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苦後甜
洪丕柱
我小時候常被老爸認爲沒什麽出息,原因是這樣的:那時的生活相當艱苦,毛澤東搞的三面紅旗全面失敗後,全國進入了大饑荒年代,餓死的人不計其數,所以我們經常是肚子空空的。我家還算比較好些,有時還能吃上點兒肉,特別是弟兄幾個人的生日,媽媽總要讓我們全家有頓大排麵或大肉麵吃。在吃大排或大肉麵時,我總是把蔬菜和麵條先吃掉,把肉省到最後才吃。老爸就在邊上說:怎麽這麽小家子氣,像小姑娘一樣,應該先吃大排嘛。我說這叫苦後甜,你們都沒肉吃了,只能看我一人吃,饞死你們!可是老爸認爲我沒大男子的氣概。
有一次老爸考我們。他說,有十個蘋果,有一個有點兒爛,每天吃一個,怎麽吃法?堅持先苦後甜的我不假思索就說:第一天先把爛的吃掉,哥哥說第一天先吃好的。飽受西方教育的老爸說哥哥對,說假定每天有一個蘋果會爛,按我的吃法,吃了一個爛的後,明天又有一個會爛,又吃了,第三天又爛一個,又吃爛的,十天下來我天天吃爛蘋果,一個好的也沒吃到,結果是先苦後苦。哥哥呢,至少能吃到五個好蘋果。他的意思是先甜後苦,至少是甜過了,先苦卻不一定保證以後會甜。
我的先苦後甜的思想其實來自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典型中國婦女:勤儉節約媽媽,所以老爸説我像小姑娘,可是媽媽總能把全家的經濟按排得很好,花錢也是前緊後鬆,所以她支持我,說讓你爸當家,不欠債才怪!當時我們住在上海愚園路的一棟西式大洋房裏,樓上陳家姆媽工資比我媽大,可到了月底常來找我媽“調頭寸”(滬語,錢一時周轉不了,先問人借一些供周轉,發了工資後再還,思想同現代的信用卡相似),上海人貶稱這種人叫“脫底棺材”,寅吃卯糧,他們信奉“先甜後苦”,有錢先享受,及時行樂,以後再説,口號是“吃光用光,死了勿喊冤枉。”不過,在中國,這種人不太多,而且那時還會被人議論為資產階級貪圖享受的思想。老爸卻認為古今中外大文豪、大詩人、大藝術家大都這樣,今朝有酒今朝醉,晚年雖窮愁潦倒,比如杜甫,連酒也買不起了,“潦倒新停濁酒杯”,寫出的作品卻會不朽。
現在年齡大了,想想老爸的話也有些道理。比如聼了投資顧問的勸導,要我趕緊投資,第一個房子要買小的,早還清按揭,就有了equity,就可以再貸款逐步買幾個投資房,就可以早早退休,到處去玩、坐商務艙、住五星酒店,先苦後甜嘛。不知道買投資房也可能會引起官司,或有不測風雲,讓你把省吃儉用儲下的錢都扔進水裏,非但不能早退休,甚至可能更晚退休,先苦了以後仍然苦。退休後如要申請pension,只有一個自住房的,哪怕很大,也可能得到pension;有投資房的,哪怕自住房很小,也可能拿不到pension,這就是說你得一輩子住小房,好像天天吃爛蘋果;不如先不投資,第一個房子先買大的,不管怎樣,至少這輩子住過了大房子,以後有餘錢投資也不晚,而且先甜不一定後苦。
分析起來,我們過日子共有四种模式:先苦後甜、先苦後苦、先甜後苦、先甜後甜。中國文化薰陶下的國人,大概大多信奉第一種,所以很多人一輩子省吃儉用,拼命省錢存錢,一心想退休了可以好好享福。有人還用“勞其筋骨、苦其心智”來勉勵自己,總想被上天降到大任,以後可以飛黃騰達。可是那麽多肯勞筋骨苦心智的人中間,又有幾個會被老天爺降到大任的呢?好容易退休了也存了些錢,然後兒子要結婚、要買房、要出國讀書,又心甘情願把這些錢給了會啃老的寶貝兒子;然後兒子生了孫子,又幫兒子帶孫子,本來想趁還走得動去旅遊的,卻又被孫子束縛了,等到孫子長大,自己已經爬不動了,想先苦後甜結果往往是先苦後苦,真真先苦後甜的只是少數,還沒提那些出意外的、害了不治之症什麽的,還有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老頭,攢了一輩子錢捨不得用的,還不是兩腳一伸就去了?
但是先甜的也不一定會後苦,有人就是一輩子一番風順,你有什麽辦法?出自西方文化的現代的信用卡和各種容易得到的貸款又為想先甜的人創造了預支未來即靠賒賬借債過好日子的條件。當然借錢做本錢來做生意是無可厚非的,但很多的貸款是引誘提前消費的。銀行業也以宣傳享受先甜而賺取大量利息,也許這就是現代銀行業利潤體系的基本架構。
從1970年代以來的三四十年中一切都進行得挺不錯,先甜主義者住進大房、開上名車、到處度了假,直到2008年初從提前消費超級大國美國開始的那場世界性的金融海嘯。原來先甜,即提前消費,是不能持續、不能無限制提前的。這種靠提前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運轉了這麼多年,提前量從一星期、一個月、半年、一年到若干年,終于沒法再提前了、運轉不動了、拉不動了、垮了。這一來全世界都過上了苦日子,連性工作者也無例外:生意慘淡。原來,美國的提前消費或先甜的模式,拉動了全美GDP年增率的75%和全世界GDP年增率的三分之一以上!
記得我曾讀到過2010年權威的麥金錫經濟研究所按其當時的研究報告所做出的預言。它說,從金融危機的2008年後期以來,90%的美國人開始削減他們的開支,省錢存錢。這就是說美國經濟的復甦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美國人忽然意識到傳統的先苦後甜的消費模式更好,因爲在省錢者中,45%是逼不得已,55%是自主選擇,即大多數美國人主動選擇了先苦的消費模式。近幾年美國的緩慢而不夠強勁的復甦,證明了這個預言的正確性,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這樣靠消費拉動的美國經濟,其全面復蘇可能會大大推遲。怪不得那時很多國家包括陸克文做總理時的澳洲,要用政府發支票的辦法讓你消費來拉動復蘇。即使傳統上提倡勤儉節約的中國,也在拼命鼓勵消費拉動内需來保8,即確保GDP的年曾達到8%,因為原來可用出口來賺大錢,現在卻不行了。
我這個先苦后甜的信奉者又自鳴得意起來了,而且最近我又對小時候小姑娘式的吃法找到了新的醫學依據:研究發現,吃飯應該先吃菜後吃肉才有益健康,原因?各位自己去找參考資料看吧。
此文的论点论据有菜有肉加之汤汤水水很吸引读者,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