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後:柯林頓為何開始領先?
洪丕柱

原來在民調中膠著的,甚至有時特倫普領先的,使奧巴馬總統擔憂特倫普會勝出的美國總統競選,從八月初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後,柯林頓人氣大增,民調開始反超特倫普。
我常覺得奇怪,希拉莉⦁柯林頓,明明是應當被稱作柯林頓夫人更為恰當的,如以前的英國首相柴切爾夫人,雖被稱做鐵娘子,仍然帶著夫人的頭銜,柴切爾先生不過是區區一名商人;現在希拉莉居然被傳媒直呼為柯林頓,連“夫人”的頭銜都丟了,是否因為她是女權運動的創導人,特強的女強人?以至於美國人說,要是希拉莉成功當選為美國總統,白宮裡就會有兩位柯林頓總統了!不光是姓名,甚至是政策,因為據說柯林頓先生當總統時的一些政策,夫人希拉莉曾出過不少主意。不管怎樣,我只好隨傳媒的叫法,稱這位女士為先生了,即也叫她柯林頓,不再加夫人頭銜,倒也省事。
我冷眼旁觀,覺得使柯林頓開始領先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民主黨的大會開得成功,顯示了團結,請來了柯林頓的競選對手桑德斯坐在主席臺,讓他發言並出面號召他的支持者轉向支持柯林頓,雖然桑德斯的很多支持者不願意,甚至有數千名支持者在會場外抗議、哭泣,因為維基解密所公佈的兩萬封郵件揭露了民主黨高層在初選階段就偏袒柯林頓,這是不公平的,這使多名高層人士先後辭職(顯示出民主的力量)。當然柯林頓付出的代價是將他原先反對的桑德斯的某些較左的政策吸收進了她的競選綱領。大會還請來了總統奧巴馬、前總統柯林頓,甚至股神巴菲特來造勢、講話和攻擊特倫普。大會的另一個殺手鐗是請了一名兒子參加美軍並在伊拉克犧牲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來攻擊特倫普的限制穆斯林的政策。
現在民主黨的高層達到了高度團結,共和黨卻不能,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特倫普有些說話太離譜了,令他們這些高度注意“政治上正確性”的人聽了牙齒打抖!這樣特倫普就無法得到黨內重量級人物的背書(endorsement),好多大佬不願參加全國代表大會,以免見一旦被反對將自己牽連進去。但特倫普也不想屈服,仍然我行我素。這就是民主體制,没有某核心,也不需要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為根本沒有中央。黨內由大佬組成了有發言分量的鬆散的集團。所謂鬆散,是因為也許連他們的發言、觀點或支持對象也會不同;這些所謂的大佬包括當選為各州州長和國會兩院議長等職位的黨內高層次的成員。但特倫普的我行我素,有些會使他失分或付出慘重的代價,比如對那位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的攻擊的毫不賣賬的反駁。
另一個因素要怪特倫普自己,這正是沒有政治經驗和訓練所造成。政治家或政客講話大都比較圓滑,會避免被人抓住辮子,比如不會一概而論地說穆斯林如何如何,而會說“某些”穆斯林“可能”會如何,這就不會得罪大多數,因為每個族群中都有“某些”“可能”會如何的成員。民主黨知道特倫普的這個弱點,即可能他因為生意的成功而變得太主觀、太自信、太依靠直覺(很多投資者是依靠某種直覺成功的)、說話太直,就故意設法讓他陷入某些“泥沼”,讓他無法自拔。這一招證明有效。比如找了這位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出來攻擊特倫普,讓他一錯再錯,在自衛中說了更多錯話。為此特倫普幾乎遭到了傳媒的圍剿。
特倫普似乎不明白,總統大選同黨內爭奪被提名權不同:一個對象是全民,另一個對象是黨內。特倫普在黨內的爭奪戰中贏得勢如破竹,早在五月份就獲得了所需的票數,不像柯林頓贏得很辛苦,桑德斯拒絕認輸,直到最後。但黨內能勝利不等於國內也能勝利。所以他浪費了兩個月,不去好好地研究政策、籌集經費、改進溝通技巧、如何解釋並能令更多人信服他的政策對美國是有好處的。比如他想讓北約更多地自己負責,美國不要捲入太多,因為美國為此經濟負擔過重,美國的債務已經太重了;美國應注重管好自己的事、搞好自己的經濟、照顧好自己的安全等等。普京馬上表示歡迎並表揚他。這會被解釋成他想拋棄北約同俄國結盟,使美國人無法接受,所以系統說明這樣做對美國有什麼好處,改變美國人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想繼續僅靠自身的吸引力取勝是不行的。是否他因黨內的勝利變得過於輕敵了呢,總是講他會大勝(landslide victory),卻不講如何個勝法?
美國總統選舉不是強制性的,即不參加投票也可以,所以觀望者特別多,競選要盡量多地影響和爭奪這批人,讓他們參加投票並投自己的票,所以說話要分外有技巧,免得引起他們的反感。這方面他就大大不如柯林頓了,因為她當過第一夫人、參加並贏得過參議員競選、當過國務卿,是個有經驗的政客和外交家。不過也許她過於老練並善於言辭和表達能力,說話的真誠度不免會打折扣,即大家所講的你不能從政客/外交家的臉部表情判斷他/她心裡在想什麼,所以她的問題是選民普遍不信任她,這連她自己都承認。我看柯林頓更多是為了想實現個人野心(總統夢)創造一個歷史第一(女總統)而參選,特倫普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點,用實例擴大選民對她的不信任,而不是光空洞而無力地罵她“crooked”。
最後一個因素是由於得到全黨支持,柯林頓的競選經費募集非常成功,經費充足,募集到的錢是特倫普的十幾倍。從我看到的資料說特倫普目前只有幾百萬競選經費,而柯林頓一天就可以募款到這麼多,她現在有四千多萬經費,使她能化二千三百萬在電視上做大量廣告,而特倫普連一次電視廣告都沒有做,因為沒錢。在爭奪黨內提名時,特倫普基本上是花自己的錢的,現在大概錢已經用得七七八八。別看他是億萬富翁,很多靠投資致富的富翁的錢大都以資產形式出現,現金不會很多。現在他急需用錢了,可能卻沒有一個強大的募款團隊幫他迅速籌款,這樣再玩下去,他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
雖然現在預言鹿死誰手還為時過早,但如果特倫普不能在上面三個方面扭轉局勢,並強有力地宣傳他的政策對美國和美國人民有什麼好處,不借助於膚淺的攻擊,他當選的希望會大大減少。
對這次美國大選中有些華文傳媒譏笑的兩黨互黑的“鬧劇”和“亂象”,我發伊妹兒請教一位高資質的在美住了二十五年的大陸背景的朋友。她的回答很簡單,說“請你放心,一個國家的制度好,誰當總統問題不大的。就像一個人腦子好、規矩多、受控嚴(即法制強),就是形象或習性有點不盡人意,不會影響他的向上和邁進一樣。”如此看來,候選人之間不給面子相互揭短完全是必要的,是對國家的負責,正反映著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的優越性,讓選民們可以從被揭出的問題判斷應投誰得票,這就不會造成爬上高位的道貌岸然的領導人忽然被揭發出有大量腐敗或腐化問題。美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總統,即使尼克松的水門事件也不屬於個人腐敗問題,而且他馬上不得不辭職。不光是不怕亂,美國文化還有“不同意仍然是朋友(disagree as friends)”的優秀傳統,互黑不一定損害友誼成為仇敵;它還允許自己公民寫書罵自己的國家和制度,不怕他成為“敵對勢力”,讓一切問題或不同觀點都能被毫不留情地抖出來,因為它相信表面上的亂要好過表面上看不出的根子裡的霉爛。
後記:本文剛寫完,上網看美國新聞,發現特倫普好像意識到了自己的軟肋,已立馬採取了一些措施,使他大幅减縮了柯林頓的領先度,包括對共和黨國會議長瑞恩(Paul Ryan)、參議員馬凱恩(John MaCain)和阿樂戴(Kelly Ayotte)等共和黨內大佬參加眾參議員改選的背書以搞好黨內團結,成立了一個經濟專家顧問組幫助制定經濟政策,包括稅收、放開競爭、能源和國際貿易,以提升美國經濟,下週他將公佈這些政策的概要(framework),等等;證明本文的看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