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的感想 
洪丕柱

        我是一個喜歡挑戰自己極限的人。最近在Google上聽到了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忽然萌生了演唱這首不朽的男中音歌曲的強烈願望。
        我最初聽到這首歌曲是五十來年前即 1960年代中期在上海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上,由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授,早年留歐的男中音聲歌唱家葛朝祉演唱。當時他是用中文唱的(那個時代的中國歌唱家都不許用原文演唱歐洲古典歌曲,無論是歌劇詠嘆調還是藝術歌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我正在跟上海音樂學院譚冰若老師正規學習聲樂,唱男中低音。正想跟譚老師學這首歌時,不久文革就開始了。不想五十來 年轉眼過去,到了這把年齡,又再次被這首歌打動,決心完成未競的目標!
        我打開我的男中低音聲樂曲集,發現其中正好有這首歌,且有德文歌詞。嚴格地說,正宗唱歐洲古典歌曲,不管是歌劇、藝術歌曲還是聖樂歌曲,都應該唱原文,正如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溫可錚教授所說的,不能至少用四種(包括母語)語言演唱的,算不上歌唱家。所以我決定直接用德文練唱《魔王》。三十多年前我曾在上海業餘工大學過兩年德文,稍微還記得些發音、基本語法和詞匯,加上曾用德文唱過舒伯特的《小夜曲》和貝多芬的《我愛你》。看了《魔王》的德文歌詞,覺得完全可以應付,所以已開始練唱。我明白,要背出這首挺長的歌曲的德文歌曲,對我這年齡的記憶力來說也是一個考驗。 
        我首先查閱有關這首歌曲的背景知識(德國大詩人歌德作詞),便在百度上打進“魔王”這兩個字,不料驚奇地發現叫魔王的作品,包括電視劇等多不勝數,如韓劇魔王、日劇魔王,還有大魔王小魔王等各種魔王。大概好多作家認為魔王是個能吸引讀者的標題吧,卻找不到最偉大的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失望之下又試了“舒伯特”詞條,才找到了對他的歌曲《魔王》的不少介紹和分析資料。幾天前正好有昆州翻譯家協會(AUSIT)的例會,我帶了《魔王》歌詞,去請教一位德文翻譯。在休息時我向她出示這首歌曲,她竟高興得不得了,不但跟我講了很多有關背景知識,解釋了歌詞的意思,為我正了發音,還對我朗讀了歌詞,讓我感受到德文之美。看來,《魔王》無論是歌曲還是歌詞,都是德國人家喻戶曉並引以自豪文藝作品。
        《魔王》歌詞大意是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冷風凜冽的深夜,一位父親懷抱愛子騎馬在林中飛馳,他把孩子緊摟在胸前,使他感到溫暖和安全;可是孩子卻驚恐不安,說是看到了潛伏在密林深處頭戴冠冕的魔王在向他發出種種誘惑,要孩子跟他去溪邊、花叢中玩耍、看他母親的金鏤衣、同他女兒一起唱歌跳舞。父親一邊安慰孩子,說四周並沒有魔王,只有瀰漫的濃霧、風吹樹葉的聲音和樹林的陰影等,一邊策馬疾駛。孩子越來越恐懼的驚呼和喘息聲讓他膽戰心驚,他要盡快趕回家裡,好讓孩子安心。魔王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兇狠,最後威脅說如果孩子再不跟他去,他就要用暴力將他搶走(施展魔法勾攝孩子的魂魄)。驚慌疲倦的父親終於趕回家裡,卻發現懷抱裡的孩子已經氣絕身亡。
        對情節有兩種解釋:一是確有專門勾病孩魂魄的魔王存在,孩子的魂魄被勾走人就死了。一是孩子病得很重比如發高燒或昏迷時,會產生幻覺,好像看到了魔王。我很小時曾在鄉下住過兩年,有一次發高燒燒得很厲害,就產生過類似的幻覺,像是騰雲駕霧,至今都記得。那時鄉下沒醫生,鄉下老太幫我媽去為我叫魂,說是把魂叫回來了,所以病就慢慢好了。看來歐洲鄉下也有類似說法。歌德當時在旅遊中聽到發生在一位農民家的這個真實故事,作了藝術加工後便用民謠形式寫下了這個敘事謠曲。三十幾年後舒伯特看到謠曲,萌發了創作靈感,當即揮筆寫下這首歌曲。
        這首歌曲的結構十分緊湊,整曲所營造的氣氛也是步步逐漸變得越來越緊張,這是演唱難度之一,因為沒有演唱者可以鬆一口氣的伴奏過門。而整個伴奏(鋼琴或樂隊)持續在奏出馬匹疾跑的蹄聲,演唱者需要有很好的體力。更大的難度在於在這首異乎尋常的歌裡有四個角色:故事的敘述者、父親、孩子和魔王。演唱者一個人要用不同音色表達四個不同的角色:敘事者在曲首要創造氣氛將聽眾帶進故事並最後結束故事,對父子倆顯出同情心(音色寬厚);孩子的表情是驚恐、可憐和煩躁(音色高亢帶有戰慄);父親的表情是慈愛、強作鎮定卻無奈無助(音色低沉渾厚);魔王的表情最為豐富:誘惑、欺詐、詭譎、凶險和最後的威脅(音色甜美柔和,甜柔中帶有陰險)。整首曲子最優美的旋律出現在魔王所唱的那幾段,他要用優美的旋律掩蓋內心的險惡,來吸引、誘惑孩子, 演唱者需要唱得優美、輕柔,輕柔背後暗藏著詭譎。所以演唱者需要有演唱歌劇詠嘆調的良好功底,才能對付音色上的多種變化。 從音樂創作角度看,演唱者的難度還在於要對付由於不同的角色而造成的寬闊的音域、調性調式的轉換和很多的半音。總之歌曲的難度是全方的。
        全世界好多優秀男中音或女中音都唱過這首歌曲,在音樂會上它是一首很受歡迎的歌。我很驚奇一位十八歲的貧窮的青年作曲家,在近200 百年前(1815)居然能寫出這樣不朽的歌曲。他一相崇敬歌德,他在1781年寫下的這首民謠式的敘事謠曲打動了年輕作曲家,使他有靈感創作了《魔王》。令人遺憾的是,雖然舒伯特崇拜歌德,曾多次寫信給這位大詩人,他卻直到短暫生命的結束也沒有收到過歌德給他隻字片語的回信。最後歌德在音樂會上聽到這首歌而大受感動,問起作曲家是誰,人們才告訴他作曲家早就在貧病中去世。我為此極感唏噓。可以說,是舒伯特讓歌德的這首敘事謠曲變成不朽,否則不知人們是否還會記得它。
        明年是《魔王》創作200周年,希望屆時我能表演這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