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見文友洪丕柱先生, 从他那里得知他所敬爱的母親丁友如女士逝世的消息, 不禁叹惜, 不勝唏噓.
洪丁友如女士於月前於墨尔本安息主怀, 享年96岁, 这位德高望重宅心仁厚飽经忧患的女性渡过了她漫长而充满智慧的一生, 她一生人留下的一步步脚印可供人们借鑑学習, 她是我崇敬的一位大姐姐.
她生於1917年, 那以后的数十年母国頻遭忧患, 計有八年抗日战争, 党派內战, 二十多年內的多亇运动和轰轰烈烈的文革, 友如姐的家是在文革中受害很深重的家庭, 其夫因受惊中风亡故, 她自己竟被罗织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批斗挨打受辱, 还被下放农場做苦工, 使她一身得病, 並因过度受惊而留下精神创伤. 在文革中发生的打砸搶, 武斗, 人流串联, 知青上山下乡等等驚世駭俗的社会紊乱中, 死伤了千千万万的人, 其中多是年青有為的, 友如姐的小兒子洪丕棟就是其中的一亇, 他是上海中学高中的高材生, 在文革中上山下乡, 后死於安徽淮北, 痛失爱子使友如姐深受打击, 这种刻骨銘心的伤痛使她引恨至老年.
她年青時毕业於武進高等女師范学院, 先后在数校任教, 工作認真出色, 多次被評為劳模, 三八红旗手和先進工作者, 並作為发展入党的对象, 但在文革的歪风斜雨中, 她的这些成績被一扫而尽, 反而变成了牛鬼蛇神, 她好似从天上掉了下来, 万念俱灰, 心如止水, 說什么她也不想重振精神再战江湖, 所以运动后期经上级改正对她的錯誤处理, 恢复名誉, 並要求她重返教职, 她却坚拒, 由此可見她做人的自尊及自信的骨气.
在她的苦心孤詣及諄諄教导下, 膝下幸存的三子都是出类拔萃的高知專业人士, 长子洪丕謨教授是上海的知名人士, 学者兼书法家, 三子洪丕森居墨尔本,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画家, 曾在世界多地举办画展, 次子洪丕柱是布里斯班的一位才子, 文与艺俱有优異表現, 能写能唱, 学識广博, 其写作題材丰富, 是多产作家, 文中時有真知灼見, 关心時事, 並敢於針砭時弊, 曾任昆士兰华文作協会长等职, 又在一所科技学院任教, 多次赴外地和大陆各省市諸多学院讲学.
友如姐於94年7月来澳定居, 以后的几年她在三亇儿子家輪流居住, 她很喜欢澳洲的新鲜空气和温暖气候, 最使人感到轻松愉悅的是这里的政治民主自由, 在这里能得到过去和現在在中国大陆得不到的各种资訊. 她在澳洲安居简出, 种花, 种菜, 看報, 讀书和写作, 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她持家勤俭, 对人充满愛心, 她爱丈夫, 爱子女, 克苦自己, 困难時期开飧時将魚肉让给家人, 而让自己啃骨头, 她对逝去的一亇儿媳迪姍满怀慈愛, 还撰写專文悼念她.
友如姐头脑清晰, 感情充沛, 文思敏捷, 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才女,2002年她将过去撰写的数十篇短文结集出版, 书名是 [难以忘却的怀念], 书中篇篇文章都是她的肺腑之言, 她觀察入微, 将心比心, 分析有情有理, 言之有物, 文筆细緻, 使人讀之不禁感叹, 不禁追忆那如煙的往事,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值得一讀的好书.
她於05年移居墨市的三子丕森家治病, 后因患柏金森氏病致生活不能自理, 於07年住進老人护理院, 以后一直在那里养病, 情况時好時坏, 但还算穩定, 蒙主恩賜又延寿数年, 这段期间每逢長休假日丕柱必由布市飛去墨市探望並陪侍慈母多日, 他一貫事親至孝, 慈母应享安慰了.
当02年 [难以忘却的怀念 ] 出版后, 丕柱就将此书贈送给我, 经我用心品讀后, 有感於友如女士的品德及文才, 於是怀着敬羨的心情我去拜訪了这位慈祥的母親, 見到她的親切和靄的笑容, 听到她的有教养有爱心的言談, 使我如沐春风, 惜相識恨晚, 以后每逢圣誕我都致卡问候, 但因她在墨市, 未能晤面, 我们曾通信, 她在信中誇贊和鼓励我, 因我们彼此都有过去在大陆文革時期的冤屈遭遇, 她說我们是惺惺相惜的姐妹, 有好多相同的经历, 共同的感情和語言, 說不完, 道不尽, 忘不了的前尘往事……
友如姐於10年前受浸归主, 她是一位虔敬的基督徒.
友如姐, 您現在已完全解除了尘世的煩扰, 您在天家, 在主怀静静安息吧 !
以下两首对联係摘自陳耀南教授编著的 [福音对联300首 ], 我以此作為送给友如姐的輓联 :
(一) 逝如斯乎 幸归主里 (二) 所行留範斯世
得其所哉 永在爱中 此去無愧於神
感謝主内徐欣大姐出自肺腑的文章,家母在天國有知,必對您這位摯友出自内心的表達,感到無限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