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耳熟能详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之外,人们常常忽略的还有一“味”,那才是百味之中的“味中之味”;它就是下文要谈到的“淡”味——也即使大部分食物所具有的“鲜、甘、香”的“原味”。

譬如说我们吃“清蒸鱼”,就是鱼本身的鲜香的鱼味;广东人最普罗大众的“白切鸡”要的也是没有任何别的汤料掺杂的“鸡”味。吃素者,往往不加或少加酱料,廻味在舌的也是菜蔬 的“甘甜”原味,凡此种种,这些才是食物中所值得葆有和珍稀的味道,尤其在当今提倡养生、绿色环保的氛围下,以品尝、摄取食物的原汁原味为主题的概念更是大行之道,无数的科研成果说明:真正有益人类健康,使之增寿延年的正是这来自“天籁之味”,即完全没有任何外在增加成分和配料的原生状的“淡味”食品。因为也往往只有这类“淡味”的食品,才能尽最大限度葆存下来“食材”固有的成分,其近乎于完美的营养成份才有可能被充分展现出来并为人体所吸收。

如果将“淡”味结合到生活里,那么“淡然视之,其素如菊、其淡如兰”的处事态度就是最好的写照,如三国蜀相诸葛亮在《戒子书》里所言的:“非淡泊名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高远的境界,理想的梦景都是要在以专注、宁静,摒除世俗的各种的,诸如名、利之类的杂念的心态下才能达致的。也就是要懂得对事对人都要有一种超脱、精神知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原则,你才能在人生的憧憬和追求上比旁人走得更远、更完美一些。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修炼品行的历程,那么对于修行者而言,淡泊、清静的心境,你才能培育出高雅、脱俗的情性,才能在生活中将“人”的意蕴内涵修行得较为圆满,所谓入世修”,也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具体点说,无非就是修炼好人的生活两个最基本的状态:即事业与爱情,事业需透过精神知性和品行的修炼,完善和实现济世为民,普度众生的事业,在这种事业完成自我和社会相一致,自我须投身和融化于济世为民的境界中,也就是说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大爱”的境界。如西行取经的唐玄奘,就是放弃世俗的名利,色相权财,不辞劳苦,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才取得佛法真经,开创了佛学在中国的新记元。又如推翻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先生也是以蔑视富贵荣华,以持之以恒的淡定之心,坚持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壮阔情怀,历经了十次起义的血与火的拼杀,才使中国终结了长达数千年的帝制,而走上民主建国的道路。

至于个人“小爱”的修行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只要把“小爱”修好了,“大爱”境界的才能走得更远更完美。“小爱”,也就是说人情感生活的“爱情”元素,人之异性交往,结合之所以区别于自然界的其它的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是惟一性的,有情感的动物,也既是说人类的异性的交往、结合,应该是以爱情为归依的,也既是说人类的两性生活中,人们只有修行达致了“爱情”的相处,结合状态才是真正摆脱了动物界,真正实现“人”的存在意义的理想境界。至于何谓“爱情”?我想,至少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其一是精神知性为主体,也就是说俩人是以心灵共鸣而产生的情感;其二是不断的学习和提升知识和智慧,相互促其向善,追求真理为归依的。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也可以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历代帝皇中,能在俗世的风涛骇浪中真正修炼出爱情真义的,即清朝的顺治帝和董鄂妃,按史书记载:清朝顺治年间的皇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代初期就是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可他年少时也是个放纵声色犬马,虚度年华,不务正业的主,但自从董鄂妃进宫后,少年天子便转了性,变得专情起来,并开始勤勉国家,励精图治,安邦治国,在中国历朝,一个女子如若是太受皇帝宠爱,往往会胡行歹为,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可董鄂妃是个例外,她之所以得到顺治帝的真情,不是因为她的容颜,而是因为她是顺治帝的红颜知己,顺治帝在《孝献皇后行状》中写道:“后至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经卒业,习书未久即精,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悟”。更为难得的是这位敏慧端良的董鄂妃不仅学有所悟,还身体力行,据顺治在《端致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并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而且他们之间相处爱情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还有一点也为人所忽略的:顺治帝和董鄂妃相知相惜很重要一点是他俩都笃信佛学,都喜爱研读禅理,所以他俩之间的心灵相系是旁人所无法感受,所以,才有顺治帝“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悟”,才有董鄂妃临终前“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俨如平时”,因爱妃死后悲痛万状的顺治便立意削发为僧,是中国皇朝第一个公开宣称皈依佛门的。并僧号“行痴”,后在皇朝强大的压力不果后,顺治帝福临郁郁寡欢,在董鄂妃病逝三个月后也撒手西去……

也就是这样的淡泊名利,容颜等虚相,追寻纯然的爱情才使顺治福临的人生变得不平凡,其爱情也为后世千万人所仰慕和追忆,顺治福临和董鄂妃其人生的情感历程可以称得上修成了正果。

再如民国时期的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就是现代一个将爱情和信仰追求结合一起的典范,他俩相知于拯救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相爱于共同的大同理想的追求,爱之深情之切,在追求爱情和信仰的道路上纯粹而又坚持。所以高君宇写下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的千古名句,而在高君宇不幸英年早逝后,石评梅为见证他俩的爱情也写下如斯感人的话语:“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成就了另一段千古绝唱。

当然”小爱”中还有亲情和友情,都是和爱情一样都是在世修行不可或缺的.

因此说,依佛门的理学来看,“入世”的人修行,修的是“大爱”和“小爱”,这两者修得好了,便是将“人道”修得圆满,转世再不会受六道轮回之苦,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这虽然是宗教和灵性范畴的一种诠释,但对生活在现世每天汲汲于求生度日人们而言,不也有着警悟、启智和教益的作用吗?

所以,对于俗世中的修行者来说“淡泊修身”的人生态度是应该倡导和持之以恒的,正如《金刚经》所言:“信心清静,则生实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修行得道者须以清淡之心方能达致。

 

 

 

头像

作者 chulei

澳洲华文作家,资深编导。曾发表散文集《悉尼故事》、小说《寻踪时代》《无可归依》,杂文合集《悉尼八怪》,诗集《大海的石像》。编导电视纪录片《澳大利亚天空下的华人》。曾获多项奖项。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