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华作协举办李毅-常青夫妇联袂的连环声乐讲座
昆华作协    洪丕柱

2月27日下午,昆州华文作家协会藉Station Road的一间教堂举行了一个令华人社区中的歌唱爱好者非常感兴趣、极有收获的连环讲座,由本市华界著名声乐教育家李毅教授和他的夫人,著名歌唱家、目前正在南澳州阿德雷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常青教授联袂的连环声乐讲座 。在布里斯本华人圈里,这样的讲座还是第一次举行。笔者有幸做了讲座的主持人。
李老师拥有三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他的教学特点是深入浅出、见效迅速。多年来他培养出不少各种比賽的得奖者甚至声乐教授。讲座中他首先登場,讲题是《声乐学习的十步行》。他的开场白是“人世间的一切成功源自爱好”。
首先他简单地解释了什么是歌唱,所谓歌唱,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按照词曲作家的要求来完成的音乐表演活动。因为有歌词内容和音乐旋律加上舞台表演的直观性,能使听众更快速地和演唱者互动并从中受到感染。这就是为什么歌唱会那么受人欢迎。
接着李老师介绍了我们唱歌的器官或我们随身携带的乐器,了解我们自己的乐器是学习声乐的第一步。这是一种天生的又是很复杂的竖直的带簧片的管乐器,它的构造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动力部分(即供应唱歌所需的气息的呼吸器官及其附件,如肺、横隔膜等及其构造),如何用胸腹式呼吸将气深吸至“丹田”的部位,在腰部周围形成所谓的腰带;第二是发声共鸣部分,由胸腔、喉腔、口腔、鼻腔及鼻咽腔,加上蝶窦、额窦等构成,它们能将声带发出的声音扩大。发声原理是用气吹动我们这个乐器的簧片—声带。
第二步是训练唱歌所需的技术的要领,包括各种呼吸(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和发S音等),掌握气息控制的要领和用气息支持的发声的方法。一个要点是必须保持喉头的稳定,让声带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李老师也谈了用气息来降低喉头的方法,包括哼鸣法。
第三步是在呼吸支持、喉头稳定的前提下做激起声音的练习,包括软起声、打哈欠、发哼鸣音和硬起声的练习,目的是打开包括口在内的各共鸣腔,进一步体会从丹田到鼻腔这一条管状乐器,每当发声歌唱前要先下意识地找到它。
第四步是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簧片”的演唱风格,即你是适合唱美声、通俗还是民族甚至戏曲唱法,这就会造成声带的运用、气息的运用、真假声的运用、风格和唱法上的不同。加上个人的文化和要求不同,所作出的选择就会不同。
下面一步是找到你唱得最舒服的、最好听的一个音,并发现它的位置。什么叫好听的音呢?就是松弛、自然、通畅、稳定和音色好听的音,当然都是在气息的控制下来发出的。
再下面一步就是以这个音的发声状态和音色作为模板,来训练好其他的母音。李老师说,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a, e, I, o, u是最简单的元音,将他们发好就能打好发元音的基础;然后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歌曲来加以练习。
接下来是要在说话发声的基础上,美化和延长你的声音。可以练习打着哈欠说话,或者朗诵、吟诵歌词或诗歌作品,进一步体会咬字的技巧和声气平衡的技巧和发声方法,声音要发得轻松自如。作为例子,李老师朗诵了苏东坡的一首著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场博得全场的一片喝彩声。
第八步就是确定你的声部。确定声部非常重要,因为确定声部之后,就能唱最适合你的声部的作品,这样就能保护你的嗓音,不致于因为唱得太高、太勉强而唱破嗓子。
然后,需要解决换声区。换声区就是当你的自然发生开始遇到困难的音,需要用更好的气息支撑和增加头腔共鸣来发出,各声部的换声区不同。但是想唱换声区以上的高音,必须是在中声区已经练到稳定的情况下,喉头能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发声能保持自然松弛的情况下来进行的,对于女声,还要进行真假声转换的练习。高音的练习一定是从先有声(把声音发出来了)到后有色(然后改进音色)的阶段,可以练习琶音和做八度音练习。
最后,也就是第十步,学会将所有的音乐表现手段运用于声音的练习,包括高低音、快慢的节奏、连音和断音、切分音、顿音和挫音,和演唱不同的风格、不同要求的歌曲,来训练声音的表现力。
李老师说,学唱歌之所以挺困难,就在于我们这个乐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体会来学习。
接下来常青教授讲座的讲题是《歌曲处理及其他重要话题》。常老师是昆州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演唱曲目宽广,能用英法德意中多种语言演唱,曾在昆州歌剧院担任主演,演出过多部歌剧。常老师从1999年起就是昆华作协的会员。
常老师所覆盖的话题包括唱通俗歌曲是否需要系统地学习声乐。常老师用三首歌曲来示范了三种不同唱法: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Vissidart(为艺术、为爱情)、《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的《枉凝眉》和《青藏高原》,说明即使唱通俗歌曲也要首先要学习系统的发声法和技巧,打下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唱好,因为不同唱法都需要气息、共鸣等技巧,只是共鸣腔体运用的不同和混声中真假声的比例不同。应该确定并抓住适合你的唱法,不断练习。
常老师同时谈了当前通俗歌曲的倾向,作曲家所创作的歌曲的难度越来越大、音域越来越宽、对技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目前大都分实力派歌手都是学院派出身或经过严格的专业声乐培训的。认为通俗歌曲可以随便唱唱的想法已经不再正确。
接着常老师谈如何选择适合你唱的歌曲,说只有选择对头,才能正确地处理歌曲。选择歌曲不是听到哪首歌你喜欢、哪首歌好听就行,必须按自己的音型、音色特点来选。她介绍了嗓音的分类,即使是女高音也还有抒情、戏剧、花腔、次高之分。有些作曲家专门为某一声部作的歌,其他声部唱就不适合。对于业余歌手来说,选歌不要贪大、贪难,要在自己的技术能够控制的范围内选,“与其连滚带爬支离破碎地唱了一首大歌,不如完整扎实轻松自如地唱好一首小歌“,这是她的忠告。
对于歌曲处理的基本常识,常老师认为有两种途径:一是严格按作曲家在乐谱中写明的要求来唱,要充分地分析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她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二是作曲家没有详细标明,演唱者可以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这时演唱就成了二度创作,自己理解力度对比、速度对比和音色对比,有时 一首歌里可能出现不同的人物,要用不同的音色来表达。另外,歌唱中的气息分配也很重要,不能乱吸气或随便切断乐句,起音和结尾的运气,唱到高潮时如何留有充足的气,等等,都很重要。
第四个问题是歌唱中如何运用各类装饰音,包括在哪里用、何时用、怎么用。常老师解释了倚音、波音、滑音的区别和作用,基本原则是,装饰音不能随便乱用,它只应对歌曲起美花的作用,而不能破坏歌词及音乐的意境或人物的刻画。
最后,常老师谈了动作在歌唱中的设计。业余歌手的普遍问题是动作混乱,或者有很多让听众分心的毫无目的的多余的动作,有些是唱歌时手眼分家,不能做到手到眼到;有的是手脚随便拍打,无的放矢;有的是动作有始无终,没有随歌曲的意境而起始、结束。常老师认为演唱时的动作应当同歌曲的意境和情绪相吻合。
常老师说,一首歌的处理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歌曲的艺术生命力和传播性。歌曲是有生命力的,谁能激活它的生命力使之充满灵性,就是好的歌手。
讲座后两位老师还回答了听众的一些问题。一百多位声乐爱好者出席倾听了两位声乐专家的讲座。这个连续三个多小时的讲座,听众人人专心,几乎无人中途离场。讲座前昆华作协会长韦钢先生對作協的性质質和历史作了一个简介。他并介绍了昆华作协为了举办这次讲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昆华作协的创会会长蒋中元先生夫妇出席了讲座。