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作协会议纪要 洪丕柱老师主讲 卡夫卡《变形记》 圣诞将至,作为圣诞节的献礼,洪老师主讲的卡夫卡与《变形记》,为作协会员们提供了一次非常专业的文学经典学习机会。 2016年12月17日下午1:30-4:30, 昆士兰州华文作家协会的十余位会员在SUNNYBANK HILLS 图书馆相聚一堂,在洪丕柱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卡夫卡《变形记》并在会后做了热烈讨论。 作为知名翻译家,作家,时事评论家,洪丕柱先生在华文创作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所出版发行的数部翻译作品,原创并获奖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华文作家协会廿余年的辛勤付出与奉献。身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大洋洲副会长与昆士兰州名誉会长,洪老师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精心准备了专业的PPT 介绍世界文学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卡夫卡的手稿在1988年曾被拍出200万美金的高价,后被以斯列国家博物馆收藏,被誉为以斯列的国宝。洪老师从卡夫卡的出生地和时代背景,原生家庭中父亲的影响,犹太人的身份,法学博士的教育背景与政府小职员的职业生涯,个人罹患喉结核的健康状况,以及感情经历,对应《变形记》中主人翁变成丑陋无比的蟑螂一角,展开了全面和生动的剖析。写于1912年的《变形记》,却表达出了现代人100年来的普遍生存状态:孤独,隔绝,压抑,绝望,无助,虐待和疼痛,噩梦般的现实生活以及徒劳的挣扎。《变形记》以异化和看似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以极其敏锐的细节描写,成为“超现实主义”的范本之一,并以“天气,门,扫帚,服装”等成为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笔者更以为,该作品启发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讲座的下半场,会员们在洪老师的引导下就《变形记》的现实意义,艺术手法等角度,做了别开生面的开放式讨论。江哲彦博士分别就犹太人被排斥和屠杀,以及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徒劳无益的独白做了精彩的分享;知名作家蓝湘女士就访问布拉格市卡夫卡故居时的冷清,提出了当代年轻人对卡夫卡的忽视,阐述了卡夫卡作品对人性中阴暗面的揭示力度之大,到了令人极度压抑的程度。笔者也提出,写于100年前的《变形记》喻示了其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各种社会灾难中人的绝望与无力,甚至当代“政治正确”前提下“被沉默的大多数”的无助与无奈,直指人心,具有寓言般的效果。于钟宏会长就“人异化为动物”结合《西游记》做了精彩分享。最后,洪丕柱老师也应笔者之邀,就现代艺术的走向和趋势,以音乐和绘画领域为例做了精辟的分析,江哲彦先生,蓝湘女士,李春萍女士,雷玲女士,彩云女士和于钟宏先生等先后做了真诚的分享,讨论专业而热烈,会员们意犹未尽之余,也一起期待着李晓蒂教授分享美国文学专题。 谢谢各位文友的关注和参与,圣诞快乐,明年再会! 报道:傅晓燕
Month: December 2016
昆华作协与澳中友协联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简报
12月11日作协文化交流活动简报 今年适逢汤显祖(1550 – 1616)和莎士比亚(1564 – 1616)逝世400周年。12月11日(星期日)上午11点至下午1点半,澳中友好协会昆州分会与昆士兰华文作家协会假南布里斯本的台湾风味餐厅,联合举办了以纪念东西方两位伟大剧作家、诗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澳中友协会长Ross Gwyther 博士、Colin Mackerras教授、Howard Tebble先生等近20位会员,以及昆华作协会长于鍾宏先生、会员王欣女士、李凤梅女士、李春萍女士和先生、雷玲女士及徐中芙女士。 澳中友协全国会长Gwyther博士首先致辞,对昆华作协参与举办此次活动表示赞赏和感谢。随后,澳中友协成员,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研究专家Mackerras 教授做了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专题报告 。Mackerras 教授从两位戏剧大师的生平、他们的人生境遇、创作年代的政治、经济背景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讨,并就二人的文学成就、影响力、写作风格等做了简明扼要的对比。报告令与会者大开眼界,教授对汤显祖的研究和了解也令与会者深感钦佩。期间,教授还用中文朗读了一段汤显祖写在《牡丹亭》剧本中的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Mackerras 教授发音标准的普通话给与会者,特别是昆华作协的会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ackerras教授报告结束后,昆华作协的于鍾宏会长应邀发表了约十五分钟的英文演讲,他首先对Mackerras教授的报告表示赞赏,并对澳中友协邀请昆华作协联合举办此次活动表示感谢。随后,鍾宏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国文学史,并重点提及唐、宋两代的诗歌和诗人、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和代表作,明、清的四大名著及作者,以及汤显祖和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鍾宏还特别用中、英文为大家朗诵了《牡丹亭》女主人公在第七出《闺塾》中学习的儒家经典——《诗经》里的《关雎》,令与会的西人朋友领略了三千年前中国古诗的魅力。最后,鍾宏还就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两个戏剧做了分析和比较,得出“尽管人类存在种族和文化的差别,但追求愛和自由的人性却是普世(普适)的”结论。 鍾宏演讲之后,便到了本次活动的压轴戏——昆华作协会员代表的表演时段。首先是昆华作协的画家、诗人李春萍女士与夫君马克相伴出场,为与会的朋友们表演了精彩的诗朗诵——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 爱情诗(第116首):马克先朗诵英文,春萍接着朗诵中文,演绎了一场现代版“夫唱妇随”的爱情故事,令在场的听众感受到这对跨文化伉俪之间随婚姻相长的浓情蜜意。 春萍和夫君的表演结束后,昆华作协的才女、散文作家李凤梅女士闪亮登场。她表演的是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第十出“游园惊梦”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经典(昆曲)唱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凤梅的演唱优雅、婉转,韵味十足,令人在陶醉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亲眼目睹少女杜丽娘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上图右二为 Mackerras 教授) 春萍和夫君以及凤梅的精彩表演,为此次活动掀起了一个艺术欣赏的高潮。随后,澳中友协和昆华作协的朋友们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就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话题展开自由交谈。最后,活动在亲切、友好、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落下帷幕,两个协会的会员们意犹未尽,大家都期盼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欢聚一堂。作协的雷玲和中芙两位位女士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她们虽然没有表演节目,但以自己的积极参与增添了作协的形象,也给同伴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