲤老师以“为什么是短篇小说”的提问作为讲座的开头,引人入胜地进而探讨“为什么写作者一定要细读经典?”, “短篇小说的优势?” 以及“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区别?”等问题, 带领在场的听众感受短篇小说特有的凝练犀利的语言、斑驳隽永的蕴味、势大力沉的撞击以及瞬间内爆的效果。
一篇小说, 最先吸引读者的是什么?悬念? 人物?场景? 冲突?伏笔?
一篇小说, 持续吸引读者的又是什么?故事?情节?
为了更为直接有效地打开小说赏析的正确方法, 经年鲤老师特地精心准备了五篇非常具备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逐篇解读。
第一篇为莫泊桑的《项链》, 直接将大家带回了中学课堂 ,大家仿佛再次听到当年语文老师总结的中心思想:这个故事揭示了虚荣心带给人生的影响…… 但是当更深层次探讨作品还蕴含着哪些深意时,大家却发现被讽刺了百年的虚荣女, 才是真正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 她通过十年坚守, 完成了人生蜕变, 终于和贵妇女友实现了人格上的比肩。
此篇小说的解析, 带给大家的心灵许多不同程度的冲击,也引发许多思索与回忆。 在场参加讲座的洪丕柱老师不禁充满感慨地分享,“我年轻时的法语老师就曾经使用这篇文章教我法语。 当时我的爸爸对我说过一句话,我当时不大明白, 但是一直记得。 他说这个女主人公的丈夫是个非常好的丈夫。现在我才明白真的是这样。 换成现在的人, 可能就和她离婚了, 怎会和她一起偿还巨债。”
爱情的意义更在于不离不弃, 却很容易被忽视,甚至厌弃。
这篇经典小说的情节步步为营, 高潮即反转, 是一个非常值得写作者细细品味学习的例子:如何使一个情境可以发挥从高潮直接进入反转的作用?需要铺垫吗?怎么处理?
莫泊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其优秀, 在此可见一斑。
第二篇为亨利的《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这篇小说中的悲剧故事令人读毕感觉难以释怀:男主人公生活的疲惫、内心的焦虑, 求而不得的痛苦, 以及他最后被生活压垮的悲剧人生, 都给读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这是一个对爱情多么执着的人 – 五个月的奔波、执着的寻找, 念念不忘属于她的气味……解析这篇作品时, 我们看见了隐藏在房间中的残酷现实: 破落、肮脏、颠沛流离的真相与贫穷; 一个纷乱的世界和浮躁的人们;情绪的失控、关系的恶化、暴力、痛苦、愤怒和报复。 我们也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 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
在解析这篇作品的情节设计时, 经年鲤老师见解独到地指出其缺点: 情节的铺垫不够精心, 为了反转而生硬设计的一种反转, 为了悲情而有意设计的一种悲情, 属于缺失了那一环的伪反转。 而在细节呈现方面, 此篇作品没有足够的情节来支撑故事展开的动机和人物成长的动机, 人物过于扁平化、脸谱化、概念化, 人物之间的关系极其松散。
由此可见, 情节不能单独成立, 而是起到辅助作用, 人物才是小说的灵魂。 人物要足够立体, 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要给出合理的动机。
那么, “欧·亨利式结尾”, 或许并非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赏识了。
第三篇为鲁迅的《肥皂》。 在中国有“民族魂”之称的鲁迅先生, 其被广泛赏识 的作品特色为:语言文字的功夫、 对人性的深邃洞察力, 以及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废话, 没有一个没有用的细节。
这篇小说的开头, 即时体现了其细节刻画的功力, 让读者一下子读出人物的关系、时代的印记以及文化背景。通过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那个人物动作, 就活现了传统文人的迂腐。 重要道具“肥皂”的登场, 采用了陌生化的描写, 给予读者重新的认知感受。
解析这篇作品,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时代背景。 当时肥皂厂在中国刚刚建立。 作为舶来品, 是不大众化的,是代表着新式西方文明的物品。
普通人物构成的小说, 如何有韵味?
通过暗藏玄机的家宴, 读者可以窥见日常生活场景透出的非日常: 四铭的愤怒, 儿子的敷衍以及太太的反击,都反映出了人物内心的丰富, 人物文化背景的丰富, 以及对话中台词与潜台词的丰富信息。通过作品中一层又一层的隐喻,我们看见了作者对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深刻认知和具有先知性的洞察。 在小说结尾,四铭太太用上了肥皂, 尤为耐人寻味。
第四篇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作者以60年代的中国台湾为创作背景, 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戏剧的境界, 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精雕细刻的传统与西方现代小说意识流手法的相得益彰。
经年鲤老师以此作品为例, 详细讲解了“短篇小说, 怎么让众多的角色都出彩?”: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拥有各自角色的功能。 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不同的装扮和言谈举止。 让在场的人物, “说出”那些没有出场的人物的故事, 包括背景、品格、人际交往、精神状态等等。 寻找“入梦”与“惊梦” 的边界。 主人公在现实中的沉浮,与昆曲《游园惊梦》的交织。
为了帮助大家理清作品中令人应接不暇的众多人物与场景之间的关系, 经年鲤老师特地制作了一张场景和人物的平面图,条理清晰, 令人一目了然。
小人物的平凡故事, 可以反映大时代的大主题。比如这篇作品中小人物的沧桑感, 就反映了台湾地区的社会变迁:往昔豪门贵族的逐渐没落和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
第五篇为乔伊斯的《阿拉比》。这是一篇备受推崇的短篇小说之一: 一场对初恋的回忆, 却不是关于过程, 而是关于情绪。 不重在情节, 而是在讲故事之余, 向人们浸透、渲染、传递某种语言很难传递出来的情绪。顿悟时刻的呈现, 戛然而止的力量, 片段生活给读者的冲击。
意境与情绪, 是创作的难点。
从第一层的幻灭, 到第二层的精神顿悟, 再到第三层宗教信仰的质问,宗教含义让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因为有着独特的宗教象征写作手法, 匠心设计的叙述策略, 再加上别具一格的背景人物和故事角度, 不同层次的内涵相互交融, 并共同揭示着主题, 成就了其风格迥异, 与众不同的文学构建, 体现了作者深厚且独特的创作水平。
乔伊斯为爱尔兰作家, 诗人,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作家自身的内涵与认知, 决定作品的深度和高度, 历史意义等。
在以上五篇短篇小说的解析之后,经年鲤老师列举了明年初将继续解析的七篇短篇小说: 卡夫卡的《变形记》, 霍桑的《牧师的黑面纱》, 契诃夫的《苦恼》,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 奥康纳的《圣灵的殿》, 林·拉德纳的《理发》。 大家都非常期待。
在讲座结束之前, 经年鲤老师向新来的两位朋友赠送了她的小说《潘多拉手环》。
这次讲座在大家集体合影留念中圆满结束。所有来宾一致表示受益匪浅。大家纷纷感谢经年鲤老师,
“感谢经年鲤老师的讲座, 真的很棒, 有很多收获也有不少共鸣。”
“经年鲤老师今天的讲座讲得很好, 赞!大家都感觉很有收获, 谢谢你的辛勤付出!”
“今天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人物的进步。”
点击链接 进入讲座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9mUdqfN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