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現/當代藝術?

洪丕柱

        最近去悉尼的麥覺理大學開了一次學術會議。麥覺理大學有個藝術學院,所以校園裏的藝術氣息很濃厚。在午餐休息時,我喜歡走出開會的那個大樓,到校園裏去散散步,到處看看。就在大學的中央庭園(Central Courtyard)附近,可以看到好些雕塑藝術品或雕像。

        可是坦白說我這個自稱還有幾顆藝術細胞的人,對這些雕塑藝術品一竅不通,一點也看不懂。比如在中央庭園周近有五六件粗粗看來好像是組成一個系列的雕塑品,它們一件件都像是破破爛爛的遍體生了銹的大小高低不一的鐵製品(放在露天許多年,任憑風吹雨打,鐵製雕塑不生銹也難)。可是我走近去看它們製作者,都有不同的名姓,而且創作的年份也不一樣 — 創作於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的十年裏,説明並非出自一人之手或一個系列,但它們全都生銹了,這卻是共同點。

        這些物件,機器不像機器、建築物不像建築物,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一點名堂,不知道它們究竟是什麽東西。其中最容易看懂的是件名叫“塔”的雕塑品,是一個大約四米高,基本成圓筒狀垂直地竪在地面上的物體,外壁上有好多個好像是爆炸後留下的破口,從破口裏,還有塔身的外面,可以看到環繞塔的内外壁盤旋上升的扶梯,圓筒的壁上還有些好像是門和窗的洞口。不過這件雕塑品到底想表達什麽,是否想表達戰爭後的廢墟,我仍一頭霧水,毫無頭緒。

        這個中央庭園好像是大學生的生活和休憩的一個重要區域,被稱爲是樞紐(hub),有餐廳、咖啡館和學習中心等,四周居然被這些在我看來一點沒有美感或品味的生了銹的物體圍繞,令我莫名其妙。

        校園裏還有一些其他雕塑品,有的像束羽毛,有的像堆廢物。另外還有幾件似乎是人形的雕像。其中一件比較看得懂些的,像是兩名摟抱在一起向前俯身的男女(憑其中一個的隆起的胸部可猜知它的性別,因爲兩個人的腦袋都是一樣的一個小圓球形,顯示不出性別)。這件雕像的名叫“一起穿越時間”(Together through time)。這種摟抱在一起俯身向前的體態和動作,到底象徵什麽,是在穿越時間嗎?十分費解。還有一座比較高大的雕像,至少有五六米高,是個巨大的物件,上端露出兩個小小的圓球狀的突出物,好像是兩個腦袋。從標題“通過團結獲得成就”(Achieve through unity)可以猜知這也是男女兩個人物,被籠罩或緊裹在同一件大氅裏面,這也許可以象徵團結,不過這樣的一個雕像,卻無論如何沒能表達出成就的意義啊。

        總之,這些藝術品非常前衛或者抽象,對普通老百姓如我者沒有任何意義,連裝飾性的作用也沒有起到(比如有些人們看不懂的抽象的藝術品,至少還有色彩、綫條或形式的美,雖然這篇短文不是美學論文,不想討論美的概念)。我感嘆:什麽是現代藝術或藝術品?凡是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的東西,就是現代藝術或藝術品了。用這條標準來判斷基本上不會有錯,如果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也起碼是放之三海而皆准的。如果你很容易就看懂了,那就不是太現代的或者不太當代的或者不太後現代的藝術品了。您不相信,可以去昆州现代現代藝術舘去體會一下我說得對不對。當代藝術家,就是要讓觀衆看他們的作品看得一頭霧水,百思不得其解,那麽他們就成功了,他們的水平就高了,他們所欲表達得意境就深奧莫測了,他們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就重要了!

        爲什麽這樣?因爲據説現代藝術家更注重表達自我、表達他們的内心世界、表達他們用語言無法表達的一閃念或内觀、表達他們自己的眼睛看出來外部世界、表達他們的哲理,等等,這些是他們的衝動和他們的創作動機。有人說,表達現實的現實主義(普通老百姓比較看得懂的藝術品)作品已經過時,或者已經發展到了頂峰,再也沒有發展餘地了,所以藝術家們都在探索如何突破人的感官的感受能力。當代藝術就代表著各種形式的突破,這突破,就突破到我們普通老百姓過時的眼光和鑑賞能力到達不了的領域了。這就是爲什麽它們被稱爲前衛或先鋒。所以我們這些後衛的眼光和落伍的感受能力,我們這些觀念過於落後的老百姓,只能望現代藝術品興嘆了。
        其實藝術家們是不斷地在創新的,比如什麽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現在更有當代高科的幫助,一件藝術品已經可能不是我們在美術館所習慣於看到的那樣的了,它可以同聲音、錄像同時出現,即所謂“媒體藝術”的作品,而且可能是由三四個錄像機以不同角度攝製的像曡放在一起的,創造一種特殊的效果的,需到電影院裏去觀看(可它是又不是電影)。我絕不反對探索和突破,只是成百成千的當代藝術家都同時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方向突破,老百姓們就太迷惑了。我想不僅是我們太迷惑,也許藝術館決定收藏他們作品的專家也會感到迷惑,到底收那一些、如何存放、如何展示?因爲有些當代藝術品,比如稱爲“裝置藝術”的作品,高、寬、長可達幾十米,而媒體藝術又是没法挂在画廊裏的。

        我年輕時學寫作文時,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寫作時心目中要有讀者,問一下自己,誰是我的讀者,站在他們的角度、立場、感情等來看問題、來寫,只有為他們寫,你才能寫得好,才能激起讀者的共鳴和認可,才能為他們接受。我想我就是中了老師這個教導的毒,成不了偉大作家的,因爲你看看這些偉大的現、當代藝術家,他們在創作時心目中哪裏有觀衆?他們的創作是不需要考慮觀衆是否能接受和認可的,只要有自己、有自己的衝動、有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自會有一些前衛的藝術批評家來為他們鼓掌叫好,把他們的作品吹得神乎其神。

        比如你可以煮一鍋飯,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來展出,叫它“天”(觀衆不懂,你說民以食為天嘛,所以叫“天”啊!);你可以把一本革命著作放在洗衣機裏洗成一團紙漿,把這對紙漿當作一件藝術品來展出,叫它“反革命”(你不解釋,觀衆肯定不懂,誰知道這團紙漿是什麽書打出來的?),你也可以把一件精美的瓷器打碎,然後把這堆碎片裝在一個玻璃框架裏,墊上黃色的緞子展出,叫它“藝術的碎片” ,等等等等,這些在我看來也許都可以算是當代藝術品的傑作。請您不要以爲我是在説笑話,我可以告訴您,其實類似的作品已經有過!

        不過,多少年之後,當已經習慣於充斥於藝術舘的現代、當代、後現代、後當代、後後現代、後後後現代等等的藝術品的人們突然重新發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菲爾、提香、倫勃朗的作品之美的時候,一場新的文藝復興運動也許就會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