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藍斐指揮《彌賽亞》
洪丕柱

        9月 14日晚,本市華人衛理公會福恩堂藉Sunnybank社區會堂的佈道站舉辦了題為《頌讚萬恩之主》的主日崇拜,其中“重頭戲”或主題唱詩是藍斐指揮的該教會詩班演唱的《彌賽亞》。   
    清唱劇《彌賽亞》是亨德爾(Handel,1685年生於德國哈勒,1717年定居英國,1726年入英籍,1759年去世)一生創作的大量歌劇和清唱劇中最成功而流傳最廣的不朽力作之一。1741年9月,亨德爾被一種非同尋常的感召和熱情的衝動所帶引,連續不停地寫了21天,寫下了這部傳世的經典之作。他被聖靈感動得留着眼淚,一拿起筆來就無法停下,幾乎是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這部演出長達兩小時半的恢宏大型的聲樂作品。它由三部分组成,包括57首曲子,有序曲、合唱、重唱、獨唱/詠嘆調、間奏等,完整地叙述了道成肉身的救主耶穌在人世的一生,從聖嬰誕生、帶領門徒廣傳福音到為贖人類之罪、使人得救而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再到死後復活在門徒和人群中顯現,可算是一部音樂譜寫的福音書。這部作品1743年在倫敦音樂廳首演,英王喬治二世出席了首演,被感動得起立致敬。在27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不斷在世界各地,包括布里斯本演出,最大的演出規模達到由五百多人的樂團伴奏的萬人以上的合唱。
        藍斐所指揮的福恩堂詩班合唱的《彌賽亞》長達半個小時,包括了第二幕終曲著名合唱曲《哈利路亞》在內的六首合唱、獨唱、重唱曲。筆者孤陋寡聞,似乎在華人合唱團眾多的布里斯本,還没有哪一個能演出這樣的大型作品,雖然趙教授領導的初期的昆華愛樂合唱團曾試圖排練過《哈利路亞》,現在這個創舉卻為單個教會福恩堂完成了,筆者不由得要為此向福恩堂和藍斐表示敬意。
        雖然從聲樂技巧來說,福恩堂的演唱者們還不算相當高超,但他們顯示的對主的愛和傳福音的熱情,加上藍斐對作品成功的詮釋,使演出十分成功,深深打動了全體聽眾的心,因為畢竟他們只花了兩三個月的排練,就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是很不容易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同布里斯本華人合唱團普遍的老齡化相反,三十多名演唱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而且聲部相當平衡,顯示出音樂傳福音的使命後繼有人。
        藍斐的指揮,動作語彙豐富,從上臂、前臂、手腕、手掌、手指到面部表情,都富於音樂性,點子精確、交代清楚、樂句線條流暢、強度和感情到位,特別是他成功地表現了亨德爾所在的巴洛克時期(The Baroque Era)後期的音樂風格:清晰、簡潔、透明、世俗、易理解和富於感情對比。同現代大多數合唱團對人聲所要求的豎、圓、富於穿透性的面罩唱法和輝煌的頭腔共鳴所不同的是,巴洛克時期的清唱劇對人聲的要求並非如此,它更傾向於音色自然、明澈、清秀、純真、和聲平衡而豐富(比如較強調女高音唱的旋律和男低音唱的根音,内聲部更多是唱出和聲的變化而非旋律)。福恩堂詩班唱該清唱劇時的發聲,基本上達到了這些要求。
        鋼琴家藍斐是布里斯本華社音樂界有影響、有真才且愛主的人士,但作為基督徒,他又非常低調,絕不受某些别有用心者的庸俗吹捧的誘惑,甘願為本教會、為傳福音的大使命貢獻才華。他的品格之高尚是眾所公認的,無論在教會還是在廣大社區中。
        與亨德爾同時代的,同為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维瓦尔蒂(Vivaldi, 1678-1741)亦曾創作過大量宗教題材的歌劇、清唱劇和器樂作品,其中有歌頌讚美救主耶穌的大型聲樂作品《榮耀頌》(包括合唱、獨唱、重唱和器樂)等。幾年前布里斯本聖樂團曾試圖排練過這部作品。不過這樣大型的,有强大感召力的作品,没有一個稍具規模和水平的聖樂團或詩班和有號召力的指揮是很難成功地排練和演出的。
        布里斯本華人基督教會在神的感召帶領下,在眾多牧師、傳道和教徒們的努力下,近年來有相當可觀的增長,新的教會不斷出現,各教會不論大小都有詩班,雖然水平参差不齊;還有小燭光合唱團這樣以基督徒為主體的有十多年歷史的頗具水平的跨教會的合唱團,每年若干次同一些教會聯合舉辦傳福音性質的音樂會。如果大家能聯合起來共同以音樂伺奉主、傳福音,不是没有力量排演《彌賽亞》或《榮耀頌》這樣讚美歌頌主的大型聖樂作品的。
        記得若干年前,藍斐曾指揮過上百人的跨教會的華人基督教合唱團的讚美音樂會,當時並邀請了著名歌唱家,基督徒林明珍領唱,效果很好、影響頗大。從那時以來布里斯本華人基督教會和教徒都有了很大的增長,且教會中藏龍臥虎人才濟濟,若能打破各教會小而全的詩班間的藩籬,時而舉辦一些有影響的大型聯合音樂伺奉活動不但是有能力、有可能,也是有必要的,只是不知各教會的牧師、傳道和長老們是如何考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