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說

  • 温莎小镇 薇 薇
  • 老李和哑妹 (小说) 珂 珂
  • 樱之魂——走近川端康成 立 言
  • 习老弟,大胆地干!           傅金枝
  • 克拉克先生二三事 橋   人
  • 文藝女青年的小青春(小說) 李愫生

电影文学剧本

  • 鱼牙儿 大衛王

诗词篇

  • 词二首 智  樂
  • 七絕一首 虎山龍
  • 詩三首 袁養震

小說連載

  • 《蓮》第三十二章 仁者愛人 2、父女重逢 何學威

温莎小

薇薇

温莎小镇沾了英国皇室的贵气,无论四季都多成群结队的游人,如遇到节日庆典,那更是熙熙攘攘地热闹。从镇南端一望无际、绿色弥漫的温莎大公园到镇北面绵长舒缓,天鹅悠游的泰晤士河,镶嵌南北其间的就是英国千年历史、文化与古迹。温莎堡盘踞在镇中央高坡上:她俯视全镇,令人印象深刻,但绝不惊魂动魄;她为全镇景观限定内涵,可并不独占全局;她以四围石墙画出自己的界限,又与小镇和谐地融汇一起。

温莎堡大门外是纵横交错的鹅卵石街道,漂亮的街边店铺距离皇室城堡只有一步之遥。高街上俊秀的市政厅1690年由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设计完成,是温莎市民们喜爱的结婚之地,2005年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在此成婚。方方正正的市政厅陪衬着细细窄窄、歪歪扭扭的“斜屋茶室”,以惊人的角度倾斜着,差不多歪倒在市政厅身上,茶屋吸引了大批忙于拍照的游客。茶屋所在内街是一条英伦最短小街巷,全长51英尺10英寸,相当迷你,以乔治三世的妻子夏洛特王后冠名。

高街上尽是都铎王朝、乔治王朝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屋,其中一栋建筑据传说是莎士比亚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的发源地,温莎镇的两位平民太太捉弄奚落了贪婪好色的老爵士,剧情风趣幽默,莎翁的悲剧惹人泪水涟涟,喜剧又让人笑声不断。而另一栋号称为查理二世最钟爱情妇内尔·格温(1650-1687年)的住宅,内尔那像玫瑰花般娇艳的美貌、鲜草莓般美味的风情,蛊惑人心的全裸画像曾风靡伦敦。

夏季是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大受欢迎的皇家卫兵换岗仪式表演,全身制服,头戴桶状黑皮毛高帽子的温莎禁卫军从高街列队行进,直到街尽头的维多利亚时代女王塑像前举行换岗仪式。泰晤士河岸边塞满历史悠久的小酒馆,独特迷人的咖啡店,拥有头牌大厨的旅店,花样百出、行销各种小商品的店铺,他们通常作观光客的生意。走过泰晤士河上的温莎桥,来到赫赫声名的伊顿公学。

温莎堡是温莎镇的王冠,伊顿公学是王冠上的明珠。1440年亨利六世建立了伊顿公学,其后在剑桥创建国王学院,伊顿公学的学生直接升入国王学院继续深造。伊顿古堡般的建筑和绅士般的校服是游客的拍照目标,黑色燕尾服、白衬衣、圆领结、黑马甲和细条纹长裤,如此贵族式校服让游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五百多年校龄的伊顿公学算得上世界上最有名的私立中学,伊顿公学的私家湖泊——多尼胡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水上赛艇和皮划艇比赛之地,实况转播里那些高空俯摄镜头无疑已将伊顿之美传遍世界八方。

出温莎堡后门有4800英亩的温莎大公园,沿着三英里榆林长道,直走到雪坡,顶端有座乔治三世的骑马雕像,被当地人称为“铜马”,坡顶视野极佳:温莎堡巍然盘踞,城堡脚下栖息着温莎镇,温莎大公园碧草连天,鹿群如画,古树深邃,林木茂密;蜿蜒曲折的跑马道,波平如镜的人工湖泊,正式非正式的花园,依稀可辨;如诗如画地散布着牧场林地,村庄农舍颇具装饰效果地点缀其间。温莎镇距离伦敦20多英里,在雪坡上可以看到伦敦市中心的高楼,希斯罗机场的飞机起飞降落,对此,美国的游客曾经抱怨:英国王室太笨了,怎么把王室行宫建在了飞机场旁边?

老李和啞妹(小說)

珂珂

巍巍太行山的深谷中,有個被一株巨大古槐濃蔭環抱的小村落.。

村裏老李是個熱心腸,從年輕時開始,誰家的門壞了、窗爛了、羊跑了、雞丟了、人病了,凡村中的大事小事瑣碎事,大家都來找他解決。

當年老李還是小李時,就這樣熱心。但在他娘李嬸眼裏,有點木訥的他,埋頭在村裏村外忙著,卻一直連個相好的姑娘也沒有。李嬸便一直埋怨他,每天除了幫人就是幫人,連自己的婚姻大事都沒能放在心上。

其實,那時的老李一表人才,高高瘦瘦的個子黑黑俊俊的臉,笑起來臉上還有個淺淺的酒窩。村裏人流傳著他和同村的漂亮姑娘芳妹相好。背著家人,倆人還在村口的老槐樹下悄悄地約會著。

有一天芳妹的同學回村了,這位小學時不怎麼地的同學,這時可和芳妹天差地遠。人家嫁到了大城市,回村來穿著好看的衣裳不說,頭髮還飄逸著淡淡的洗發水的香味兒,讓人聞了頭直暈旋;同學的手指戴的金戒指和脖頸上套的金項鏈,明晃晃的直晃人眼。手裏還提著那麼一大堆買給父母兄弟的禮品……

這一切一切羨慕得芳妹眼睛都綠了。想想自己長相不差,怎能甘落人後?看來要嫁人就得嫁到城裏去,嫁個有錢人,自己才能也象這位同學一樣穿紅戴金的。

看到同學衣錦還鄉後,當天芳妹就開始疏遠了小李,接著就托人給自己在城裏找婆家。再後來芳妹的一位遠房表姐給她介紹了一個縣城的男人,比芳妹大了十幾歲,她頭也不回地跟那男人走了,再也沒回來過。

芳妹離開時,有人見到小李在村口依著那株班駁樹皮的老槐,一連幾天張望著芳妹離家的路一句話都不說。

經此事後,他再也沒有對任何一個女人動過心思。

日子飛一樣過去了,轉眼間附近村中可以和他年紀相配的姑娘都成了別人的媳婦,他卻落了單,小李也變成了老李。

冬日清冽幽寒,灰白的天空下青石高崖蒼涼瀰漫,光禿禿的老槐樹幹上僅存著幾片殘葉,在寒風中瑟縮著,天地間呼嘯著淒然的風聲。

一個大雪封山的日子,一位年輕的女人倒在了老槐樹下。

她被凍壞了,皮膚紫一塊黑一塊。風雪中,只見這衣衫單薄的女人不住的哆嗦。老李不由分說將她抱進了自己屋裏,並冒雪叫來衛生站的人給這可憐的女人吊上鹽水和葡萄糖。但,女人發起了高燒,神智也開始不清楚了。

他娘李嬸見這女人模樣十分憐惜,整日整夜和老李輪流守護在她身旁。三天三夜過後,女人開始退燒,漸漸地醒了過來。她卷縮在土炕的一角,睜著驚恐的大眼望著眾人,懷裏緊緊抱著的被子不停地瑟瑟發抖。李嬸走過去,上前拉住她凍壞了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女人漸漸安靜了下來。這才看清,她原來是個蠻清秀的女子。

可憐的女人就這樣在這裏住了下來,和李嬸作伴,幫前幫後的很能幹。看的出這是個勤快人,不但針線活做得好,還能做一手好飯菜,但卻沒有人聽過她開口講過一句話。

她不開口自然也就不知道她從哪兒來,有沒有家人了。久而久之,大家才知道原來她是個聾啞人。由於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所以大家都叫她啞妹。

自從家中有了啞妹,李嬸打心眼裏開心,不僅家中多了個主要勞動力,家務事也讓啞妹打理得井井有條。老李嘴上不說,心裏也喜歡的緊。每次到鎮子趕集,總是第一買啞妹的護膚膏,第二買啞妹的花頭繩,然後才是家裏需要的其他物件兒

冬天過去,春天腳跟腳來了。

啞妹的凍瘡痊癒了,小模樣也越長越漂亮,而且越來越能幹,老李看在眼裡,樂在心裏。

一晃兩年過去, 村裏有人看出老李的心思:“老李呀,你年紀也老大不小了,啞妹也不錯,雖然不知她的來歷,但這些日子住下來還覺得人蠻不錯,你要不要和她圓個房?”

李嬸更是打心眼裏中意啞妹:“兒子啊,啞妹又懂事又顧家的,有她做媳婦,早點生個一男半女的,我這當媽的就算立時蹬腿去見閻王爺了也沒留下啥遺憾的了。”

老李何嘗沒有自己的想法?啞妹出現在身邊,就像傳說中的七仙女下凡。老李想著想著,就有些心頭發麻腿肚子發軟。

他真想去問問村口的老槐樹:俺真有董永那樣的好福氣?

耐不住眾人說合,啞妹含羞答應了。老李更不用說,就像是懷裏打天上掉下個大燒餅。

婚禮很簡樸,啞妹沒有戶口辦不來結婚證,這倒省了聘金聘禮,更不用舟車勞頓,由於李家一貫厚道,幫忙的人多,因此婚禮熱鬧非凡。凡老李和李嬸曾經相幫過的人都前來恭賀,農家小院裏喜酒桌擺出了一大溜。

歡樂溢滿了整個山村,連村頭的老槐樹也湊著喜興地開出了一樹香噴噴的花朵兒。

婚後的小倆口恩愛非常,啞妹對老李那個關心周到,讓全村人男人看紅了眼。

一年後啞妹為老李生了個閨女,再一年啞妹又生了個兒子,一兒一女抱懷裏,老李樂得嘴都合不攏啦。

就在這時,老李的“初戀” 芳妹回到了村中。原來那如花似玉水靈靈的姑娘,現在竟憔悴的讓人認不出當年的模樣了。

芳妹一出現在鄉親們中間,大夥就背地裡議論紛紛。傳聞中芳妹嫁的那個男人根本不是個正經東西,吃喝嫖賭,五毒俱全,把芳妹轉手倒賣了好幾次。就是人常說的“放鴿子”。後來聽說這傢夥被公安收拾了,芳妹才好不容易逃回來。

芳妹離開這些年,村中有了巨大的變化。村裏引進了經濟作物,滿山遍野的蔬果林木。村裏還辦了小加工廠,加工乾果,製作果酒果醋,女人們還將藤枝編成果籃運出山外。大夥雖不是大富大貴,但小日子都過得很舒坦。而負責統籌這一切的正是擔任了村長的老李。

芳妹回來時,在村口老槐樹下曾遇到過老李。

老李依然像當年那樣高高大大,身板結實而健壯。只不同的是歲月磨礪出了更多的成熟和幹練。

快步走過芳妹身旁的老李,竟沒有認出芳妹來。芳妹甚至還怯生生小聲“哎”了一聲,不知道她當時聲音太小還是怎的,老李象沒聽見般走過去了。

望著這個曾經深愛過她的男人漸漸遠去熟悉又陌生的背影,芳妹心裏象打翻了醬醋瓶般酸楚難表。

而後芳妹趁沒人時偷偷來到李家,躲在樹後偷窺著在小院裏的一切。

她看到的圖景讓她悔青了腸子,如同錐子在紮心一般。

啞妹一邊背著兒子一邊照顧著還走不穩的女兒,收工的老李一回到院裏,就接過啞妹背上的孩子,將兒子拋來拋去,逗的孩子咯咯地笑,女兒也撲過來爭著要爸爸抱。

“好,都抱。”老李一把將妻兒全攬在懷裏。

眼前溫馨美滿的一切,本來應該屬於我的!芳妹嫉妒得眼裏冒血。

如今孤伶伶的她腦海裏不斷地放映著她和老李當年相戀的情形,她甚至幻想老李對她的癡情是不會改變的。

“如果啞妹不在,老李一定會回到我身旁的!”她咬著牙,沖著老槐樹恨恨的喊。

此後芳妹開始打探啞妹的來歷。一位在公安局裏當協管員的朋友,在她塞了幾條好煙後,幫她查找了幾年前附近縣城的失蹤人口資料,終在大山另外一邊的臨縣失蹤人口中找到了啞妹的訊息。

原來啞妹是山那邊村裏一戶人家的媳婦,在大風雪中走迷了路,不知怎麼就來到這邊的村口。那家人找她找了一段時間後,認定她在大山中凍死了,所以放棄了找尋,做了衣冠塚,算是給了啞妹個交代。

啞妹的身世揭曉了,啞妹姓張名萍,16歲那年,父親收了錢將她賣給個大她20歲的人當媳婦,為的是換錢回來給啞妹哥哥娶媳婦。為了將她賣個好價錢,父親隱瞞了她是啞巴。而恰恰這成了她在夫家飽受欺淩的理由。啞妹的男人,一喝酒就暴打啞妹,婆婆稍不如意就掐她擰她用炭火燙她,在家暴肆虐下,啞妹遍體麟傷。

對生活絕望心如止水的啞妹,從此開始賞試不斷地逃亡,但每次跑後被抓回來,都被全家人輪流暴打,然後是再次的逃亡。

那年喝醉酒的男人一腳踢在她肚子上,孩子小產了。身子還沒復原的啞妹又被婆婆逼著在冰冷的河裏去洗衣服。啞妹趁機又逃跑了。大山裏跑迷了路昏了過去,等她醒來時,才發現自己被好心人救了。

因逃亡而昏倒在村口大槐樹下的啞妹,得到了老李母子的悉心照料。從此後啞妹再不想離開這裏了,為此她不得不隱瞞自己的身世,以便在這裡平靜地生活下去。

芳妹得知了這一切喜上心頭,她如獲至寶連夜趕往啞妹逃跑的夫家,告訴那家人啞妹還活著,就在山那頭大槐樹村東頭的老李家。

聞訊,那家人趕快來這邊接人了。

面對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啞妹法律上的丈夫,老李驚呆了。他沒想到自己心愛的女人還有這般淒涼悲慘的過去。老李緊緊地摟住啞妹,不肯放開。

談判開始了,老李答應只要能留住啞妹,所有的財產都可以拿走,房子傢俱……

但,沒有用……

沒辦法守護住自己的女人,老李心碎了。

啞妹被人拉走了,孩子們霎時間沒有了娘,一下子老李就好像被人掏空了肝肺,李嬸更亂了手腳,愁雲慘霧籠罩在村落上空,老李頓時老了十歲。

芳妹以為自己的機會終於到手,就想方設法去靠近老李,還虛情假意地關心啞妹的一雙兒女。但老李總是黑著臉把她趕出去,李嬸對她也沒有好臉色。

全村人知道啞妹是被芳妹所害,一個個見了芳妹,都好像是在躲瘟疫般躲著她。

想起回村第一眼見到老李時,他那令人愛慕的笑臉,和看見老李現在行屍走肉般的背影,芳妹孤獨地坐在村頭的老槐樹下,她在問自己:親手破壞了這個幸福的家,我的追求錯了嗎?

老槐樹似乎聽見了她問,嘎嘎冷笑著。

起風了,風凜凜的。

不久,村裡得到消息,啞妹又失蹤了,這次啞妹逃進山快一個月了,夫家又派人到老李家來找人,而這邊也沒她的消息。

聞訊,老李二話不說,拿起牆上掛的籮筐扁擔,挑著一雙日夜哭要媽媽的兒女進了山。

太行山的山,山連著山,雲繞著雲……

大山裏,挑著兒女的老李,呼喚的回聲淒涼而幽遠:“啞妹,等等我……。

老李向大山深處走去……

從此,老李沒有回來。

後來,有人傳說看到老李和啞妹在大山深處生活,也有人說,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城市裏見到過他們,一家人幸福地生活著。

那年冬天,芳妹吊死在了村口的老槐樹上。

樱之魂——走近川端康成

立言

整理杂物,随身笔记本中落下了一朵樱花——是今年樱花盛开时节,在One Tree Hii 山脚下拾取的,那时一阵清风,浅绯红色缤纷的花雨悠然飘落……这是单瓣粉红的吉野樱,日本樱花中最多最普遍的品种,如今走向了世界,即使在这南太平洋的岛国,我们也得一睹芳容。

看到樱花就会想到皑皑白雪的富士山,想到和服和日本料理,想到川端康成。他的《伊豆的舞女》、《雪国》将大和民族精神与文化美学演绎到了一个后生难以企及的高峰。樱花是川端康成的最爱,樱花在他的作品中美到极致,是生命与激情,是诗意与牺牲,是经历短暂灿烂后循即凋谢的壮烈,是慨然回归大地时的不污不染,飘逸洒脱……是日本民族所崇尚的大和精神的象征。

川端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号称“参加葬礼最多和搬家最多的人”。幼年父母双亡,少年失去祖父母和姐姐,青年失恋……他笔下的故事,充溢着生命短暂,芳华易逝的哀物哀人。他追寻传统,追寻美,足迹踏遍日本、中国的东北——那时称“满洲”、以及西欧各国,然而上世纪前半叶军国主义横行,战火燃遍欧亚,恰似摧折樱花的狂风骤雨。战后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沦落,物欲横流脱胎了商业社会的拜金文化,行过万里路的川端,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他发现了美,用尽平生心血去演绎了美,却已经没有人来与他分享美了。他自嘲地说自己是一个“无赖闲人”。

人们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川端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自杀——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大可吃定一辈子,到处旅游、演讲,签名、出书、生荣死哀……然而川端就是川端。获奖并没有让他受宠若惊,反而残忍的将他宁静遁世的生活撕开:骤然逼近的百多名记者,对他生活隐私的放大的好奇,不得不出席的应酬,不得不说的浮言,还有那无所不在的压力……他生气,他愤怒,他反抗,但是无用。

深深的孤寂,理想的失落,疾病的缠累,现实丑陋的进逼……深谙佛教禅宗的川端,终于飘逸洒脱地循着“生——灭——生”的轮回,以涅磐挥别这个世界。

1972年4月16日黄昏,川端康成获奖3年后,在他的工作室里含煤气管自杀,享年73岁,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散步去了。”

那时,正当是樱花飘落的时节。

习老弟,大胆地干!

傅金枝

十八大开完了,锦涛下课了。看来锦涛这次是裸退,不打算搞“垂帘”那一套了。

锦涛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在位十年,后面一个大扁脸婆,在那儿指手画脚,在那儿牵制着他,难那!十年的媳妇刚刚熬成婆,可这回锦涛竟然全身而退,不当婆婆,这是锦涛开明的地方,这也是中国政治的一大进步!

这十年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稳定是好事,只有稳定才有发展。可维稳的成本越来越高,有人说如今维稳的成本比整个国防预算还要高。不知这话是真是假,不过这话“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可不稳的因素就像滔滔洪水,光靠加高堤坝是不行的,那样反而是越来越危险,一旦洪水冲破堤坝,那就是大灾难了。正确的办法是疏导,让洪水顺流入海,也就建立不起压头,也就兴不起波浪,自然而然也就安全了。

这两种办法就是两种道路了。一种是左的办法:领袖是绝对的权威,主宰社会生活的一切,对不同的意见,砸烂狗头,坚决镇压。这条道路走了30多年,可把人民害苦了,把国家也给害苦了!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发扬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监督,让人民说话,甚至让人民发点牢骚,甚至骂娘。改革开放,就是走的这条路。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当,就是因为左的东西没有被肃清,还不时地出来捣乱!

现在活跃在政坛的官二代,还有活跃在经济领域发了大财的官二代,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嫉恨。可人们对你却寄予厚望,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么?这一方面是看着你为人憨厚,说话做事实在、朴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父亲了。你父亲一辈子为人正派,在那样险恶的阶级斗争年代,宁可坐穿牢底,也不做违心的事。“我这辈子就从来没犯过左的错误”,这就是你父亲,到现在还受到人民无比尊敬的习仲勋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句义薄云天、铿锵有力的话,当年的人有几个人敢于说出口来?也可见你的父亲对于祸害了中国几十年的左的东西是如何的憎恶!

你是习仲勋的儿子,相信你会记住这句话,不犯左的错误,不搞左的一套!

可你既然做到了这个位置,既然锦涛不当婆婆,大你就大胆地干吧,时间不饶人那!

可是有人给你设限啦,什么国情啦,什么不能这样啦,不能那样啦。可我突然想起了当年流行的一些话,叫做“真理是没有国界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还记得1917年苏联革命成功,才过了两三年,一些人也不问一问苏联的这套东西适合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就按着苏联的一套,甚至在苏联老大哥的直接指挥下干起来了。解放后更是全盘照搬苏联的一套,那时谁敢问一声:苏联的一套适合中国的国情么?

其实并不是苏联的一套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苏联那一套连苏联的国情也不适合,最后是连苏联人自己都把这套玩艺儿丢掉了。我倒相信“真理是没有国界的”这一说法,尽管各国的情况有差别,但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制约。对的总是对的,放到哪儿也是对的。

习老弟呀,大胆干吧!别听别人胡说八道,也别听我胡说八道!

克拉克先生二三事

桥人

1

克拉克先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中国通。

他的新书《中国的青年文化:从红卫兵到网民》,巧妙地选取一九六八、一九八八和二OO八三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研究跨度达到六十年,被史景迁评价为“一本具有原创性和启发性的书。”值得说一句的是,史景迁的名字很有意思,景仰司马迁也,史先生在史学上也的确造诣很深,人称十六世纪以来最有名的汉学家之一,代表作是《寻找近代中国》。

但我读克拉克的新书仍没有太多的感觉。可能我个人不太喜欢过于零碎的研究,尤其是关于互联网文化的,我喜欢能够再深化、升华成比较系统、简单的道理的。克拉克先生花了不少篇幅谈网络文学、网络语言,里面的确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在进一步理论化上似乎停住脚了。这不是说他没有理论化的能力,相反他有很强的理论概括能力,比如在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的反抗上——通常的研究都是一提文化大革命的青年,似乎他们都是铁板一块追随革命领袖的——就体现出来了。可为什么他没充分使用这种能力呢?

我想这可能与克拉克先生的个人习惯有关。许多与他比较熟悉的同事和朋友都倾向于认为,他讨厌理论化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我跟他聊天,他好像也强调过这个研究习惯。在这本书里,我就很少看到他引用别人的研究,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引用最原始的期刊、报纸文章。

这又可能与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差别有关,历史学似乎更强调把事实摆出来,道理就任人评述去吧。但换句话来说,任何事实一旦摆出来,不就暗藏道理么?摆哪些事实、怎么摆这些事实,都是暗藏着道理的。

不管怎么说,我非常佩服他的文献运用特别是归纳上。他真的是非常了解中国文化甚至网络文化的。尤其值得学习的是他善于把微观的文化现象放进大的历史背景去考察,将之与时代的特征、文化的趋势联系起来了。

2

系里定期有些讲座,是老师们近期研究的展示。亚洲研究系常和我们系合办——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许多做亚州研究的人都是在做亚洲媒体或者文化研究——这样就常常会听到一些比较新鲜也比较到位的关于中国的研究。

这次克拉克先生分析了姜文电影中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桥段的解构性应用,角度不可谓不独特。克拉克先生由文革研究起家,在分析很多关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象时都会追溯到文革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思路,它似乎与中国学者徐友渔认为的“当代中国的很多研究都无法绕开文革”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红色娘子军》的电影是一九六一年由谢晋导演的,曾经红极一时。十年后根据革命文艺的思路被改编成了舞台芭蕾舞。同样对文革极为热衷和痴迷的姜文在很多电影中或讽刺或模仿地运用了《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或造型元素,散见其《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与《太阳照常升起(2007)》中。

正如克拉克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姜文对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解构,是通过对它的叙事手法进行模仿来实现的。系统地去运用这种手法,的确能收到非常戏谑而又无可奈何的效果。姜文很熟悉这套模式,毋庸置疑,他对文革的个人解读,整体上是批判的、否定的,他借助的是对《红色娘子军》这个文革符号的“反向利用”来实现的。

但通过模仿来瓦解的修辞方式往往存在一个深刻的危险,这也正是我对这个讲座的疑问:正如克拉克先生自己所指出来的,文革时代的《红色娘子军》体现了性的暗示,而姜文把这种性暗示又发挥到了新的高度。虽然存在后者对前者的批判和否定,但两者在本质上可能恰恰是相通的——都是男性对女性的赤裸裸的凝视和消费。

这对我的个人启发则是,借由“创造性引用”既有文本的方式去解构那些那本,非常危险的情况是,到最后可能自己也绕进那个逻辑去了,成为同一个范畴内的事情。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去看反讽,它恰恰可能不是对所讽刺现象的否定,而是更深层次的、骨子里的肯定。

文藝女青年的小青春(小說)

李愫生

張小呆是個文藝女青年,滿口文藝範兒。有人說,現在的文青都做作、矯情,既自卑又自戀。張小呆在青春期的時候就中了它的毒了,或多或少為了那些難以名狀的憂鬱和哀愁,揮散不去。她說,這樣的人生才有哲理和詩意啊。

其實,張小呆從小到大都是那種典型的乖乖女,沒有過早戀,沒有過掛科,後來還讀了研究生。她的初戀,還是讀研究生以後,還是暗戀,後來,人家出國了。那個男孩和她一樣,充滿了文藝氣質。張小呆生活上雖然有點小邋遢,但內心裡卻是有點“精神潔癖”。她不喜歡用手機外放歌曲的人,不喜歡頭髮梳得光溜溜的人,不喜歡穿得像推銷員的人,不喜歡從不去看話劇、歌劇、音樂劇的人,不喜歡用山寨產品、 A貨的人,不喜歡運動服搭配皮鞋的人,不喜歡聽不懂星座的人……所以,張小呆悲劇了。研究生畢業,工作好幾年了,張小呆還單著。父母上火,親友著急,逼著她重返戀愛的江湖。但是,張小呆很難接受“相親”,那也太不文藝了。

張小呆一邊幻想著有個像《大話西遊》裡孫悟空那樣的英雄,踏著七彩祥雲來接她,一邊無可奈何地開始了她的相親。張小呆每次都滿懷期望,每次又抱憾而歸。不是她看不上對方,就是對方看不上她。張小呆認為相親地點約在KFC或沙縣小吃非常不妥,而那個胖子就是把她約在了KFC ;還有一個富二代,渾身戴滿了金項鍊、金戒指,整一個暴發戶,張小呆鬱悶至極,你不知道銀飾才是文青們最好的朋友嗎?還有一個,聊起愛好時,他喜歡聽《月亮之上》、《兩隻蝴蝶》、《那一夜》、《 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歌曲,張小呆認為和此人絕對沒有聊下去的必要;張小呆認為,除了工作,人還應該有些別的興趣愛好,比如:潛水、攝影、淘蝶,或者讀《小團圓》、《民主的細節》……可是,離譜的是,有一個相親對像是公務員,他的愛好就是吃飯、睡覺,張小呆要抓狂了。

張小呆一直相信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喜歡素面朝天,相信會遇見她的羅密歐。張小呆遇見一個IT男,也是別人介紹。他們先留了QQ號碼,在QQ上他們聊得 ​​非常開心。從大衛芬奇,到三國殺,到多郎、達明一派、約翰·馬爾科維奇,到環遊世界的夢想,到三毛曾呆過的撒哈拉沙漠…… IT男統統也是,完美的合拍啊。終於熬到見面,他們飯吃的賓主盡歡。回到家,張小呆對家人講了他們的相處,父母聽了非常高興。母親把她收藏了許久的給張小呆的嫁妝都拿出來,興奮地憧憬起張小呆未來婚後的幸福生活。然而,接下來的三天裡, IT男消失了。給他的手機發短信,沒人理, QQ上不斷呼叫,沒人理。這男人就像大海裡的一滴露珠,蒸發啦!後來他給張小呆發來一條短信:我們有很多相同之處,和你相處的時光也非常愉快,但是我對你穿衣服的品位實在不敢苟同,所以不好意思,我們還是做好朋友吧!

啊!什麼叫“對你穿衣服的品位實在不敢苟同!?”她不就是穿了一個大格格襯衫、下面穿著條lee的磨白牛仔褲、蹬著雙大洞洞鞋嗎!多麼文藝啊!什麼男人!偽文青!

張小呆為了盡快找到她的白馬王子,讓家人放心,開始降低自己的擇偶要求。用她家裏人的話說,文藝能當飯吃嗎,窮講究,還是日子重要。好,她忍。張小呆向時尚達人請教,擯棄了原來的小清新路線,開始走都市知性女性路線。逛了一天商場,張小呆一邊臭美地在鏡子前照來照去,一邊內心極度渴望著下一次的相親,哼哼,臭男人們,來吧,跪倒在姐的羊毛裙下麵來吧!

果然,由親友的鄰居的同事牽線,又給張小呆介紹了一個在世界500強企業工作的帥哥。她急急忙忙穿著新買的衣服上了戰場。這次的約會地點定在了張小呆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館。她到時候這名帥哥已經等候多時了。這次見面讓張小呆終身難忘,在四目相接的那一瞬間,她分明看到了有一種奇異的光芒從這哥們眼睛後面發射出來!可是,張小呆的文藝本質終究沒忍住,最後還是問了一個事關青春、事關文藝但就不事關愛情的問題:你說青春殘酷不殘酷?

魚牙兒

電影文学

——大衛王

庄子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

(上  集)

紐約唐人街,一家華人酒楼,門外醒目菜牌上彩筆大書:本店正宗粤式招牌菜,特聘顶级大师叶麦康主理——魚翅湯。

櫥窗玻璃映出來來往往的人群,一對衣著紅色中式服裝的老年夫妇走近。

一只蒼老的手拉開旁邊豪華玻璃的門把手:“(粵語)还是這裡啦。”

門開,脚步进入,一個華麗無比的玻璃展臺赫然迎面而立,玻璃柜里展示着一只超级大鱼翅。

兩個華裔儿童在玻璃對面朝展櫃裏的魚翅指指點點:“(英語或粤语)這只鯊魚有這麽大”“不對!要,這-麽-大!”

男孩子說著,玻璃外用胖胖手指空中比劃著一條碩大的鯊魚。

玻璃幻影中,远处似乎真有一支胖大的鯊魚游來,背鰭一晃,燈光下就只剩下了這支碩大的魚翅伫立在展櫃裏。

“(粵語),你們兩個小鬼頭,魚翅湯沒得你們份啦……”

酒楼里食客众多,热闹非常。

老年華人和一幫朋友大啖着魚翅湯,高聲高語,讚不絕口。(此處加幾句畫外音为純正粵語)

東京銀座,一家日本餐館店内,墙壁上挂满了精美的鲸鱼油画、版画、印象派水彩画。餐橱里一盘盘精致的小碟整齐排开,上面盛着一小块红肉,以保鲜纸裹着,摆在那里揽客。

点餐台上竖着一尊精美的鲸鱼雕塑。

餐台旁牆壁卦式電話下,店老闆下巴夹著话筒,邊打電話邊分配餐盒里的鲸肉給侍者。

“這是五號餐桌的芝士焗鲸鱼”

扭頭對電話:“(日語)快點送貨來,客人有意見啦!”

加工廠老闆拿開電話話筒,看著間隔玻璃外忙亂肢解冰凍鯨魚肉的血腥場面,拉開窗探身用日語罵一句:“他媽的!”

電話裏聲音大起來:“你說什麽!我們有合約的,要我告你嗎?”

肉頭老闆點頭哈腰“好!好!馬上送過去!”

餐館裏,一位優雅的女士用勺子喝湯。然後邊用勺子撥弄碗中紅肉邊對手機說:“(日語)這麽說你不能陪我吃飯了?這兒的鯨魚刺身好吃極了!”

日式拉門外,一位拿手机的男士背對著屋裏:“對不起,今天夫人也做的鯨魚飯,對不起了!”

餐桌上正埋頭吃飯的兩個孩子擡頭看看母親,母親也擡眼看看男士的背影,又垂下頭將一塊鯨魚肉夾在小兒子的碗裏。

北京王府井,华灯璀璨,一家粵式餐館靠窗位置的一對情侶,男的用嘴幫女的吹著碗中的湯。

“……這裡的魚翅做的那才叫地道,据我們老总說,那是超一流水平,.據説大廚是從香港《粤翅樓》请來的,手藝那叫高,來,喝口桂花鱼翅湯。”

女孩在忙著手中的平板電腦。

“不嘛!我要看看張靚影他們在巴黎蜜月度的咋樣。嘿!你快看呀!他們發過來視頻啦!这是什麽呀?”

中午,冬日寒风料峭,遠處巴黎埃菲爾鐵塔,近处熙攘的街頭廣場。

搖晃的視頻裏廣場一角有人抗議,围观者众。

视屏里有頭上戴鯊魚頭飾,背部凃紅顔料的女性裸體匍匐在地,背上一魚鰭狀物被一男性裸體者把握,男子弓步做持刀切割動作。

周围橫七竪八的裸體者倒地作痛苦狀。有鯨魚有鯊魚有海豚裝飾,他們身上写有:別再屠殺我們!

红字血淋淋的。

擁擠圍觀的人群外,一男一女兩名華裔青年相偎著,女孩抓緊脖領,探頭朝里看一眼竟冷的打個寒噤。

男子一只手挽著穿紅色羽絨衣的女孩腰部,一只手高舉手機視頻,不一會兒手痠。

換手時熒屏倒轉,女孩双手哈气,搓搓手后用兩只手推舉著男子的手。

北京,餐桌上的熒屏忽地倒轉過來,人影跟著晃動,漸漸畫面穩定下來。

女孩忙把平板電腦旋轉過來,男孩也湊過身來,熒屏焦點集中在躺倒的身軀和她們身上的字。

男孩皺眉,嘴裏念道:“(英語)別屠殺我們!這,說誰呢?”

兩人看看魚翅湯,面面相覷。

遲疑片刻,女孩推開湯碗:“咱們就,別喝這湯了吧……”

海底蔚藍,生機無限。

跳躍水泡処,水光迷蒙。一個碩大的身影慢慢游來,一只牛鯊和幾只小鯊魚悠悠蕩蕩。

水中生物紛紛躲避。

一只小鯊魚在海底一片混沌処停了下來。

水流漸清,海底沙礫礁石縱橫処,掩掩映映,一艘斑駁腐爛的古老沉船,黑乎乎長滿了海蠣,一只琵琶魚急忙躲進木船幫陰影的沙礫中掩埋了自己。

小鯊魚若無其事游來,停頓,突然發力朝砂礫撲打,海底頓時一片混沌。

近景処一個圓球狀物被甩了出來。

一切清靜,魚類不見蹤跡。凹凸不平的沙礫外,一個被抛出的陶罐和幾片碗狀陶片,上邊隱約有不規則的捲曲古代象形圖案。

一枚半邊片狀魚牙在沙礫中突現,镜头漸近,赫然一個刻鑿的甲骨图案在魚牙的頂端顯露。

這時,海底突然劇烈震動起來,搖晃中,遠處光怪陸離的海水裏,剛剛那條碩大的鯊魚掙扎著被拖走,頂上有巨大的陰影籠罩海底,接著一片漆黑。(未完待续)

诗词篇

虞美人

讀《浮生六記》 智樂

(清. 沈复著朱奇志校譯點批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1 月版)

《浮生六記》真奇趣,沈復驚人語。閨房記樂意綿

悅記閒情逸致,浪游談。

坎坷記述憂愁,記歷中山聚。養生雲記道先賢,

若夢浮生之事,記心田。

憶秦娥

讀《寫作諺語俏皮話格言大全》

(林慶昭編台北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2007 10 月版)

說諺語,俏皮話妙新奇趣。新奇趣,

歇後語巧,名人名句。

格言俗語尋佳去,賢文增廣先賢敘。先賢敘,

警言妙句,恭賀之語。

·車過奧

虎山

南北飛橋車輛梭,居高傲艇舟多。

中心景全收下,鷗鷺雙雙展翅歌

詩三首

袁養震

羅托路亞
雙湖日照飄紫煙,地熱管湧升霧團。

空中纜車觀山水,湖上鵝鷗繞畫船。
青山秘藏紅木林,博物館展毛利篇,

泉勝地宜療養,幽雅清麗脫塵寰。

陶波湖

火山口中匯百川,濤波萬頃揚白帆。

大河飛瀑挾風雷,險灘激流漂舟船。
湖中游艇釣虹鱒,林邊漫步望雪山。

地熱發電亮城鄉,溫池戲蝦享美餐。

庫克灘

風和日麗逢聖誕,全家驅車游海灘。

挖沙築城打泉井,揮槳破浪劃舟船。

汐退岸邊撿鮮貝,潮漲水上揮釣竿,

樂登青山摘新果,喜在農舍做美餐

《蓮》第三十二章 仁者愛人

何學威

2、父女重逢

沈严心头为之一震,看着近在咫尺的小姑娘,心想:“她就是久久的女儿,我们的孩子!”于是又问道:“妳母亲留下什么东西给妳吗?”小龙女说:“有啊,一封在衣服上写的血书,一面手鼓。”沈严紧张问道:“血书,在何处?”小龙女答道:“我师父收着。”沈严又问:“手鼓呢?”小龙女动情地说:“我收着,天天拿着玩,看着它就想起亲娘。”沈严道:“妳能让我看妳的手鼓吗?”小龙女高兴地说:“能,我总是带着它的,就在我房里,我去拿。”

小龙女转身跑了出去,沈严神情仿佛,心想:“是上苍的责罚还是观世音的有意安排:让被抛弃的女儿来伺候她生病的父亲,不是抢救及时,她真就成了我的送终人。”小龙女拿着手鼓很快又跑进房里,对沈严说:“给你看!”

沈严接过手鼓,仔细端详,不禁喃喃低语:“是久久那只——”思绪蓦然回到了多少年前大漠那一夜……

沈严沉思半日,问道:“妳会敲手鼓吗?”小龙女说:“会,我娘从小教我的,我还会跳,你看。”小龙女接过手鼓边敲边跳了起来,先摇动手鼓几回合,然后放开稚嫩的嗓子唱起了《折杨柳歌》: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沈严痛苦地看着小龙女的表演,五味杂陈,突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床边。

小龙女吓得丢下手中的手鼓,奔到床边,焦急喊道:“快来人呐!沈大人晕倒了!”

当夜,莲从沈严处探视回到客房,小龙女迎上去问道:“师父,沈大人要紧吗?”莲告知说:“不碍事,可能是病后虚弱。”小龙女还存后怕说:“他当时样子很吓人。”莲问道:“他是否问妳的话了?”小龙女回答说:“是啊,他问了我家里的人。”莲又问:“妳什么都告诉他了?”小龙女说:“是啊,他还问到我娘留下什么东西,我拿了手鼓,去敲给他看,结果他就晕倒了,师父,他是否不能听手鼓声?”

莲略有所思说:“也许……”小龙女有些难过说:“他又不告诉我,否则我就不会敲了。”莲安慰说:“小龙女,不是妳的错,是他生病的缘故。”小龙女说:“但愿沈大人快点好起来。”莲说:“他很快就会好的。”小龙女高兴地说:“真的,我再也不在这儿敲手鼓了,免得他又晕倒。”

莲抚摸小龙女的头,陷入片刻沉思,然后问道:“小龙女,要是有一天妳父亲突然从大漠回来了,妳能认他吗?”小龙女茫然地说:“我不知道。”莲又问:“要是他想和妳在一起,你到他那儿去,和师父分开好吗?”小龙女闻言伤心大哭起来说:“小龙女不要和妳分开,一辈子也不要和妳分开!”莲忙说:“师父是说着玩的。”

小龙女怪道:“师父,你是不是嫌弃我了?不想要我了?”莲说:“不,不是,好,好,永不分开。”小龙女破涕为笑说:“真的?师父和我还有善财哥哥永不分开。”莲说:“对,我们三人永不分开。”

善财伸头进来,笑嘻嘻问道:“和谁永不分开?”小龙女高兴地对刚进来的善财说:“和你啊!”善财道:“我们师徒三人谁也不会离开谁。师父,告示一出,第一批病人就送来了,还有连夜往寺庙抬的,到明早,约摸会有百来人。”莲说:“不要等明日,我们现在就赶过去,每寸光阴都是性命。”

小龙女央求说:“我要去!”莲爽快地说:“好,妳也去吧。”善财道:“走啊!”

妙梁出现在房门口,告知莲说:“观世音,我要赶回王城,方才快马来报:王后病重。”

莲一惊,脱口说道:“哦!不会蔓延如此之快吧?”妙梁道:“但愿她染的不是瘟疫,她人在西山白雀寺。”

莲又问:“王后去寺庙多久了?”妙梁答曰:“我离开王城当天。”莲稍微宽心地说:“寺庙远离市井,人员往来稀少,应该不会染疾。”妙梁道:“可能是痼疾重犯。”莲还是非常关切地说:“殿下还是赶快启程。”妙梁却道:“此地抗疫刚刚开始。”

莲说:“殿下放心,第一批病人已经送到同乐寺,我们正准备赶去,立即救治。”妙梁道:“一切拜托观世音了,母后若无事,我即赶回来。”莲接着说:“好,放心去吧,殿下,我担心蔓延成全国性大面积瘟疫,抽空写有一建言在此,你带回宫中,也许用得上。”

莲递给妙梁一帛卷,妙梁收好,谢道:“多谢,我去沈严处告辞后便连夜启程。”莲说:“我们也走。”

妙梁离开莲的客房后,旋即来到沈严卧室。

妙梁向沈严辞行道:“我连夜启程了。”沈严不安道:“大王是要我陪你一起回去的。”妙梁安慰道:“你安心静养,痊愈了再去王城。”沈严欲言又止道:“殿下——”妙梁问道:“为何?”沈严含糊道:“我找到久久——”妙梁听后,一惊道:“久久?那个你抛弃的胡女?”

沈严告知道:“久久死啦,久久的孩子还活着。”妙梁又问:“在哪里?”沈严答道:“就在沈府里。”妙梁追着又问:“是谁?”沈严回答道:“小龙女。”妙梁一时不敢相信,世事如此巧合,于是问道:“你说是观世音身边的小龙女?”沈严答道:“一点不错,千真万确是她,她亲口告诉我她娘是久久,她留下了她生前随身带着的手鼓,敲起鼓来,就和久久一模一样。”

妙梁问道:“你打算认她?”沈严如实答道:“我想认她,可我又没有颜面认她。”妙梁问道:“观世音知道此事吗?”沈严道:“我想他已经知道。”妙梁建言道:“你去和他说吧。”沈严认真道:“我真想认她——”

两人一时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