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07年4月)
直到上个星期四,我从未想过会说怀念袁氏行这样的话。
说实在的,那里面拥挤不堪,东西堆的到处都是。收银台的女售货员们也好像从来不会有笑脸。门口的停车场永远不会有空位。你哪怕只卖一盒豆腐,也要花半天时间找地方停车。
去那里买东西,纯粹是因为我们是华人。华人周末购物与西人不一样,多一道手续。不但要去超市买牛奶面包、黄油奶酪,还要去中国杂货店买豆腐白菜、酱油粉条。麻烦!麻烦是麻烦,日子还得过,每个星期还得去一趟。年复一年,已经习惯,也已经麻木。
然而,上个星期四下午,一场大火使Sunnybank袁氏行,连同它左邻右舍的店铺餐馆,付之一炬,烧个精光。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就看见Sunnybank方向浓烟滚滚,烟雾随着风在天空中飘出一个长长的烟带。好几架电视台的直升机在其上空盘旋,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本地从未见过这样的火灾。它会是什么地方?两个小时后,烟雾仍然不减。这时电视上出现空中拍摄的火灾现场画面。天啊,那不是袁氏行吗?由于电视画面时间不长,加之是从天上拍摄。我不敢完全确定。于是就去电脑上查Google Earth,得到证实,那个建筑果然是袁氏行。那天晚上,烟雾一直持续着。
第二天早上出去走路。反正走哪都是走,便花半小时去了火灾现场。到那里时天已经大亮。只见昔日繁忙的那些店铺已是一片狼藉。仍有淡淡的烟雾不断从墙上那烧穿的黑洞里飘出。周围是零星的一些消防员和几个警察。除了消防车和警车外,旁边还有一辆给他们供应茶水的餐车。可以想象昨天晚间的“战斗”一定很激烈。显然火势被控制住,没有蔓延到更多的店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Market Square的所有建筑都互相连接。我快快地拍了一组照片,当天发表在我的博客上。
看着被烧毁的袁氏行,突然有种失落感。一家热热闹闹、生意极好的商店就这样没有了。
其实在Sunnybank像袁氏行这样的中国杂货店还有三家。各有特色。但袁氏行的生意最好。顾客总是人满为患。在我的记忆里,中国城的袁氏行是布里斯本最早的中国杂货店。后来华人越来越多。在南郊的Sunnybank形成一个聚集中心。袁氏行便在这里开了这家分店。没想生意极好,超过中国城的那家。遗憾的是店面面积有限,无法扩大。记得店里改造了好几次,后面原有的隔间都拆开变成店面。每个角落都利用上了。即便这样,似乎仍然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袁氏行不单吸引了大量的华人顾客,也兼顾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其他亚裔顾客。如果稍加注意,你会发现顾客中西人也不少。如果你看见有西人男子在这里买皮蛋、臭豆腐,那一定是被亚裔老婆驯化了的“家庭妇男”。很多还会一些鹦鹉式的中文。
显然袁氏行的经营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断调整创新。它的最大创新要算那个店中店的海鲜店。就是在店内硬是腾出一块地方,开出一片卖鱼虾的海鲜处。那里的海鲜可以说是物美价廉。例如刚上市的新鲜三文鱼,只要十一、二块澳币一公斤。几乎是西人商店的一半价格。买一条四公斤的大三文鱼,拿回家,喜欢吃生鱼片的人可以先在最好的部位削出薄薄的鱼片。然后再将剩下的切成半寸厚的段,吃不了的先放冰箱。用平锅加少许油将鱼段两面烤至焦黄。吃的时后浇少许酱油,无需任何其他作料。肉质脆嫩,味道鲜美。一条鱼可以吃一个星期。
人就是这样,失去了的东西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回忆。 记得有一次在袁氏行买完东西结完帐,提着几包东西匆匆离开。穿过熙熙攘攘的人、转过几个弯,来到COCO’S大菜店。突然有人在后面轻轻拍了我一下:
“这位先生……”。
我回头一看,是刚才在袁氏行结账时的那个女售货员。
“你忘了这包东西。”她有点气喘吁吁。脸上除了一种因为终于赶上我而释然的样子,仍然没有任何笑容。
“呵呵,谢谢,谢谢…..”我接过那包东西。不等我说完她已经转身走了。想必那边的工作还在等她赶快回去。看着她的背影,我竟站在那里半天没动。
…..
现在,袁氏行成了废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它能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重新再站立起来。
===========
本文发表在澳洲《华商周报》第331期 06/04/2007
写得真好,我也是每星期一定要去一次的,报纸,豆腐,青菜,鱼。。。。黄迈励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