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觉得如今的社会太多的执着。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客观地对待。在昨天的文章里我试图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中澳分歧。因为从这个角度分析,我想左派右派可能都容易接受一些。

实际却不然。

左派朋友说:根本不是文化问题!明显是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

右派朋友说:根本不是文化问题!是共产专制与民主制度的差异所致。

至少有共识,“根本不是文化问题”。可我还是觉得文化因素不可忽视。文化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误解、误判,双方经常是鸡同鸭讲。就拿调查来说,西方文化可以说就是调查文化。往往调查一个事故的费用远远超出事故本身的损失。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也不计时间,十年二十年也要搞清楚。每天各种听证会不断。官员随时面临质询,早已是家常便饭。而在中国“调查”一般是指好人调查坏人。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节日在一些国家是法定假日。以前在中国往往还有游行。现在不知还有没有。

澳洲虽有劳动节,但不是这个日子,起源也与“五一国际劳动节”没有关系。澳洲的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八小时工作制的实行。所以也称“八小时节”。19世纪中叶,澳洲的工人组织起来,经过斗争,争取到八小时的工作权益。在那之前工人普遍工作10到12小时。

澳洲的劳动节日期在各州也不一样:

首都特区、新南威尔士州和南澳大利亚州 – 十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北领地和昆士兰州 – 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 – 三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西澳大利亚州 – 三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每年的劳动节都是工会活跃的日子,往往会组织游行。以前我曾专门去拍过片子。在游行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澳大利亚共产党。这个党的历史不短,成立于1920年。目前在澳洲的政治版图上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很多澳洲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我们工人有力量!(摄于2015昆州劳动节)

一对劳动人民在游行现场举行婚礼(摄于2015昆州劳动节)

澳洲共产党(摄于2014昆州劳动节)

看来澳共与中共关系不错(摄于2014昆州劳动节)

今天是大女儿的生日。家里门铃不断,收到好几个快递的生日蛋糕,冰箱已经放不下了。有的蛋糕还是她伦敦朋友送的。因为今年不能聚会,没有生日爬梯,她就搞了一个慈善募捐,让准备给她买生日礼物的朋友们把钱捐到一个叫蝴蝶基金的慈善基金。

我来澳洲那年正好是大女儿现在的年龄。抚今追昔,颇为感慨。

那时不要说微信,连互联网也没有出世。虽可以打越洋电话,可那是天价,并非普通消费所能承受。主要通讯还是靠信件。一封信发到国内需要两个星期。那边回一封信也需要两个星期。所以一来一回最少一个月。每次把信丢进信筒之前都要将信封上的地址检查至少五遍,才一松手让信落下去,开始它那漫长的总是被怀疑是否能到达的旅程。记得最初对澳洲红色的信筒非常不习惯、不信任。我们从小看到的信筒都是绿色的。

那时中国真的很遥远!现在人无法理解的遥远。春节是几月几号都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记得有一年是在上班的路上收音机说今天是中国新年,才恍然大悟。

如今地球变小了,我反倒怀念那种遥远的异国的不一样的感觉。就像以前兰州牛肉面只有兰州有,现在到处都有就没有意思了。

明天是昆士兰州象征性解封的第一天。我的“日记”也有了告一段落的理由。

为什么要写“日记”?纯属一时兴起。除了感觉有责任记录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我喜欢自我挑战。自从创办华人摄影协会后,很少有时间写作。挂在作协里徒有其名。这次想挑战一下自我,一天写一篇,看看能否坚持,也算是还债吧。既然不出门,写字比拍摄更现实。我的文字无法全方位地记录封城全貌,但我坚信它可以成为历史拼图里小小的一片。

每天写一篇的确需要一定的毅力。好在读者朋友给了我巨大的力量。每当听到有人说“一定要写下去”、“每天必看”、“坐等”时,我就热血沸腾,不吃不喝也要写!

当然困难也不少。首先是写什么?每天抄一下新增数字,有人看吗?你得有自己的特色是不是?你得让人觉得有看头是不是?可是很多内容是不能写的。自己不能写,你写自己势必连累家人。家里那点事儿全让你抖落出去了!别人也不能写,有朋友告诫千万不能写别人,华人太复杂,不要趟那个浑水。政治太敏感,也不能写,你不要找那个麻烦!当然,回头看看,我还是写了自己,写了他人,也写了不少政治。爱咋地咋地吧!

再就是时间,不光每天写文章本身需要时间,每天回读者的信息也占去不少时间。但还是那句话,其乐无穷!感谢朋友们在这一个多月里对我的厚爱和支持。您的每一个点赞,每一句评论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也特别感谢每天在第一时间为我做校对那位读者朋友。还特别感谢各位一直在自己朋友圈转发我文章的朋友。是你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还特别感谢本地华人的各大微信群,这段时间多有打搅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朋友误以为我是想出名。我不觉得是。别误会,想出名也并不是坏事。付出努力的人总是希望得到认可。前几天有朋友转贴了一篇文章,讲一个作者一辈子被编辑部退稿的事。以前作者被认可的唯一渠道就是文章被编辑本录用。编辑部是掮客,是中间人,是决定作者命运的上帝。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作者可以与读者直接见面了。甩掉了“编辑部”这个多余的环节。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啊!文章是否有读者,立竿见影。同时还享受着与读者实时交流的乐趣,享受着与读者一起共鸣的快感。我想,这个过程应该比“出名”有意思的多。

我的文章多在思想的交流。没有散文的华丽,没有诗歌的朦胧。唯有它发自内心深处。

这篇文章是此次“日记”系列的最后一篇。之后我如果遇到想写的事还会写,只是不给自己一日一篇的压力了。也不会再做专门的推送。空出时间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作协正在编辑一本会员作品合集。我们有一个编辑小组,大家花了很多精力,征稿、审稿、过滤、筛选,现在到了由我最后编辑的时候。总共三十多个作者一百多篇文章,估计要花不少时间。

感谢摄影协会的同仁们在封城期间坚持在网上进行月赛讲评、在网上举办讲座,坚持在微信群里切磋技艺。因为我“不务正业”写“日记”,有些重要的事都差点忘了,是会员们及时提醒才没有耽误。

我自己的摄影课程也因疫情中断,准备用网络课程的方式来完成剩余的教学。看到同学们的进步是我最大的欣慰。

前几天《昆士兰生活指南》找我,为我在该平台上开辟了一个《大众摄影》专栏,也是要花一些时间去认真对待。

时间永远不够用。有时候给自己一个下不来台的承诺,往往是可以战胜自己的。

最后再次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欢迎就任何话题与我讨论。

 

 


抗疫网站链接:
联邦政府疫情网站:https://www.australia.gov.au/
昆士兰州政府疫情网站:https://www.covid19.qld.gov.au/
ABC澳洲疫情速报(中文):https://www.abc.net.au/chinese/

《昆士兰封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