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戰
洪丕柱

自從9月27日以來高加索地區的兩國前“兄弟國家”,即都曾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靠裡海的阿塞拜疆(Azerbaijan,首都巴庫Baku)和它西部的內陸山國亞美尼亞(Armenia,首都埃裡溫Yerevan)之間爆發了軍事衝突,半個多月來戰事不停,局勢一度出現失控的危險,而且兩國都使用了最新式的重型武器和戰鬥方式來進行戰鬥。
這場戰爭至今已造成了高加索地區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最大的傷亡,死者已超過五千,還沒有計入平民的傷亡,而雙方均指控對方向平民區發動襲擊。
戰爭的原因非常複雜,牽涉到種族、宗教、歷史、領土糾紛和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而且背後還浮現著俄羅斯和土耳其的陰影,牽涉到他們在該地區的利益和鬥爭。
不過對納戈耳諾-卡拉巴赫地區,簡稱納卡地區(Nagorno-Karabakh Region)的長期的爭奪,應該算是主因或直接原因。這個地區,阿塞拜疆認為是屬於它的,當時蘇聯也將它劃給阿塞拜疆,因為它位於阿塞拜疆境內,儘管那裡居住的主要是亞美尼亞人!
多山的納卡地區目前的面積是4400平方公里,人口有15萬,首都司捷潘那克(Stepanakert)有5萬5千居民。那個地區歷史悠久,是建立於公元前190年的的亞美尼亞王國的一個省份(王國的建立得到了羅馬帝國的同意),又稱阿查赫(Artsakh),那是王國創建者的名字,而亞美尼亞人也稱阿查赫人。
在蘇聯時代,納卡就同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國有衝突,經蘇聯政府調解,它仍然留在阿塞拜疆境內,不過給了它一個自治省的地位。但在1980年代它曾舉行過一次公民投票,來決定它希望留在阿塞拜疆還是歸入亞美尼亞。投票結果是它願意成為亞美尼亞的一部分。但當時的蘇聯沒有承認這個公投的結果。蘇聯瓦解後,納卡立刻宣佈獨立,成立了納卡共和國,當時它的面積有7000平方公里,包括其周圍地區,可是它沒有受到國際的承認。於是1992年它和支持它的亞美尼亞就同阿塞拜疆打了起來,當時這兩個國家剛從前蘇聯獨立不久,到了1994年,在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是昔日的兄弟姐妹)的調停下,亞、阿兩國暫時達成了一個並不太穩定的和平協議。
阿塞拜疆的面積(86600平方公里)和人口(998萬,2019年GDP為US$480.48億)都要比亞美尼亞的面積和人口(29800平方公里和321萬)高出幾倍,雖然兩國其實都算不上是大國,面積加起來還比不上中國的福建省大,但它們之間這半個多月以來的戰爭的規模和動用的武器的現代化水平,卻要比它們的體量大得多,而且戰爭方式也已部分脫離了常規戰爭,顯出未來戰爭的某些特點,如無人機加入戰鬥。
儘管國際社會不斷呼籲兩國停火,但10月6至7日的戰火仍然十分激烈,目前雙方仍然在納卡地區鏖戰,就在9日亞美尼亞還指責阿塞拜疆整夜轟炸納卡首都司捷潘那克城的居民區,造成人員和物質的嚴重損失。在現代戰爭中,“轟炸”這個詞,同二戰時的概念—基本上是飛機投彈式的轟炸或所謂的“空襲”已有所不同(那時人們聽到空襲警報聲可以趕緊逃進防空洞),它亦包括遠程大炮、導彈或火箭,還有無人機的轟炸,隨時都可以發生,防不勝防。我也曾看到過一個視頻,顯示阿塞拜疆的米格機的狂轟濫炸式的猛烈空襲和亞美尼亞防空系統發射的防空導彈的對決(可見到若干飛機被打下),像是十分緊張精彩的戰爭大片。
情況是,儘管阿塞拜疆在兵力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但至今無法突破亞美尼亞的防線,只能暫時撤退,但在阿塞拜疆部隊撤退時,亞美尼亞馬上用密集發射的炮彈猛烈轟炸阿塞拜疆部隊,炮火幾乎封鎖了它的撤退路線,士兵被導彈鎖定,傷亡慘重。10月2日,亚美尼亞國防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公佈一份數據:亞美尼亞已擊斃阿塞拜疆士兵1280名,擊傷2700多名,擊落對方12架直升機和4架戰機,擊毀坦克181輛。
亞美尼亞在軍事上要比阿塞拜疆弱很多,這是可以想象的。但兩國使用的武器卻是差不多的,同為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雙方基本都用俄國武器,包括AK47機槍、T-80型坦克、米格25或29戰機,儘管在軍力和武器的數量上,不可避免是阿塞拜疆佔優勢。但是阿塞拜疆基本上是攻方,它要收復所謂自己的領土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則要保護納卡不被阿塞拜疆佔領。從地圖上看,納卡是被包圍在阿塞拜疆境內的一塊飛地,但是亞美尼亞佔有一條經過阿塞拜疆境內可以通到納卡的“走廊”,而實際上納卡的周圍現在基本上不在阿塞拜疆的手中。面對地勢較高的亞美尼亞的強烈抵抗,阿塞拜疆每推進一米都會丟下無數條士兵的性命,所以它在進攻困難時有時需要暫時撤退休整。
不過現在阿塞拜疆有了土耳其的幫助,土耳其向它提供了無人機,使它可以不斷用無人機對亞美尼亞的防線狂轟濫炸。我曾看到阿塞拜疆用無人機摧毀亞美尼亞坦克的視頻。亞美尼亞則動用大口徑火炮和龍捲風火箭炮對阿軍進行猛烈反擊,亞美尼亞並再度強調亞方可能會使用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導彈參戰;對此,10月2日阿塞拜疆總統府威脅要對亞美尼亞實施彈道導彈攻擊。一旦雙方都使用了導彈這樣的大規模殺傷武器,戰爭就更難有以談判來解決的可能性了。但面對阿塞拜疆的威脅,亞美尼亞並不示弱,它宣布在全國範圍實施軍事戒嚴,並緊急號召所有現役和退役軍人全面準備迎接戰爭。我在網上看到一張白鬍子老爺爺和兒孫三人一起背起武器的照片,令人感動。亞美尼亞並準備組建“第二軍團”,由十萬民兵組成,隨時準備奔赴戰場,該國的第一夫人說她會親自帶領它參戰。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出動伊爾76運输機,給亞美尼亞補給大批的武器裝備。
看來雙方都已鐵了心,絕不後退:阿塞拜疆總統伊爾哈姆·阿利耶夫在接受俄國國家電視台採訪時直接宣佈排除“任何談判的可能性”,就是說他不會主動撤軍;而在土耳其國防部支持阿塞拜疆的宣傳片中居然用了“一切都是为了祖国”這樣露骨的歌詞,好像把阿塞拜疆同亞美尼亞的戰爭看成是自己的戰爭。另一方面,亞美尼亞總理尼科爾·帕希尼楊也針鋒相對地聲稱“不可能舉行談判”,表示絕不退讓。而要求納卡從阿塞拜疆獨立的納卡地區的領袖阿魯迪溫揚(Arayik Harutyunyan)更堅決表示要戰鬥到底,並稱“這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戰爭”,他有底氣這麼說是因為納卡地區的人民已在公投中表明希望脫離阿塞拜疆加入亞美尼亞,並曾宣稱過成立納卡共和國,只是未被國際承認而已,而阿塞拜疆則痛批他為“分離主義者”。我想,國際上的任何調停或干預當然應該尊重當地人民的意願和選擇,最簡單的辦法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再對納卡居民做一次民意調查或公投,否則哪怕阿塞拜疆奪回了納卡,它也不會安寧,因為地下的抵抗一定不會中止的。
同時身為阿、亞兩國前“宗主國”的俄國,它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俄國外交部說:“我們將支持正義的一方”,至於阿、亞兩國誰是正義的一方(不可能兩者都是正義的一方吧),他沒講明。那麼,我們只能參考一下歷史了。大家都知道,位於黑海北、南兩岸的俄羅斯(信仰基督教在東歐的分支東正教的國家)和土耳其的前身,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疆土一度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奧托曼帝國(Ottoman Empire,一個穆斯林的帝國,它從14世紀起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的1922年才解體)有著數百年的世仇和數次戰爭,如1877到1878年的俄土戰爭。看來它所謂的正義的一方,應該是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而不會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塞拜疆了。
所以亞美尼亞的背後無疑站著俄國。亞美尼亞同俄羅斯的外交關係是在蘇聯解體後的1992年4月3日建立的,但從19世紀初(1828年)以來,信仰基督教分支東正教的俄國一直是亞美尼亞(基督教國家)的保護者,亞美尼亞至今拒絕如大多數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那樣地加入北約,而是同俄國結成共同防禦,讓俄國在它境內離土耳其邊境僅10公里、距納卡200公里的地方建有一個大型軍事基地,駐扎著一個機械化旅(3000多人)的兵力;有趣的是,現在的俄國和亞美尼亞的國旗,都是橫條的三色旗,顏色略有不同而已。
土耳其外交部也已毫不含糊地挑明了它的選項:無論是打是談,土耳其都将完全支持阿塞拜疆。這並不是光說說而已。10月1日在歐盟的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批評土耳其“越過了紅線”並揭露說土耳其已向阿塞拜疆派出了一支由上千名武裝成員組成的僱佣軍(相當於一個團),協助阿國作战;不僅是派出人員,它甚至還以其“鎮國之寶”TB-2攻擊型無人機支援阿國,這就是我們在視頻上看到的能輕而易舉地從空中摧毀亞美尼亞軍隊的威力強大的坦克的那種無人機。從宗教上講,土耳其和阿塞拜疆都是穆斯林國家,阿塞拜疆人同土耳其(Turkey)人又同屬突厥人(Turks),土耳其甚至把中國的新疆都叫作“東突厥斯坦(East Turkistan),將維吾爾人看做是突厥人在東方的一個分支。同樣有趣的是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國旗上都帶有新月和一顆大星。
上面說過,這場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不完全是常規戰爭了,因為它標誌著戰爭已經進入了一種全新的方式,無人機代替了戰鬥機之間的空戰或戰鬥機、轟炸機從空中對地面投彈進行空襲的方式。戰爭的無人化是科技時代新的戰爭方式,無人機操縱員可以在遠程進行操作,用按鈕進行戰鬥,殘酷冷血地進行,或者對對方將領進行“斬首”,而這已經不是軍事強國的專利,連高加索小國都已經在使用。不久前美國試驗了機器人對人的空戰,即由一個未經很多“訓練”的機器人駕駛F16戰鬥機,同一名教練級的、擁有3000多小時實戰經驗的空軍駕駛員進行決鬥,結果機器人輕易地贏得了戰鬥!
阿、亞兩個小國的大戰表明,民族、宗教、歷史、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歷史恩怨等等是多麼的頑固,這兩個國家所代表的民族和宗教,雖然經過蘇維埃聯邦時代的共產主義的共同意識形態的數十年洗腦式的熏陶,任然無法消弭歷史上曾在這片土地上雙方相互仇殺了兩千多年的積怨。甚至這都不是國家和政府可以控制的,兩國民眾也會因信仰不同而相互殺戮!不過,阿、亞兩小國的衝突也代表著他們背後的大國較量,使問題更趨複雜。
從歷史來說,較弱勢而數量較少的亞美尼亞人曾多次遭到奧托曼帝國的殺害,如1896年的大屠殺。最近一次是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奧托曼帝國在亞美尼亞進行的種族滅絕性的大屠殺,當時有175萬人被趕出他們在亞美尼亞的家園,其中估計有60至100萬人被土耳其人殘忍地殺害,很多人逃到俄國、黎巴嫩、敘利亞、法國、意大利或美國。但是一百多年後,歷史正義仍未來到,土耳其至今未對這場大屠殺有所悔悟,繼續拒絕正視歷史,雖然2009年土耳其總統試圖同亞美尼亞和解,兩國簽署了關係正常化的協議,但協議半途而廢,因為安德溫對兩國關係正常化提出一個前提:要求亞美尼亞人撤出納卡地區,以便納卡被阿塞拜疆完全控制,可以想象,亞美尼亞當然不會接受。
從俄國和土耳其兩國目前的領導人來看,都是個性強悍者,普汀就不必多說了;普汀對伊斯蘭教的痛恨可從他以前對自己國內的車臣叛亂的無情鎮壓看出。而原教旨主義的土耳其總統安德溫(又譯埃爾多安)又是個不斷以加強個人獨裁權勢,力圖恢復土耳其昔日曾在世上的輝煌的大突厥主義者。在他當權前土耳其已是個相對開放的回教國,因為靠近歐洲,受其影響,比如年輕女性已不戴頭巾,裝束比較西化,大學生不再拘泥穆斯林的傳統,成年人允許喝酒等。而安德溫卻正在走回頭路。
限於篇幅,本文不擬詳細討論為何阿、亞大戰在九月份爆發。不過簡單來說這同美國從敘利亞撤軍有一定的關聯。大家都知道,三條腿的桌子最穩定。本來美軍在敘利亞駐扎,土耳其和俄國雖有矛盾也不會爆發,可能還會聯合對付美國。不過土耳其總想進入敘利亞北部清除對它構成威脅的庫爾德民兵的勢力,而俄國在敘利亞花了那麼多的錢還建立了軍事基地,阿薩德當然是聽俄國的,不會讓土耳其進入敘利亞。多年前土耳其曾悍然擊落進入它境內的俄國飛機,俄國不好發作,也是積怨。美國在近兩年對ISIS首領巴格達迪、基地恐怖組織的頭頭以及伊朗的兩名大軍頭連續斬首之後,認為它的反恐任務已經完成,不必長期耗資地駐扎在敘利亞,而它的戰略重心已移向印太地區。美軍一撤軍,三條腿變成兩條,俄土的勾心鬥角就會凸顯,加上阿、亞矛盾從來就沒有徹底解決過,就會透過納卡之爭再次浮現:兩個多月前,阿塞拜疆國防部長就突然向全世界宣布,阿國將在土耳其軍方的幫助下,履行其“奪回失去的領土的神聖職責”。
由於兩國交火的納卡地區靠近從巴庫向歐洲輸送油氣的阿扎里管道(Azeri pipeline),冬天快來到,一旦斷油斷氣,對歐洲的影響自不用說,歐盟只能向俄、土兩國施壓,要他們促成停火,並更多地批評土耳其做得不夠。俄國為此提出了暫時性的人道停火的協議,雖經雙方同意執行,但還不到兩天,12日,雙方軍隊就已經開始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企圖發動新的攻擊。我想,如果不以國際決議真正解決納卡的歸屬,阿亞之戰還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