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我笑不出來的笑話
洪丕柱
近日看到這樣一則笑話:
披薩餅店的售貨員:先生,您想把您的皮薩餅切成八塊還是十二塊?
顧客:切成八塊吧,切成十二塊太多,我怕吃不了。
覺得這個笑話好笑的讀者會想:這個笨蛋,一個皮薩切成八塊和十二塊還不是一樣多?怎麽切成十二塊就會吃不了?
可是我看到這個笑話時卻一點也笑不出來,因爲它對我來說,不是生活裏不會發生的笑話(否則那個顧客也實在太笨了),而是在半個世紀前,實實在在地在毛澤東時代,在他領導下的中國,在我們這代人身上發生過的事,雖然當時實際生活裏的人,並不是像這個笑話裏的顧客那麽笨,但是他們都必須有意無意地群體性地一本正經地顯示出他們確實是這樣的笨蛋。
五十年前,從1960年到1962 年,在毛澤東狂熱的三面紅旗經過1958年和1959年的實踐失敗後,中國陷入了“三年連續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大饑荒之中。今天人們知道,當時全國餓死至少四千萬人,可是那時大家明明知道中國餓死了許多人,卻沒有人敢講真話,說有多少萬人餓死了,因爲敢講真話的彭老總已經被毛澤東作爲反黨集團打下去了。現在中國政治開明多了,有人開始談論這段歷史了。
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當時的上海,要算是中國各大城市中供應最好的城市了,每個月每人能配給五市兩(250克)食油(當時的油的顔色是近乎黑色的)、一斤半豬肉(當時的豬都像瘦身模特)和30市斤定糧(大學生標準),包括麵粉。
儘管這樣,我還是每天覺得餓得發慌。當時上海人有一種流行病,叫“浮腫病”,原因是缺乏蛋白質,因爲人們經常喝清水醬油湯下飯的緣故。
當時黨委書記的最重要的任務是親自下廚房去抓“出飯率”。“出飯率”這個名詞,恐怕70後、80後、90後的人連聼也沒有聽到過。
什麽是出飯率呢?就是一斤米經過蒸或煮能夠產生幾斤飯。吃不飽在中國話裏是“飯沒吃飽”,於是大家怪廚房裏不能供應足夠的飯,因此黨委書記必需同廚房的大師傅們一起研究同樣數量的米,怎樣的煮法(是否先用水浸泡、然後放多少水、什麽時候加水等等)能夠煮出更多的飯,可以讓大家吃飽。連報上也有介紹經驗的文章。當時出飯率最高的師傅,居然能夠評上勞動模範!
我剛剛在物理課上學到物質不滅定律、能量守恆定律等宇宙基本定律。一斤米能夠產生的能量就這麽些(不同米種中可能有些不同),其中的營養就這麽些,同能煮出多少斤飯無關,這一點,所有智商平常的人都懂得,就像一個批薩餅,切成八塊或十二塊還不一樣?可是所有的人,從黨委書記到教授,都裝模作樣、一本正經地花大量時間研究出飯率的問題。可惜當時中國還沒有科技獎,否則發明出飯率最高的方法的人,肯定能拿科技獎。
當然這種飯有時並不好吃,水分太多,當時吃得肚子很漲,吃過不久上幾次廁所就餓了,不過那就怪不得大師傅了,誰叫您的消化能力這麽強!
同出飯率相似的是研究一斤麵粉能蒸出多少大而胖的饅頭,這又跟發酵的辦法有關了。不擅長做饅頭的上海人就做“麵疙瘩”,連菜皮一起煮一大鍋,再淋幾滴熱油,同樣的麵粉,可以讓人吃得更飽。
由於食油的供應也是有限的,於是炒菜也在研究怎樣炒,能使這個菜看起來、吃起來感到油水挺多的,比如熬好熟油,菜炒好後澆上去,或者如何將油跟水混合起來用,等等。
中國廚藝還有一個刀功,可稱世界第一。好的廚師能夠將同樣一塊肉切成更多非常細的肉絲。切得越細,炒在菜裏肉絲的數量看上去就越多,家母就有這個本事,所以我們總覺得她炒的菜裏肉絲不少。上海人當時有一隻菜叫爛糊肉絲,將菜切細了,炒的時候又用很多澱粉著泥,再將煸好的肉絲放進去炒和,盛出來半漿糊狀的熱烘烘的滿滿一大碗,能讓肚子感到很飽足。
總之這些都是皮薩餅笑話的變種。中國人是世界上平均智商最高的民族之一。可是他們的智商當時卻用來企圖打破宇宙基本定律,要發現物質和能量可以無中生有,而不敢挑戰社會現實,因爲剛剛在幾年前毛澤東把全國智商較高的幾十萬人打成右派,他們被貶職、被判刑、被充軍、被勞改,智商高成了禍根、成了罪孽、成了犯罪,於是智商低的大大吃香,智商高的恨不得趕緊變成傻瓜,大智裝愚!
這就是我爲什麽感到那個皮薩餅的笑話一點也不好笑,相反,我看了那個笑話都想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