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店名文化
洪丕柱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一旦開了一家店、一個商行,成立了一家公司,都要給它取個名字,就像生了個兒子或女兒一樣。
西方人,比如英國人或從英倫三島移民澳洲的澳洲人,給兒女取名字,不如我們那樣麻煩。他們大多從聖經上取用一個已有的名字,比如大衛、彼得、保羅、約翰、馬修、馬可、路加、斯蒂芬、瑪麗、麗伯加等等,這些名字大多是教父母給起的,所以也叫教名。我的孫子的教名也是牧師起的,叫約書亞(Joshua),是舊約時代的一個偉大的先知。澳洲實現多元文化之後,一些俄羅斯、波蘭、義大利名字也變成比較時髦的名字了,進入了澳洲西人可選擇的名冊。
中國人給兒女取名就不一樣了,把這名字看得如同兒女個人的前途、父母的期望,甚至國家的興亡一樣要緊,所以往往要大搞群衆運動,除了發動家庭成員,特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長輩,還要徵求諸親好友同事老師等的意見;從前還要請算命的陰陽先生來捏算八字、請人看孩子的生辰裏五行缺了什麽,比如金木水火土,就在名字裏加個什麽有關的字,對孩子未來的運勢早作打算;讀過點書的也許會去翻閲《康熙詞典》,找些高雅冷僻的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看到或用到的怪字,大有不把學校的老師和教授難倒誓不罷休的決心。還有,從1949年以來,很多名字還帶有政治因素,例如張抗美、李援朝、黃躍進、陳紅旗、吳文革、趙衛東(保衛毛澤東)、錢衛彪(保衛林彪)等等。這方面的各種做法,可以寫出幾篇博士論文,無法在一篇隨筆或短文中全面涵蓋。
不過有一點,中國人想發達、發財、交好運或成爲貴人之類的念頭,經常會在取名中反映出來,所以中國人的名字中這樣的字可説是常用字,比如金、銀、財、寶、翠、玉、珍、珠、龍、鳳、富、貴、吉、祥等等。還有下列的被認爲是幸運的字也普遍地用在中國人名字裏,包括榮、華、興、隆、繁、茂、發、達、昌、盛、順、利、安、康、鴻、泰、福、祿、壽、豐、運、宏、鑫、振、旺、嘉、喜、樂等等,以及希望長期永久的字,如恒、久、永、常、長、遠、承、傳之類的字。
上述字眼同樣出現在開的店或生意的名稱中,隨手可舉得例子包括:繁興、茂昌、鴻運、老大昌、興盛、興隆、興達、大興、榮興、金茂、豪豐、鑫發、大發、來發、榮發、恆發、嘉寶、嘉盛、萬嘉、萬隆、兆豐、瑞寳、萬壽、正泰、鑫泰、金磚、錢櫃、金龍、金皇宮、金滿車、金滿樓、金橋、金壘、黃金、元寶、恆利、永利、永安、永隆、永昌、永盛、來福、福耀、富瑤、佳利、銀樓、高旺、富豪等等,不勝枚舉,它們都强烈地、不可抑制地表達了店主、老闆、公司老總開店、做生意的發財致富的願望,比如恆發,不但現在要發,而且一直要發下去;又如永安,不但現在要平安,還要永遠平安下去。
不但如此,中國人或在海外生活的華人,還將這種做法帶到他們生活中所接觸或所參與的外文名字,包括店名、生意或公司名,甚至地名、品牌名中去,將他們音譯或音義(有的是按照粵語的發音來譯的)混譯成如下的名字:金樂透(Gold Lotto)、萬事達(Mazda)、 華麗區(Valley,布里斯本中國城所在的那個區的名字)、福家(Hooker,一家房地產公司)、  高旺(Gowan,一條路名)、恆利(Henry,一家鐘錶店)、新福地(Symphony,一家西餐廳)、萬金泰(McIntyre,一間律師事務所)、富豪(Volvo)、喜來登(Sheraton酒店)之類的名字。我的英文名字叫FRED,一位香港朋友看到了,立馬給我起了這個英文名字的中文譯名,叫做“福來”,表示福氣滾滾而來,加上我的姓,叫我洪福來!
與此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在澳洲各城市,卻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店名:“削價(Cut Price)美食店”、“花少錢(Spend less)食品店”、“節儉(Economical)時裝店”、“不花錢(Payless)鞋子店”、“價格綫(Priceline)美容品店”、  “折扣(Discount)食府”、“優質低價(Best and Less)服裝店”、“吝嗇鬼(Miser)雜貨店”、“超廉(Super Cheap)汽車零件店”、“精打細算(Thrifty)小商品店“、“低廉(Low)服裝店”、“瘋狂(Crazy)小商品店”、“瘋子(Mad)日用品店”、“狂人世界(Crazy World)”、“買得便宜(Bi Lo)超級市場”、“目標(Target)百貨商店”、“省錢有方(Save Way)超級市場”、“削減價格(Price Slash)超級市場”、“通膨剋星(Inflation Fighter)超市”、“預算(Budget)眼鏡店”、“降價(Cut Price)賣酒店”、“修得美(Beau Repair)車行”、“渴死的駱駝(Thirsty Camel)賣酒店”,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有的店名明顯是動足腦筋想出來的,比如“Bi Lo超級市場”,是Buy Low(低價購買)的諧音,是從顧客的角度出發來起的名字,因爲店名用的是Buy(買),而不是Sell(賣,從店主的角度出發),讓顧客感到親切。還有一家理髮店,叫Super Cut,cut一詞在這裏是雙關,既有剪髮的意思,又有減價的意思,而super(超級),既表示剪髮的服務質量超級,又表示減價也是超級,所以是超值服務。有一家電器行,用EZY爲名,這是一個生造的英文詞,實際上是easy(方便)的諧音。還有一間修車行,用了$ave作爲店名,$是錢幣的符號,又同save(省錢)合倂成了一個字,煞費心機。
不要認爲這些都是抵擋的小店,其中有些還是有相當規模和影響的全國性的連鎖店呢。這些店名的共同特點是抓住顧客希望獲得價廉物美質量優秀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心理,從迎合他們的這個願望出發。
看到這裏,讀者一定已經耐不住要責問筆者:屁話!澳洲老闆開店難道不想發財致富?
澳洲老闆開店當然也想發財致富啦,這還用說?華人了老闆和西方老闆開店的目的一樣,都想賺錢,想發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可是思考同一問題的角度和和邏輯卻截然不同,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雖是同類,走的卻是殊途:從顧客出發,還是從自己出發。
中國文化中的表達方式素以含蓄隱晦和曲折而聞名,個人的願望絕不外露,凡事講究仁義廉恥、愛國憂民的美德。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條規則一到開店時就突然失靈,“我做老闆就要發財致富”,這種願望在店名上表示得一目瞭然、暴露無遺、全無掩飾。
不但是店名,而且我看到他們在開張時還要大放鞭炮(由於放鞭炮是空氣、垃圾、噪音的全方位的汙染,現在澳洲的市政府已明確禁止)、發利是(有人説是“利市”)、請財神菩薩、還請風水先生來,找出財庫位,將財神爺供在那裏(香港商店、公司門口常擺上一顆種在大盆裏的金橘樹,表示金錢和吉利),經常燒香(臺灣好些商店每月的初一、十五在店門口燒香並擺上供品),有些在店堂裏還供著觀音、彌勒佛或關公像(保護神),老闆的汽車牌號或電話、手機號碼都要有盡量多的8字。他們把發財的宣言書毫不含糊地通過店名向社會、向顧客宣示。反映在店名中的老闆和顧客的關係,老闆是中心,發財靠菩薩保佑,好像並不是靠顧客的惠顧似的。
雖然爲了競爭,這些店家有時也會打出“大廉價”、“大出血”、“不顧血本”、“跳樓價”、“自殺”、“瘋狂”的臨時性的廣告,至於店名,老闆絕不會采用這些字眼:太不吉利啦!
這種開店、做生意以老闆為中心的思想,有點像中國文化中的教室裏的師生關係,老師是中心;也有點像政府和百姓,政府是中心,傳統上縣太爺是百姓的父母。而在西方,做生意,顧客是中心;學校裏,學生是中心;醫院裏,病人是中心;官員和人民,納稅人是父母。
西方文化以外露、直爽、我行我素出名,個人主義橫行社會,天經地義。但是到了開店,做老闆的卻處處要表明我是在爲人民服務,在為顧客諸君著想,在為大夥精打細算地省錢,並且在店名上開宗明義地宣示這一宗旨,顧客才是上帝、菩薩、財神爺。
中國人歷史上要麽不關心政治,要麽怕説錯什麽話禍從口出,得罪或衝撞了皇帝可能會被滿門抄斬;但歷來在做生意發財方面,皇帝不管,因爲可以多收稅銀,所以中國人歷來將發財放在第一位(讀書人可能將作官放在第一位),除了中國大陸的文革,資產階級的家都給抄了,但文革後不久又重新提出了“朝錢看”,“恭喜發財”等,代替了“爲人民服務”。
不過新一代的華人商人、老闆,受了西方或現代潮流的影響,已經不大會用這些“俗氣”的、銅臭氣太重的店名。近二三十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樣化的店名、公司名,有的以新世紀、全球、新世界、現代、澳亞、澳華、華澳、華聯、聯華、亞太、東亞、太平洋等爲名;有的以顧客和提供的商品、服務爲名(如移民服務、信息和電腦服務等);有的直接用本人的姓名作爲公司名(大多為專業人士的服務,如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等);有的店名中帶有誠、信、質、真等詞眼,使顧客感到有信用、可放心;有的用中國或亞洲的地名為店名(特別是各地、各國風味的餐館);有的用澳洲的地名為店名,如昆士蘭、布里斯本、新利班;中藥店常帶有堂名;有的直接採用英文名字,更多地對主流社區提供服務;紛繁多彩,不一而足。總之,金啊寳之類的店名已經大大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