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中關係持續惡化及其他
洪丕柱

5月15日我在推特上看到澳洲衛生部長亨特遭到多人,包括一些聯邦議員如伍德海德的攻擊,緣由是他花了一千萬澳元買來50萬個中國出品的covid-19測試盒(testing kits),因其質量低劣不能應用(unusable)或準確度較低(less accurate)。人們批評衛生部長無能,或責問他為何要向中國訂購假冒偽劣產品(dodgy products),也有指責他浪費納稅人的錢,有人追問誰是澳洲的供應商,要向其問責,還有人要他將產品退回中國並要求退款,說人們都知道中國無法生產優質產品(quality products)。類似的問題其實已在歐洲和其他國家如土耳其、菲律賓等出現過,他們都將產品退回中國並要求退款,為什麼衛生部長還要這麼做?僅此就可以看出,現在澳洲人對中國抱很不友好的態度。
關於澳中關係惡化,其實並非現在就開始的,在澳洲政府和中情局幾年前加強反滲透就開始了,最近更立法授予中情局官員追蹤外國間諜的權力,這裡不擬詳談。當然同美國一樣,澳洲有些“擁抱熊貓派”的白左是反對目前政府的做法的,其中有前工黨外交部長卜卡(Bob Carr,妻子是華人),他同黃向墨的關係很好,他也在推特上幫中國說話;還有前工黨總理陸克文,他在被吉拉德攆下台後,吉拉德曾給了他一個外交部長之職。不過陸克文比較兩面派,他曾背地裡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面前大講中國壞話,並說必須在軍事上防備中共等,被傳媒披露。雖然陸克文本人是澳洲政績最差的總理之一,當選兩年多就被副手吉拉德應內閣大多數部長要求拉下馬,哭著鼻子辭職,卻一直在放肆攻擊聯盟黨政府和莫里森總理,比如8日他攻擊莫里森說他不適合當總理(unfit to be PM);在山火期間他攻擊莫總理反應遲緩,目前他又在《衛報》發文攻擊莫總理處理疫情“太晚、不徹底 … 同特倫普一樣是個可憐的失敗者(an abject failure)”(要說明的是陸克文再次大錯特錯,民調顯示93%澳洲人對莫里森政府的抗疫舉措表示滿意),並說他追隨特倫普和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忘了自己也追隨過奧巴馬)要對世衛進行調查是虛偽之舉(hypocrite over WHO inspection);他並攻擊梅鐸的傳媒集團,說他企圖幫特倫普連任(get Trump re-elected)。可笑的是同日的《衛報》也發表了阿斯頓(Joe Aston)的署名文章揭露說謊能手陸克文:他在當總理的2009年說已有20萬戶接裝了他的價值430億的NBN,但2013年艾博德上台時做了一個調查,實際上只有47282戶接裝了NBN。
最近在雙方關係火上澆油的是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他用經濟威脅攻擊澳洲眾多前後排議員議員,包括總理、財政部長、內政部長、外交部長等提出的在對新冠疫情的掩蓋、隱瞞和源頭等問題上對中國進行獨立的國際調查的要求。成大使並非嘴上說說而已,中方的行動已經開始!
5月9日,中國突然宣佈要對澳洲大麥征收73.6%的傾銷稅加上6.9%的反補貼稅,共計高達80%以上,還給澳洲10天的“思考期”!5月12日又突然宣佈吊銷澳洲4家屠宰場(三家在昆州,一家在新州)向中國出口紅肉的牌照,它們向中國出口價值35億美元的牛肉,佔澳洲出口中國的牛肉的35%。澳洲2018年向中國出口了價值15億美元的大麥,2019年大麥出口減為6億。從2019年澳洲向中國的出口為2722.7億美元,澳洲從中國進口為2138.2億美元,澳洲有584.5億美元的順差的角度來看,澳中貿易對澳洲應該說是很不錯的,中國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國,出口值佔到澳洲出口總值的1/3,等於第二和第三大國日本和美國的總和。中國的威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所謂“思考期”,即是讓澳洲政府考慮考慮你是要賺錢呢,還是要調查病毒的源頭的真相。《悉尼先驅晨報》說,這明顯是赤裸裸的以經濟制裁對澳洲進行威脅。
其實澳洲牛肉質量世界第一,且非常安全,因飼料優質,絕對不用激素、抗生素等,最主要的是澳洲是世界上唯一從來沒有發生過瘋牛病、口蹄疫等牲畜疾病的國家。澳洲的大麥也非常優質,是做啤酒的最佳原料。中國政府不考慮百姓對優質、安全的食品的要求,以政治原因懲罰澳洲的出口,這反而激起了澳洲人的憤怒。這一兩天我在推特上看到好多人的留言,特別是澳洲貿易部長伯明翰打電話給中國貿易部長約談而中方連電話都不回的傲慢態度17日在《悉尼先驅晨報》上被披露(最近看到伯明翰要求世貿作出裁定),說這是北京給澳洲施加的重大經濟和外交壓力(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pressure)後,有的說澳洲不會屈服,有的說中國無法欺負我們要我們屈服(bully Australia into submission),更有的說中國的策略是每次挑出一個國家進行打擊以此威嚇其他國家(to frighten other countries),還有的說這件事警告了澳洲商界,投資中國的風險太大。
17日《悉尼先驅晨報》發表了時政編輯哈恰(Peter Hartcher)的署名文章《中國欺凌不會使我們屈服,澳洲人給總理撐腰》說我們要考慮的是子孫後代和以後的政府會從我們手中接過怎樣的國家,澳洲的政策是絕不能做交易的 … 外長佩恩呼籲對病毒起源作獨立調查時,我們基本上是在孤立作戰,現在我們已得到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支持 (筆者註:已有62國支持澳洲的呼籲,包括俄國)… 沒有跡象表示政府內部會動搖,這是深思熟慮的策略,也是一場漫長的戰鬥,哪怕中國決定教訓我們,我們仍會鬥爭到底。總理和外長在同一些後排議員的討論中,他們的態度非常堅定,說我們不過激、不發飆,但我們立場明確,堅守澳洲價值觀、堅守原則 … 大家心裡很清楚,這不是貿易問題,是中共企圖讓澳洲屈服。”同陸克文不同的是,他曾經的同僚,現工黨領袖阿巴尼茲在14日接受澳廣採訪時表示支持政府的立場,並說“調查病毒起源並非僅是學術活動,而是為了確保這種事不再發生。” 《悉尼先驅晨報》另有文章支持特倫普,說“否認特倫普的武漢實驗室洩露的說法不是明智的(It would be unwise to dismiss Trump’s Wuhan lab leak theory)因為它並非沒有理由 … 對中國的隱瞞應保持開放的頭腦(keep open mind)”,因為據說在中國和亞洲有成百上千個濕貨市場,為何其他濕貨市場沒有病毒洩漏?
對於中國對澳洲大麥出口征收高額關稅並暫停從四家屠宰場進口紅肉的威脅,莫總理說:“我們會利用這些貿易關係,但絕不會放棄我們的價值觀。”當被問及澳洲呼籲獨立的調查是否是追隨美國時(中國指責澳洲是美國的急先鋒),他說“我們一直是獨立的,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我們將永遠如此。”他的不屈精神得到很多澳洲人包括澳州華人的支持,一名馮姓華人說,“這才是真正捍衛人民利益該有的領導者的資格,純潔的價值觀比任何利益都至高無上。”
對於中國大使的威脅性的言論,澳洲外長佩恩已明確表示要召見他作出解釋。這是近月來不斷被所駐國家的政府召見的眾多中國駐外大使之一。其實澳洲是個民主國家,民主國家的領導人並不能隨心所欲地提出比如像獨立調查這樣的呼籲的,他們必須代表民意。目前的民調顯示,僅32%的澳洲人信任中國政府,68%認為中國處理疫情不當,九成認為中國隱瞞和掩蓋了疫情的真實情況。總理和政府部長們如何能漠然無視選民的意願呢?我覺得中國政府官員們也許沒有民選政府的體會,認為以經濟手段打擊澳洲政府就行了,殊不知這樣會激起澳洲人對中國更大的不滿。
這是因為新冠病毒對澳洲經濟的打擊是無法估量的,儘管聯盟黨政府採取了非常迅速、有效、嚴格的措施,包括州際隔離,並從2月1日起就停止了非澳洲公民的國際遊客進入澳洲,以及其他種種努力,使病毒對澳洲人的傷害減少到最低程度(至今檢測人數超百萬,確診近七千,死亡98人,各州陸續開始解封),使澳洲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但澳洲經濟從1991年以來的連續28年的正增長被打斷,聯盟黨政府今年將預算扭虧為盈的計劃被摧毀,非但不會有盈餘,而且因為給居民的失業補貼反而會使債務大增。作為旅遊業大國的澳洲,損失了99%的國際遊客,若干航空公司破產或被接管,澳洲的失業率從去年年底歷史最佳的5.1%跳到4月的6.2%,增加近60萬(聯盟黨政府花了整整六年努力才使失業人口減少150萬)而這還是靠了政府給僱主的保留職位(job-keeping)津貼,即政府代僱主發工資給職工使他們不至失業而做到的,到9月份津貼停發後,失業還會上升,估計可達9%!這些損失難道會比中國增加對澳洲大麥的關稅和停止幾家屠宰場對中國出口的牌照的損失更大嗎?遭受如此重大打擊的澳洲難道無權對病毒源頭進行國際獨立調查和追責嗎?
其實中國的經濟形勢也很不妙,一季度GDP下跌9.8%,政府很缺錢,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在下滑,它的外匯儲備很緊,第一季度國際收支虧損297億美元。按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4月份中國居民存款減少了近8000億元,而債務卻增加了近7000億元(疫情期間很多家庭沒有收入,只能花掉自己的存款或借債),這一進一出就是1.5萬億元,意味著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嚴重下降,政府盼望解封後會出現的報復性消費並未出現,出口、內需、投資這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顯得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中國的失業潮已到了政府要將保就業放在首要任務的地位,因為據悉失業已達七千多萬,實際失業率可能高達20%,大量大學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這還不包括數千萬無工可打的農民工。我看到一個視頻顯示某單位招少量員工,而等待機會的應征者的隊伍卻排得非常之長;有些單位只能讓職工放假休息,比如東莞有些廠家八成員工放假在家;還有某些單位雖已復工 卻因海外訂單銳減而不能復產。好多企業資金斷裂,P2P投資平台暴雷不斷,很多外企和國外產業鏈逃離(美、日等國甚至政府出資幫企業搬離中國),包括富士康;房企也不妙,今年以來很多龍頭房企全部亮起紅燈。所以有人說中國其實沒有外匯可用於進口澳洲產品了。也有分析家指出中國面臨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壓力,要優先花錢進口美國的農產品玉米、大豆、小麥、棉花、豬肉等,也包括大麥和牛肉。中國的糾結是到底要搶救中美貿易協議,害怕從美國的進口無法達到協議規定而美國會將貿易協議作廢重新談判,還是以對美國提出“不可抗力(新冠疫情)”的因素拖延或減少對美國產品的進口。為了滿足美國而犧牲他國如澳洲,可能就是其中一個原因。中國對美國的遷就還可以從中國從本月19日開始主動取消原來要對美國79項產品加征的關稅,包括稀土金屬等,連已加征的關稅也會予以退還。
但是坊間又傳出特倫普在接受fox傳媒的女記者的採訪中忽然放出迄今對中國最強硬之言,表達了他對中共的強烈不滿。他說他已經不在乎中方對貿易協議的履行了,因為美國因遭受新冠肺炎打擊所造成的損失是一百個貿易協議也無法相比的。真的,特倫普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對美國所創造的半個世紀以來最靚麗的、能保證他連任成功的經濟成就和最低的失業率,不到兩個月就被新冠病毒全部抹去,使他能否成功連任都無法預言。所以他說“我們可能切斷同中國所有的關係(We could cut off the whol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並說他不想同他(中國主席)說話。美國的確已對中國採取了很多行動,包括禁止將政府人員的退休基金投資中國股市、要求在美股市上市的中國公司遵守美國嚴格的審計制度(中國在美上市的公司很多是空殼的,或虛報收支賬目如瑞信咖啡等)、商務部對美國高科出口中國必須通過更嚴格的審查(包括切斷華為的芯片供應)等。
別以為特倫普個人突然對中國發飆,其實目前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非常負面,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人對中國抱不友善的態度。幾個月前特倫普還在記者會上讚揚中國對疫情的控制,說同中國主席作了很好的談話等,這些言論都被民主黨放在它的網上天天遭人攻擊,恐怕會成為他競選的絆腳石,而被中國認為會對中國更友好的拜登,居然還在譴責特倫普對中國的態度太軟弱!
我非常痛苦地思考這是怎麼造成的。中國有很多對外戰狼式人物,不光是司馬南、胡錫進之類或外交部某些發言人,現在更有戰狼式主播和戰狼式大使。他們中有些是兩面人。比如胡總,最近有人強烈要求他曬兒子的國籍。原來他兒子是加拿大籍。而司馬南也早就說過“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反美鷹派張召忠少將被發現退休後在美生活。央視主播也有在美擁有巨額存款、豪宅甚至赴美產子的。如果真的美中脫鉤而美國凍結中國官員的資產,不知他們會怎樣。除了美國,中共高官在澳擁有巨額資產的也不少。也許高官們能做兩面做人,但這些高調反美或反澳的言論,使美籍、澳籍華人處於糾結的困境,比如駐澳大使對澳洲的威脅使澳洲人憤怒,他是否考慮過這些話會煽動澳洲少數人對華人的歧視?
中國有些有識之士如龍永圖等警告說不要低估脫鉤的風險,目前國際上發生的並非“去全球化”而是“去中國化”,因為很多國家對中國的厭惡感達到了高潮!戰狼們是否意識到他們是招致厭惡的原因?
最後提一下最近意外看到的一條消息:鍾南山院士在世界著名的《胸腔疾病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上發表了題為Modified SEIR and AI prediction of the epidemics trend of COVID-19 in China unde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的論文,文中提出了將新冠疫情數量化的模型,按此模型可得出下列結論:如管控措施推遲5天實施,疫情規模預估將擴大至3倍,反之如提前5天實施,疫情規模將減小至1/3;如果在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時就對新冠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並實施管控措施,疫情規模預估將減少至三十分之一(1/30);如果在1月3日中方向美方通報疫情時就在中國實施管控措施,疫情規模預估將減少至八十分之一(1/80);如果在12月30日李文亮醫生吹哨時就實施管控措施,疫情規模預估將減小至240分之一(1/240)。追責的最大難題是將損失數量化,鍾院士提出了數量化的模型,為此他的母校愛丁堡大學將首個2020年傑出校友獎(Being Edinburgh Award,鍾院士曾於1979至1981年在愛丁堡大學附屬皇家醫院學習)頒發給鍾教授,他的得票率達90%(投票於2月24日至3月4日在線上進行)。鍾院士的貢獻正是為追責和賠償提供了數學模型,使損失可以量化,對英國來說鍾院士功不可沒,完全有資格獲獎,說明英國跨黨派智庫向中共索賠3510億英鎊是有憑有據的。鍾院士的另一個貢獻是最早為新冠病毒起名為“中國COVID-19”,即“中國新冠病毒-19”,他是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專家組組長,既然他最早提出使用“中國病毒”,那麼對“中國病毒”的污名化的指責純屬無事生非,而這樣的命名也是沿用以最早發現某疾病的地點為疾病命名的傳統方法,中國最早曾用“武漢肺炎”稱呼新冠病毒肺炎應是正確的方法,毋需迴避 。
以上消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