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的人偏左,生活在左派的圈子里。有的人偏右,朋友大多是右派。我可能有点另类,我的好朋友里即有左派也有右派,有极左也有极右。我写文章时,就常常以他们为假象的读者。如果这样写,那拨人肯定不高兴;要那样写呢,这拨人肯定不爽。最后就尽量不触及政治话题和敏感话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脸红脖子粗。

其实我并非中间骑墙派,我应该属于右派,属于崇尚民主的那种人。但我不认为我偏激。

昨天不小心还是触碰到了敏感话题。如果引起部分朋友的不适,容我在此略表歉意。

其实左派右派完全可以和平相处。社会本应五彩缤纷。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就像国会里的执政党和反对党,天天针锋相对,天天吵架,却能天天在一个屋檐下共事。

如若不然,我们追求的“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朋友、家庭,无不如是。

一位朋友的朋友,最近买手机,朋友问“怎么手机丢了?”。朋朋友说没丢,砸了!朋友好奇,第一次听说有人砸手机的。便追问原委。

原来朋朋友与其国内的家人长期对立。那天在电话上跟他爸又干上了。他告诉他爸,你信政府的话你就是傻子,现在复工就是找死。他爸回他:政府的话都不信了,你信谁?我白养你这么大了。我看你也别做中国人了。

两人你来我往,最后以“你别喊我爸”“不喊就不喊”结束。父子两真的不说话了。

过了几天他妈坐不住了,打电话给他,好言相劝。开始都很心平气和,互相给台阶。毕竟是一家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说着说着,火药味越来越浓。本来是一场休战和谈,最后又变成激烈对抗。直到朋朋友气得发抖,一把将手机摔的粉碎。说再也不给家里打电话了。

这件事有些极端,但其代表的现象却非常普遍。朋朋友的痛苦可想而知。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就是我前面说的,不能和平相处。而和平相处的必要条件是互相尊重。你不能要求别人必须和你的看法一样,接受你的观点。要知道你在国外接受的信息与在国内不一样。朋朋友要求每天看新闻联播的父母跟他的思想一致,这可能吗?

另一个例子是大学同学群。我和好些人聊过同学群里的一些现象,发现竟然惊人的相似。每个群基本都是由极左、左、右、极右组成。一般左占大半以上,右是少数。国外的同学大致在右边,加上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坚定右派。左右互相较劲,逐步升级,针尖对麦芒。。。。直到有人退群不欢而撒。

左右皆为使命感驱使。右派坚持要揭开社会的另一面,荡涤污泥浊水。左派则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要规范右派的言行,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双方往往也会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保护这个群为重,别给封了。于是暂时达成一致:莫谈政治。可是问题又来了。“莫谈政治”一般是要右派莫谈右政治,因为右政治是危险的政治,是有可能导致微信群被封的政治。而左派则可以放心大胆地谈左政治,与党保持一致的政治,不仅不危险,而且是受鼓励的。所以这种暂时的一致是极其脆弱的。

所以我总结了一条: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朋友之间,或是老同学之间。大家要允许别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并予以尊重。自己的看法说清楚了就好,不要寄望于改变对方。还有一条就是一定要说,不说也不好。说了互相就增进了了解。说,不是要说服,而是让别人知道你怎么想。意见不一致各自可以保留。时间常了就习惯了。当大家可以搁置不同的时候,就有时间谈谈其它,如同学友谊什么的。如此这般,方可长期和睦共存。在长期共存过程中,错误的认识往往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时间检验出来。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家庭内部、同学内部,左右的共存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天天打仗、互相挖苦、失去理智;要么强忍着不谈任何有争议的话题。在我看来,两者都极其不健康。

当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能互相承认并尊重对方的存在,社会文明就进了一大步。

好像扯远了。还是说说疫情。澳洲的疫情防控措施可谓逐日递进,层层加码。比如对集会的限制从最初的不得超过500人,到室内不得超过100人,再到公共场所聚会不得超过10人,再到昨天最新的规定:公共场所集会不得超过2人!两人,那还叫集会吗?感觉有些滑稽。

政府的各种措施、规定里面充满了数字。比如人际之间的最近距离是1.5米,室内平均每人最低占有面积为4平方米。公共场所集会最多人数为2人。

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精确防控”。可别小看精确防控的作用。倒不是这些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几位才可以防住病毒。关键是它的心理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数字本身体现一种科学性、严肃性。人们比较乐于遵守。其二,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数字上,不是1米也不是2米,而是1.5米,生怕搞错了。其实无形中已经接受了。其三,人人都不想做错事,也喜欢帮助别人不做错事。于是当公共场所聚会最多人数从10人减至2人时,人们立刻口口相传:注意啦,现在是2人了!

于是整个社会非常自觉地跟着政府的指挥棒转,井然有序。加上本身社会素质就比较好,不太会出现中国无预警地强力封城过程中所出现的人道次生灾难。我在推特上就看到很多报导这种灾难的视频。比如一个姑娘在自己车里未戴口罩,且不服从管教,被三名警察大汉强行从车里拖出来。过程中警察用力过猛不幸将姑娘的脖子弄断,据说当场死亡。从视频上无法判断是否真死了,但是视频显示那个场景确实太过暴力,当那女孩扭曲的身体不再动弹,停止了呻吟,警察没有对伤势进行观察和采取急救措施。

澳洲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那么温柔,一帆风顺吗?不一定。比如,从海外回来,或者从其他州过来的所有人必须分别强制隔离和自行隔离14天。违者罚款一万三千澳元和面临六个月的监禁。

咱们来看看1.5米、4平米等等实施的怎样。今天去了一趟Buninngs五金店,去买油漆。大女儿说这样呆家里会疯的,必须做点体力活。她说“我帮你把围墙重新漆一下吧”。我说那太好了,我一直都在想着什么时候把整个围墙都重新漆一遍,一直没有机会动手。

去到Bunnings,见去买东西的人还是不少。但明显商店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扶手电梯的把手橡皮条上每隔1.5米印了一个”1.5“字样。每条货架长廊的端口都有一个指示牌,上书”止步,货架长廊同时最多只能容纳四人“。凡是有柜台的地方,柜台外面又加了一圈折叠桌,上面的提示说此桌子是为了保持1.5米距离。原柜台加上桌子差不多正好1.5米,将顾客与工作人员分开。再看顾客,大家也都非常自觉,人与人之间保持着较大的空间。

昨晚我们摄影协会的管理委员会开会,当然是在网上。讨论完正事,大家聊起了这些天宅家的一些事。L说她戴口罩出去遇到了非常奇怪的不友好的眼光。最近也常听说有人戴口罩受到歧视甚至攻击。有点不可思议。我来澳洲三十多年也搞不懂是否有这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遇到今天这样的形势。

今天正好可以自己去验证一下。我戴上口罩去Bunnings。到那前后观察了一下,连我只有三个戴口罩的,另两个一个是亚洲人一个是白人。其他所有人包括工作人员均未戴口罩。我戴着口罩昂首挺胸,下车、走过停车场、扶手电梯、进门,一路居然没人正眼看我一下。有些失落。到了卖油漆的部门,我想看看给我服务的工作人员有什么反应。

我想好了,如果她感到不舒服我就先说一声”对不起戴口罩了“。然后再看她说什么。她在给另一个顾客服务。我在一旁等候,看着加宽的1.5米桌子,故意对她打趣地大声说道:哈哈,1.5米桌。她稍微看了我一眼,脸上皮笑肉不笑地挤了一下,继续给另一个顾客服务。等轮到我时,她说请问你需要什么。。。。也就是正常的交流,漆围墙的漆,什么什么颜色,想要什么价位的牌子,多少公斤。。。。。搞了半天话题也没引到口罩上来。

算了,下此再找机会。

Bunnings 五金店

扶手电梯上印着”1.5“字样

”止步,一次只能容纳4位顾客“

配油漆的柜台外面加俩一圈折叠桌,保持1.5米距离

全民1.5

《昆士兰封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