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纪实小说
快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在大学里做研究。往往为了一个美妙的理论要做枯燥重复的试验。在试验室里做着试验,虽没多大工作量,却必须整日守在那里。一会记录数据,一会调整参数,难免有些枯燥。于是我就吹口哨。发现这个办法不错,一边做实验一边怀旧。吹完了《康定情歌》,再吹《洪湖水,浪打浪》…… 一首接一首地吹。

诺大的实验室,口哨声萦绕回荡。那声音圆润宏亮,如同经过扩音器一般。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口哨竟能吹出如此的水平。于是越吹越有劲,没有了寂寞、没有了枯燥。

嘴也吹酸了,歌也吹完了。试验室里又是一片寂静。不行,还得吹。我深深吸了口气,摆好嘴型,庄严地吹起: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我竟被自己的口哨声所感染,哨声也越吹越激昂。突然,我的口哨出现了和声。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停了下来。果然那曲子仍在继续。那是隔壁试验室传出来的: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耐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此时,我的热血也差不多已经涌上头顶。我立刻接着吹,两股口哨声交织在一起,震撼着整个大楼,又冲出实验室,在澳洲的上空回荡。

两边吹的都很认真、庄严。吹了一遍又吹第二遍……终于,口哨声停了。我坐在那里,仍沉浸在激昂之中。这时,试验室的门被推开。

我知道就是他:新来的波兰同窗 – 彼得。我们面面相视,谁也没说话,然后便开怀大笑:”哈哈哈……”。

我们虽然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可我们生长的环境却有着如此的相象之处。我们谈起这首著名的《国际歌》如何伴随着我们成长,在我们的心灵里打下了多深的烙印。一时间我们有了那么多的共同语言。我们有着那么多相似经历。我们谈了很多很多……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又一同唱起《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喀秋沙》……一个用中文,一个用波兰语。

——————–
2000年8月首次发表于《人民日报网友之声》
2006年6月刊登于澳洲《华商周报》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