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球人工智能发烧友最近一直期盼的一天,OpenAI 发布了 GPT-4。 短短几个小时,不少介绍GPT-4 以及 GPT-4 与 GPT-3.5 比较的视频出现在Youtube。发烧友们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喜悦和感受。 GPT-4 到底有多牛? 最牛的地方应该说是它的视觉模型(相对于GPT3.5只是语言模型)。官方介绍中有这样一个列子:给它一幅照片,照片里有鸡蛋、面粉、黄油等材料,问它可以做什么。GPT4准确无误地识别图中的材料并给出可以做的食谱。又比如GPT4能看清一幅照片中的老式电脑显示器的VGA插头插在现代手机的充电口,并认为那是一种幽默。 除了视觉模型外,当然就是语言模型。其形式与GPT-3.5没有什么两样。那么GPT-4的语言模型在功能上到底有多大的进步?一言以蔽之,有很多进步,但也并非颠覆性的变化。属于阶段性的进步。比如更强的推理能力,更具有创造性,编程能力更强,可以处理更大的文件,等等。 另外一个主要提升就是“安全性”,据说提高了不少。这个安全性主要是避免乱说话、不能违反法律等等。其实用户并不在乎这些。更多是OpenAI方面要注意的安全性。而很多用户则千方百计引诱它说错话,说离谱的话,甚至逼它产生感情、爱上谁等等。不失为一种娱乐。 怎样才可以使用GPT-4? GPT-4没有免费版。只有ChatGPT Plus的用户可以使用GPT-4。目前ChatGPT Plus的月费是$20美元,加上GST并换算成澳元,大约是$33澳元,每月。 但是,如果你已经在用微软新的Bing搜索引擎(只有申请并经过批准的用户),那么恭喜你,新Bing后面的支持其实就是GPT-4。 值不值得购买ChatGPT Plus账户? 我个人觉得目前不值得。第一,最值得一试的视觉模型还没有向用户开放。只是官方做了演示而已。第二,语言模型虽然有很多进步,但并非真到了烧的人心里痒痒的程度。但如果你是电脑码农(程序员)、文秘人员、及任何在工作中靠它提高生产力的,则另当别论。 也就在同时(今天)谷歌也发布了它的AI计划。他们将在谷歌办公应用上首先使用人工智能,从Docs和Gmail开始。帮你写文章帮你写邮件等等。关键问题是何时推出,大家什么时候可以用?答案是他们将在本月向经过选择的试用者推出测试版。。。。。明显一幅落后且不甘落后的样子。 中国方面,百度也声称明天有一个关于“文心一言”的新闻发布会。“文心一言”号称是中国的ChatGPT。是驴子是马,明天有可能会拉出来遛一遛。 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Category: 杂感杂谈
关于“存在”、“存有”及存在主义
昨天听了吕武吉教授的讲座,包括我在内不少听众或多或少有些云里雾里。为此专门找小查就这个问题聊了一下: 》哲学上的“存在”和“存有”是怎么回事? “存在”和“存有”都是哲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下面是它们的一些解释和区别: 存在(Existence): “存在”是指一个事物或对象具有客观的实在性或实体性。存在是指一种实在的状态,可以被感知、验证或证明。在哲学上,存在通常是被视为一个基本的概念,因为如果没有存在,任何其他的概念都不可能存在。 存有(Being): “存有”是指一个事物或对象存在于世界中,或者说是有实在性或实体性的。与存在不同,存有更强调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形式,它不仅是指实在性,也包含了实在性的方式和特性。存有通常被看作是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它既包含了存在的实在性,又包含了事物的特性和属性。 简而言之,存在强调的是实在性,而存有则强调的是实在性的方式和特性。虽然存在和存有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它们通常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许多哲学家都探讨了存在和存有的概念,这些讨论对于理解哲学中的其他概念和思想都非常重要。 》请举例说明 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存在和存有的区别: 存在: 一块石头在山中被发现,我们可以说这块石头存在于山中,因为它是一块真实的物体,具有实在性,可以被感知和证明。 存有: 同样是一块石头,但在哲学上,我们也可以探讨它的存有性质。比如,我们可以说这块石头具有质量、形状和颜色等特性,它可以被用于建造房屋或者作为装饰品等。这些特性和用途也构成了这块石头的存有。 在这个例子中,存在和存有的区别在于,存在强调石头的实在性和客观存在性,而存有则强调石头的属性和用途。虽然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不同,但它们通常是相互依存的,我们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理解事物。 》为什么要做这种区分呢? 哲学上的存在和存有的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许多哲学问题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原因: 分析哲学问题:存在和存有的区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哲学问题。许多哲学问题都涉及到存在和存有的概念,如“人类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等等。只有理解存在和存有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辨析哲学思想:存在和存有的区别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存在主义中,存在是最基本和根本的概念,而在本体论中,存有被认为是最根本的概念。这种差异可能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现实问题:最后,存在和存有的区分也可以帮助我们探究现实世界的问题。许多现实问题都涉及到存在和存有的概念,如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的自由意志、人类的身份认同等等。理解存在和存有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方案。 因此,存在和存有的区分对于哲学思考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围绕存在和存有,都有哪些学派,其代表人物都是谁? 存在和存有是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围绕它们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哲学思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派和代表人物: 实在论(Realism):实在论认为存在是客观实在的,它可以被感知和证明。在实在论中,存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其代表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 理性主义(Rationalism):理性主义认为存在和存有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理性主义者认为存在和存有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而被认知。其代表人物包括笛卡尔、莱布尼茨等。 经验主义(Empiricism):经验主义认为存在和存有是通过人类经验而被感知和认知的。经验主义者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我们的感觉经验,而不是纯粹的理性推论。其代表人物包括洛克、休谟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强调人类的存在和经验。在存在主义中,存在和存有的概念与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密切相关。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萨特等。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和存有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本体论探讨的是存在和存有的本质、特性和关系。其代表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等。 以上列举的学派和代表人物只是众多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学派和代表人物探讨了存在和存有的不同方面和含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属于什么派别? 海德格尔的哲学被归类为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和本体论(Ontology)的范畴。存在主义强调人类的存在和经验,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并探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本体论则探讨存在和存有的本质、特性和关系。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他将这两个分支相互交织,探讨了存在和存有的深层次含义,并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哲学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哲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德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与ChatGPT的第三次深度交流
>请从摄影师的角度谈谈人工智能对摄影行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摄影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对摄影行业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相机和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相机和设备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例如,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等功能早已成为标配。而且现在的相机还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识别场景,自动选择最佳的拍摄模式,甚至还能自动识别人脸和眼睛进行对焦。这些功能的引入,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加专注于创意和构图,而无需过多关注摄影设备的设置和操作。 后期处理的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摄影后期处理中,例如,可以使用 AI 技术自动修复照片中的缺陷、调整色彩、消除噪点等等。这样的技术可以让摄影师更加高效地完成后期处理,同时也能够提高照片的质量和美感。 智能化的图像搜索和分类: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图像搜索和分类。摄影师可以使用 AI 技术来对照片进行自动分类、搜索和组织。例如,可以通过关键词或颜色等指标,自动将照片进行分类和整理,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加快速和方便地查找自己需要的照片。 智能化的人像拍摄和后期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人像摄影和后期处理中。例如,可以使用 AI 技术自动识别人脸和眼睛,进行自动对焦和曝光,并自动调整色彩和清晰度等参数。在后期处理中,也可以使用 AI 技术进行肖像磨皮、美容和瘦脸等处理。这样的技术可以让摄影师更加高效地拍摄和后期处理人像照片。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摄影师更加高效地完成拍摄和后期处理工作,并且可以提高照片的质量和美感,但是摄影师仍然需要具备创意和艺术性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以上第一条与第四条有些重复。而且你谈的都是现在可以做到的。但现在人工智能有重大突破,比如 ChatGPT 的出现。所以请谈谈人工智能今后对摄影可能的影响。 您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对摄影的影响。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对摄影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和广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创造全新的图像艺术形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学习和模仿人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从而生成全新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与传统的摄影、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图像艺术形式。 自动化的摄影创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发展出自动化的摄影创作系统。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和拍摄环境,自动拍摄出符合要求的照片,从而降低摄影门槛和提高摄影效率。 智能化的照片选择和编辑: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照片选择和编辑中,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和照片的质量等因素,自动选择最佳的照片,并进行自动编辑和优化。 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结合: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图像和视频体验。例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虚拟场景,并将拍摄的实景照片与虚拟场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逼真和丰富的图像体验。 总的来说,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对摄影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和广泛,从图像艺术创作、摄影创作自动化到照片选择和编辑、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结合等方面都将会有很多创新和突破。 >说的不错。那么这些影响会对摄影师这个职业构成威胁呢?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对摄影师职业的确会带来一些影响,但并不一定会构成威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摄影门槛下降: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降低摄影门槛和提高摄影效率,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轻松地进行摄影创作。这将会导致摄影市场更加竞争激烈,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摄影技术更新换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摄影技术可能会被取代,例如手动调节相机参数等。这将使一些摄影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和适应新环境。 专业摄影师仍然有市场需求: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生成照片和视频,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专业摄影师进行创作的场景,例如商业广告、人物摄影等。这些领域需要摄影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包括构图、光影控制等方面。 可能带来新的职业机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摄影职业机会,例如人工智能摄影师、照片选择和编辑专家等。这些职业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和摄影技术的深度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因此,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对摄影师职业带来了一些影响,但并不一定构成威胁。摄影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适应新环境,发掘新的机会,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摄影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我的灯与薛定谔的猫
因着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这几天量子力学在微信群里变得火热起来。 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个量子力学实验而不自知。 在我的车里,两个座位之间,前后两个储藏盒,中间是放水杯的地方。话说前面一个储藏盒里面有两个USB接口。上面是一个可以横向滑动有液压装置的盖。推一下,它就会自动缓缓地关闭。 事情源于我认为USB在盒子里面不够方便。就买了一个第三方配件。这个配件是一个2厘米宽的条,上面有四个USB接口,而下方则有线缆驳接到盒里的两个USB。也就是把USB引到外面来了。这个条放在盒上面的一端。当盒盖滑过来就会顶在这个条上。看上去天衣无缝。只是盖板少滑动了两厘米谁也不知道而已。 问题来了。盒里有一个灯。在没有加这个配件时,我可以看到,在盒盖快要关起来的时候里面的灯就自动灭了。一打开灯就亮了。显然盒盖的开关触发灯的开关。但究竟在什么位置触发,我不确定。 加了这个配件之后,我需要确定的是,当盒盖盖上后(比原先少盖2厘米)里面的灯是否熄灭。如果不灭,24小时地亮着,那未免太浪费电。于是我就试着推那个盖子,同时观察里面的灯。每当我推开盖子,哪怕是一条细缝,就能看到里面的灯亮着。手一松盖子就盖严了。问题是,盖严了后里面的灯还是亮着的吗?也许就是最后那一点距离触发灯的开关呢?这个很重要。因为我要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这个第三方配件。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打开手机的录像功能,将手机放进盒里,然后将盒盖打开再关上,反复几次。然后取出手机看录像。 这回确认了,当盖子关上的时候,灯确实灭掉了。 这事与量子力学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呀!盒里面的灯是亮还是不亮,这不就是薛定谔的猫吗? 薛定谔的猫在被观察之前处于叠加态,也就是死和活的叠加。当人打开盒子观察的那一霎那,猫的叠加态坍塌了。要么死,要么活,展现在人的面前。 我这里盒子里的灯与薛定谔的猫又不太一样。我的“观察”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手机录像间接地观察。这就带来一个更有趣的思考:灯的叠加态是什么时候坍塌的?是在手机记录的时候?还是在我回放手机视频的时候? 这个非常重要。他决定事物的状态是否真的与人的主观观察有关。如果是前者,也就是说在手机记录时灯的叠加态就坍塌了,那说明它根人的观察没关系。唯物论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灯的叠加态依然存在,因为没人直接去观测。而此时手机里记录的内容又处在叠加态,当你回放录像时它就坍塌了,因而你看到的视频只有一种情况,亮或不亮。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当手机里记录的处于叠加态的信息在被人回放的时候坍塌,是否同时造成盒子里的灯的叠加态坍塌?如若不是,那盒子里的灯的状态是什么时候坍塌的,为何坍塌? 如果我把视频拷贝一百份,分别给一百个人,那么它肯定是在首先打开视频那个人看的时候坍塌。那么另外九十九份是不是也同时坍塌成同样的结果?是不是可以说,这一百份记录原本是处于“纠缠态”的,它们在某一个成员被触发后同时坍塌成同一个状态。 是这样的吗?
黄梅雨
昆士兰常年干旱。雨,自然就象征着生机、象征着希望。 可我小时候的雨则完全不同。那时的雨大抵象征着绵绵不断的忧愁。
我打了疫苗
如今打疫苗也跟买菜一样,也开始挑肥拣瘦了。 澳洲这几天的疫苗形式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今天电视里说:全世界正在放弃阿斯利康疫苗。转而投奔美国的辉瑞疫苗和莫得那疫苗。
猫
我们前后养过三个猫,都死于非命 . . . . . . 后来就不养了,改养狗了。 第一只猫应该是89年,那时还是租的房子。小猫非常可爱。可附近有一只硕大的老猫,总是来打我们的小猫。后门有个木楼梯,楼梯最下面有一个小空间。每次老猫一来它就钻进那个小空间躲起来,老猫身体大,进不去。
昙花
小时候一直觉得昙花是那么神秘。听大人们说昙花非常稀少,一年只开一回,只在晚上开,而且时间很短,很快就凋谢。 一次,父母带我们去当地菱湖公园里的一个大型游园活动,说当晚有昙花开放。公园里人山人海,挤在一个两层的小楼前。昙花,则被放在二楼的阳台上,供大家敬仰观赏。 我们离的比较远。父亲把我扛在肩上,自然比别人高出一截,然而由于太远,还是看不清那个花盆。渐渐人们腿站累了、一直伸着的脖子也酸了,昙花还是不开。父母说,算了,人太多,回去吧。当我们走出一段后,忽听身后的人群高喊:要开了。。。。要开了!
对话韦钢
今天(2020年5月23日)的《新大陆传媒》登出了著名媒体人、前澳华传媒总经理、澳华之声主播大陆先生两年前对我的一段采访。 那天大陆来到家里,我们对面而坐。他拿出一个比手机还小的电子录音机,放在我们之间的桌上。采访就开始了。
小村之恋的拍摄
被誉为澳洲小邓丽君的 Vivien Lee (李卓纹)天生一副好歌喉,自幼师从名家,潜心钻研。2012年开始系统地研究学习邓丽君的唱法,并将其消化吸收,融化在血液里。所以她在演唱邓丽君的歌曲时,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全无生硬模仿的痕迹。是我见过演唱邓丽君歌曲的歌手中最出色的一位。 因为中国央视纪念邓丽君逝世25周年的节目需要,我有幸为李卓纹小姐拍摄两首MV。从接到任务到缴稿只有四天时间。四天内要拍摄制作两个MV和一个自我介绍视频。压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