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火藥桶
洪丕柱

最近,美國官員警告,俄國可能在烏克蘭東部故意製造“事故”以開啟戰端。
烏克蘭東部頓巴斯是烏國內居住著較多俄羅斯人的地區。前幾年烏國內戰,叛軍最活躍的就是烏東地區。人們還記得2014年7月17日馬航17在烏東地區被擊落的事件,機上298人全部罹難,除了15名機組人員,乘客中196名是荷蘭人。人們普遍懷疑打下馬航的是俄國支持的分離主義者,即叛軍。經國際聯合調查小組(International Joint Investigation Team)調查,打下飛機的是俄國山毛櫸地對空導彈,導彈車當時在俄國境內,俄國第53防空旅的3名俄軍和1名烏東叛軍需對此負責。荷蘭國際法院去年以謀殺罪傳訊這些人,但俄國居然進行抵賴,拒絕這些人去荷蘭受審。
美國有情報顯示。目前俄國已安排特工,準備再次在烏東發動挑釁,為俄軍入侵烏克蘭製造藉口。美國情報甚至判斷,俄軍可能在從1月中旬至2月中旬的幾周內展開軍事行動。     
1月10日俄、美進行副外長級的在線談判,俄國副外長雷亞佈科夫同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進行會談。事後俄方說會談不成功。
1月11日,俄軍3000人在烏東邊境進行實彈軍事演習而非一般的軍演。按此,分析人士認為俄軍入侵烏克蘭的可能性在確實地增加。據說普丁要下一盤大旗,會一反常態主動出擊,主動招惹美國。是否因為他想刺激一下拜登?
其後,在1月中旬,俄軍又進一步擴大了軍演,即不光在烏東邊境,並且在烏克蘭北部同白俄羅斯的邊境,開闢了第二條同白俄羅斯軍隊聯合的軍演地帶,雙方共投入12.7萬兵力,而不是通常的10萬俄軍。我想也許普丁要顯示他有一個可代替前蘇聯的華沙條約的能同北約對抗的軍事同盟:集安組織(俄國、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1月10日他在線上舉行集安組織峰會向北約秀肌肉。不過我看這些國家大致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無法同北約抗衡。問題是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很靠近白俄羅斯邊境,基輔以北是一大片平原,萬一俄、白聯軍的坦克從該邊境向南進軍,很快就能打到基輔。
14日,白宮發言人莎琪對記者說,“接獲的情報顯示,俄國已預先部署了一組特工,要在烏克蘭東部展開軍事行動。這些特工受過城市戰的訓練如使用爆炸物製造破壞等,能作為俄軍的替代部隊”。莎琪又說,俄羅斯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發佈假消息,指責烏克蘭侵犯人權以及西方在挑起烏克蘭的緊張局勢。“這麼做是要讓俄羅斯的干預顯得有正當性,並在烏克蘭製造分化。”
另一方面,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1月14日在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有關俄烏局勢的問題時警告說,“俄國已失去耐心,要求北約和美國在一週內對俄方的安全保障提議作出回應”。俄國副外長雷亞科夫也在日內瓦表示,如果美國及其盟友拒絕削減針對俄國的軍事活動,俄國將“不確定也不排除在古巴和委內瑞拉進行軍事部署的可能性。”
這其實是對美國的一種訛詐:如果你把北約推向我門口,那麼我也會到你後院古巴和委內瑞拉去搞事。我想,也許普丁認為那是美國的軟肋,是否想重演當年赫魯曉夫和甘廼迪的較勁?
普丁還曾對北約和歐盟明確表態,絕不允許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搞“顏色革命”。此次俄國迅速出兵哈薩克斯坦撲滅騷亂,就是防止騷亂演變成顏色革命;他還提出一個條件:北約不能接納所有從前蘇聯分裂出去的獨立國家,也不能賣武器給他們。有人認為這顯示了普丁的蘇聯情結。但事實上除了集安諸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早就是北約國家,都從美國獲得武器。
總之自去年以來俄、烏邊境的局勢一直緊張。兩國近期不斷在各自邊區進行軍事演習:烏克蘭在其國土東部地區的演習場進行火砲演習,俄國十萬兵力在烏克蘭邊境軍演已有一個多月,最多時有17萬士兵和4000多輛坦克部署在烏東邊境。
但4220萬人的烏克蘭如何能同1.45億人的俄國抗衡?烏克蘭全國兵力僅25萬,主要是20萬陸軍,不到俄國兵力的1/4。為此,烏克蘭國防部在12月頒布法令,規定60歲以下從事指定職業的成年女性需登記應征,包括孕婦和母親,這些法令涵盖數十萬烏克蘭女性,她們在發生戰爭時應自願應征服役。此舉被認為烏克蘭正在防範俄國的入侵。但烏軍的數百輛坦克和其空軍700多架舊的米格戰機都是前蘇聯時代留下的古董。為了獲得外匯,烏克蘭多年前已將較先進的武器都賣了,沒有預料到今天會需要它們。俄軍的新型坦克和戰機,分分鐘可以碾壓烏軍的抵抗。這就是為什麼俄國不准北約賣武器給烏克蘭。
雖然烏克蘭根本不是俄國的對手,俄國真正的恐懼是北約東移。如果北約批准烏克蘭加入,那麼北約就推進到了俄國的門口,俄國再也無法欺壓烏克蘭,因為這就等於欺壓北約。所以俄國要求北約保證不在烏克蘭部署北約軍隊。
俄國和美國在今年1月就這個保證進行了不同層次的談判。美國即使同意暫時不吸收烏克蘭進入北約,避免過於刺激俄國,也會利用經濟制裁作為對俄國可能侵入烏克蘭的威脅。
讓我們回顧一下普丁在21年12月召開的記者會。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有記者問如果對方挑釁,我們是否計算過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普丁有點答非所問,似乎在避免做出可能被人抓住把柄的直接回答,他說情况是在2014年惡化的。
2014年發生了什麼事,使俄、烏關係以及俄國同西方的關係惡化呢?
簡單地說,一是2014年3月18日俄國悍然佔領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Peninsula,面積27000平方公里,人口240萬)。俄國說是將它收復,並說是經過公民投票的(克里米亞居民以俄國人為主)。但早在1955年當時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主導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就已作出決議,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所以蘇聯解體時克里米亞自然是烏克蘭的一部分,而國際上包括聯合國也一直都承認它屬於烏克蘭;從地圖上看,克里米亞全境在烏克蘭境內,被俄國佔領後,它事實上成了俄國的一塊飛地。
普丁併吞克里米亞的舉動招致全世界的譴責,包括聯合國、歐盟和北約。當時潘基文為秘書長的聯合國發表聲明要求俄國“充分尊重烏克蘭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北約和歐安會並呼籲俄國撤軍。俄國並因此受到歐盟同美國的經濟制裁至今。
二是從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親歐盟的示威運動開始,因為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拒絕簽署同歐盟的合作協定,這個決定引起了該協議支持者們的抗議。2014年2月抗議活動在首都基輔升級,18日,示威者同警察發生嚴重衝突,導致至少82人死亡(包括13名警察),1100多人受傷,親歐派控制的議會彈劾亞努科維奇並將他罷黜。亞努科維奇及其親信高官逃亡到俄國並獲得俄國公民身份。
烏克蘭問題的歷史複雜性更因烏克蘭對前蘇聯,從而也是對俄國的傳統仇恨而加劇。在前蘇聯時期烏克蘭是它的糧倉,在1930年代蘇聯遭受糧食困難時,史達林對烏克蘭過渡征收和搜刮糧食曾招致三百多萬烏克蘭人(一說1/3人口或七百萬)被餓死。
烏克蘭又是蘇聯的核電站基地。35年前的1986年4月 26日凌晨1:23發生的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北部130公里的特大核事故(7級)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件(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靠近普裡皮亞基市Prypyat’):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普裡皮亞基全市被廢棄,烏克蘭受到極大的傷害。這個事件不僅是代價(損失2000億美元)還是死傷人數(31人當場死亡,17萬人在十年內死亡)均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的核電站災難,釋放的放射性劑量等於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
但烏克蘭又是前蘇聯的軍事工業和重工業基地。烏克蘭獨立後掌握著前蘇聯的很多軍事技術,烏克蘭因經濟困難而出售這些技術,這又使俄國惱怒。中國的遼寧號就是從烏克蘭買來的未建成的瓦良格號航母,雖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技术。
俄國同歐洲的另一個衝突是不斷升級的天然氣爭端,它一面使歐洲天然氣價格飙升,一面又使俄國想以出售天然氣賺取它十分緊缺的外匯變得遙遙無期。不過歐洲還可以從美國購買天然氣,俄國卻斷了一筆收入。據彭博社報道,12月下旬至少有20艘運載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油輪穿越大西洋到達歐洲,使歐洲TTF基准荷蘭天然氣期貨價格連續四天下跌(12月27日)。
天然氣問題要追溯到去年十月的德國大選,即同一貫較親俄的梅克爾退休後的德國大選有關。大選沒能選出以前的社會民主黨和聯盟黨的聯合政府;經過兩個月的磋商,終於在12月6日宣佈組成一個“紅綠燈聯盟”內閣:由社民黨(紅色,第一大黨)、綠黨(綠色,獲14.8%選票)和自由民主黨(黃色,獲11.5%選票)組成。12月8日由社民黨領袖舒爾茨(Olaf Scholz)任總理(Chancellor)的內閣宣誓就職。
綠黨因增加了議席數而取得了組閣權,其主席貝爾伯格(Annalena Boerbock)女士擔任外交部長。代表激進左派的綠黨在競選中就以環保和人權為政策並以歐洲能源法為名阻止北溪2號的運營。故她上台不久即宣佈德國拒絕開啟北溪2號輸氣管道。這對普丁是當頭一棒,因為北溪2號是他苦心經營十幾年的產物,希望以此控制對德國以至西歐的天然氣供應。
何為北溪(Nord-Stream Pipeline)2號(同其平行的1號已於2011年11月8日投用)?這是從俄國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附近出發,繞過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波蘭等國(那裡已有了一條輸氣管道)直接從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東北部格賴夫斯瓦爾德(Grefswald)的一條輸氣管道,長1222公里,為世界最長的輸氣管道,年輸氣能力為550億立方米。該輸氣管道已於2021年9月6日完成鋪管,10月5日開始注氣,等待正式啟用。但11月16日德國能源監管機構暫停批准北溪2號的許可證,故12月12日貝爾伯格外長表示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無法獲得認證,因其不符合歐盟的能源法規;此外還有烏、波等國抗議北溪2號的因素。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是北溪項目的大力推動者。在北溪1號投用時,梅克爾同當時的俄國總統梅德韋傑夫、荷蘭首相呂特、法國總理菲爾參加了揭幕典禮。她一再勸說德國人接受北溪2號,說它能使德國獲得多三倍的天然氣資源從而百姓的供暖價格會大幅下降,整個西歐的經濟發展都能得益於此。就在她離任前還去了莫斯科,同普丁討論管道的開通。沒有梅克爾的推動,普丁無法成功。為了2號輸氣管能順利接通,實用主義者梅克爾連2014年普丁吞併克里米亞都没有過於譴責他。
美國是反對北溪2號的,這當然同美國的天然氣出口有關,特倫普總統明確表示過美國的態度。人們可能還記得在2018年G7會議上梅克爾雙手撐著桌子同特倫普爭辯的那張著名的照片。為北溪超碎了心的梅克爾為此在去年7月訪美,成功勸說拜登簽約同意不反對北溪2號。
一旦北溪2號成功,俄國能源输出大增,其經濟實力也會增強,且能以供氣威脅歐洲,歐盟對其制裁就會減弱;而德國和歐洲也不必去美國購買天然氣,斷了美國的生意。
據路透社16日消息,德國總理舒爾茨說,若俄國入侵烏克蘭,它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德國將考慮關閉北溪2號。這是他在會見北約秘書長斯托滕伯格後說的。舒爾茨很聰明,關閉北溪等於卡住普丁的脖子,以此威脅他不要入侵烏克蘭。
其實美國、北約並非不想通過談判解決烏克蘭問題。莫斯科時間12月30日晚23时35分至31日0時25分(華盛頓時間30日15時35分),普丁同拜登通過電話進行了會談。通話持續50分鐘。拜登是在他位於特拉華州的家中同普丁通話的。這次通話是不到一個月時間內美、俄領導人的第二次會談。上次會談是以虛擬方式進行的視頻會議。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這次通話是普丁主動提出的,目的是繼續上次視頻會談討論的議題。會談過程不對外公佈。據《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和俄羅斯衛星網消息,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在31日透露,拜登在電話中不止一次强調不能開打核戰爭,因誰也無法贏得核大戰。烏沙科夫還表示,“若安全保障問題的談判能成功舉行,自然會讓雙邊關係正常化,甚至可能改變兩國間的總體關係。”
拜、普電話會談結束後,克里姆林宫在其新聞稿中稱俄方對這次“建設性的”對話結果表示“滿意”。同時普丁也向美方發出警告:若對俄實施新一輪的制裁會是個“巨大的錯誤”,它可能導致兩國關係的全面破裂。
普丁在通話中明確要求美國和北約作出有法律效力的保證承諾北約不會東擴,或同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包括烏克蘭進行軍事合作。這是因為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若北約接納烏克蘭會使俄國感到“不安全”:它希望烏克蘭成為它同北約間的緩衝地,他覺得烏克蘭現在過分親西方。但烏克蘭則認為一旦它成為北約國家,俄國就不敢貿然欺壓它,它會變得更安全。
克里姆林宫稱普丁强硬地表示,在目前這種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若美方將攻擊击性武器部署在烏俄邊境附近,則俄方也會像美國那樣,將武器部署到美國邊境境附近(如古巴)。
面對普丁的强硬姿態拜登也不示弱。他提出兩個選項供普丁考慮,並说“這將取決於俄羅斯今後的行動。”在通話中,拜登敦促俄方採取措施缓解俄烏邊境的危機,並警告普丁俄羅斯若入侵烏克蘭將會產生“可怕的經濟後果”。
同俄方所稱的對通話的結果表示“滿意”相反,美方認為拜登同普丁的50分鐘通話没有取得任何重大突破,儘管為即將舉行的面對面的外交部長級會談定下了基調。一位白官官員說,兩位總統進行了“嚴肅、重要而有實質性”的討論,它為2022年1月在歐洲舉行的“風險極高”的談判“設定了參數”。
據美媒AXIOS 31日援引白宫匿名高官的話,拜登的第一個選項是以“外交途徑”防止因兩國關係下降而引起衝突;另一個是“更偏重於威懾的途徑”,包括大規模制裁,若俄國入侵烏克蘭,北約會增加在其東部成員國的活動,但没有說明是何種活動。
可說拜登對普丁提出了軟硬兼施的選項:普丁警告不能對俄作大規模制裁,拜登偏要將它作為第二選項,因為俄國怕制裁,它已對其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用制裁防止俄國入侵烏克蘭作為北約承諾不東擴即接受烏克蘭為成員國的交換條件。
該官員還表示“兩位領導人都認同美俄可能會在某些領域取得有意義的進展,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無法達成協議。”他還透露“今後的會談將更精確地確定每類議題的梗概。”
克里姆林宫同樣表示,普丁正在尋求在以後的會談中為俄國的安全取得“具體的保證”,這些談判的成功或許會導致俄美關係正常化。
這次會談的背景是俄國在其同烏克蘭的邊境部署了10萬大軍。美國和歐盟担心俄國會大規模地入侵烏克蘭,它會對歐洲帶來毀滅性後果。在拜登同普丁電話會談前幾小時,一架美空軍偵察機飛越了烏克蘭東部上空,收集俄軍沿烏克蘭邊境部署軍队的情報。顯然拜登需要了解這些信息。
美方覺得拜、普電話會談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於是拜登同烏克蘭總統通了電話。白宫官員稱在同俄國總統普丁就烏克蘭局勢通話之後, 拜登於週日(2022年1月2日)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了話,重申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支持。通話中兩人討論了俄軍在烏邊境的集結並審查了即將舉行的外交接觸的準備工作,以幫助緩解該地區的局勢。拜登向澤倫斯基承諾若烏、俄邊境局勢惡化,美國及其盟友會作出“果斷的回應”。
幾天後美、俄政府確認雙方將於1月10日在日内瓦進行安全事務的對話;俄羅斯也將同北約在1月12日舉行安全會談。
同時,俄國國防部副部長亞歷山大•福明在莫斯科的外國武官和其他外交官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指責北約正在準備同俄國進行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1月18日,德國外長貝爾伯格訪問莫斯科同俄外長拉夫羅夫會談。事後她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很難不將俄國在烏克蘭邊境的軍事集結視為威脅。德國準備在俄烏衝突中捍衛基本價值觀,我們別無選擇,即使這意味著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指俄國可能用石油和天然氣報復德國)。”
1月20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在柏林同英、法、德外長會面,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參加了會面。在會後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布林肯說俄軍任何入侵烏克蘭邊境的行為都會引發西方國家的一致反擊而遭受“嚴重後果”。
1月21日,布林肯在日內瓦同俄外長作了面對面會談。整個會談不到兩小時就結束,布林肯一直掌握著主動。對拉夫羅夫的老聲常談“必須確保俄國未來的安全,北約不應進一步東擴”,布林肯說目前俄國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通過外交渠道緩和局勢,要麼付出巨大代價(Russia has two choices: diplomacy and de-escalation, or massive costs to Russia.),不必再多費口舌,我們強烈傾向走外交途徑(pursue the path of diplomacy)。會後布林肯在第一時間就將會談內容發到網上。
此前19日,拜登在白宮的新聞發佈會已表示若俄國入侵烏克蘭,將會付出巨大代價,包括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害。接著, 1月20日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說,美國國務院批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將美國給它們的美製武器轉送烏克蘭,包括標槍反坦克導彈、刺針導彈和其他武器。美國相信俄國會入侵烏克蘭但不會發動全面戰爭。
日內瓦外交談判的失敗使烏克蘭在22日開始對民眾進行戰爭動員,並開始在東部邊境城市哈爾科夫向平民發放武器;烏國情報機構發出紅色危險警報,建議在烏的外國人盡快撤離。與此同時,布林肯宣佈向烏國提供的2億美元的援助物資正在運到;丹麥、加拿大、英國等都有行動支援烏國;北約向其提供肩扛式防空導彈以對付俄軍直升機。面對烏克蘭的緊張局勢,西方國家表現出高度團結:有報導稱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開始向烏克蘭提供反坦克導彈並派去少量特種部隊;英國國防部長華萊士(Ben Wallace)17日告訴議會已決定向烏克蘭提供輕型反裝甲防禦武器系統;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也表示渥太華已向烏克蘭派出特種部隊作戰人員,外長喬利(Melanie Joly)17日在基輔會見了烏克蘭總理施米格爾(Denys Shmygal)。所有這些事態發展令人感到北約已做好應對未來兩週內俄國可能入侵烏克蘭的準備。
俄國否認它正在為全面入侵烏克蘭做準備,它警告西方已觸碰了不將武器和人員運進烏國的紅線(但我注意到這些都是防禦性武器),俄國不能再容忍。同時人們也發現俄國軍列正在運送大批武器裝備和彈藥到西部前線,俄軍前線的坦克已完成校射工作進入備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